论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运作_素质教育论文

论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运作_素质教育论文

试论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试论论文,操作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稿日期:1997—03—03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实施素质教育当然不止是学校的事情。但是,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自然也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主体部分。

我们说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首先指的就是教学的实践性。当我们深入探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问题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教学操作问题必然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分析得很清晰,但是实践中,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由于不仅教和学的双方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习惯包围,也难以完全否定“应试”——为了考试而教而学的功利,所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学操作也就成了一个难题。同时,为了强调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我们往往把应试教育放在了素质教育的对立地位上,这在理论分析上是允许的,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应试教育在某些方面,比如在知识的传授上,与素质教育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分,容易给人造成观念上的模糊,使教育者在认识两种教育的特征时,认为只不过是教育动机的不同而已,而没有去更深一步地发现由于教育动机的不同而构成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观念上的模糊当然会影响我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很有可能出现讨论的是素质教育理论,实践的却仍然是已经习惯了的应试教育行为。当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后,必然会紧接着提出一个实践的问题:各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如何进行?这是因为学生无论是“基本素质的提高”还是“总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上都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贯彻素质教育的内容。如果素质教育不能贯穿于全部的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就只能永远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探讨。

二、关于素质教育教学实践的若干尝试

(A)以我的英语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三年级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的各门功课,数理化都很好,语文其次,英语又其次,而且英语的成绩相当低,每次测验和考试都只在30分上下,在以判断题为主的考试中,25分的成绩就意味着考生什么都不会。从应试教育的要求来看,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学生。所谓的"5-1=0"的公式指的就是在五门主课中,只要有一门成绩低下,而且百教不会,就意味着他升重点中学或是将来的高考无望。单看英语分数,这个学生在班里是垫底的名次。

我对他的各门课程学习情况作了一个分析:他长于抽象思维,短于形象思维,这是他数理化成绩优秀而文科成绩不佳的原因;他长于分析,短于语言的表达,尤其讷于言,这是他在文科成绩中语文好于英语的原因。在分析中又发现,他初一、初二所在的学校外语教学条件很差,几乎没有进行过英语的口语和听力的训练。语言学习的两大缺憾: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良他占全了。这个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英语的知识教育。我对他进行了半个多学期的英语课内容方面的强化辅导,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认识到他最需要的是语言素质的培养,首先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于是我改变了对他的要求,不用学习成绩去逼迫他,我尽可能多地给他语言环境,给他特别的语言训练的机会。我没有放弃他,而是根据他的缺陷来对他进行个性化教学。近一个学期来他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提高要比他的英语成绩的提高更快。我感到他是有希望的。这个希望并不是他今年有可能考上重点中学,而是他的语言素质可以通过培养得到提高。

在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的英语成绩不好,可是流行歌曲唱得特别棒。我在参加他们的一次联欢时,发现他们唱得最好的竟是粤语歌曲。在中国的方言中,粤语是最难学习的方言之一。学习粤语虽然与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几个学生能把粤语歌曲唱好,说明他们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这正是学习英语最需要的素质之一。可见成绩不好,并不能说明素质不行。于是我和他们聊起了学唱粤语的事,表扬他们的语言模仿能力,他们特有兴趣。我又向他们介绍了许多英语歌曲,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学好英语。后来,我经常在课堂上让这几位同学唱英语歌曲,这不仅促进了他们的英语学习,还带动了全班同学唱英语歌和学好英语。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也存在不同的缺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一个方面,“天生我才必有用”说的是另一方面。这个道理人人明白。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它是教育者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育以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需要的素质的根据。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中,人的某一缺陷往往成为被放弃教育的根据,而人的某一智慧又成为其多受教育的根据。“损不足而富有余”的效应成了应试教育中的普遍现象。然而,这一自然界的规律被用在教育上是非常庸俗的。在自然界,“不足”与“有余”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特征,而一个受教育者往往是同时具备了“不足”与“有余”两种特征。以损其通过考试成绩表现出来的“不足”,而放弃对这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教育,势必殃及其难以通过成绩表现出来的“有余”。人的智慧不同、缺陷不同,必然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不同方面的能力。通过考试,用分数对被考者作出的判断只是一个方面的,即使考试题型多,内容丰富,仍然是一个方面的考试。用这种考试的结果来作为授予学生不同的教育待遇是非常不公平的,也必然大大浪费更多的人才和智能。

(B)要从尊重人的层面去开掘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才能。在传统的伦理规范中,师生关系往往以父子关系来相类比,说明是从属关系,是上下关系。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伦理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上下关系到更注重它的平等内涵。素质教育则以尊重人为教与学的前提。

强调从属关系时会导致不平等,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因授受关系而存在着事实上的师生不平等;强调平等关系时又会导致无从属关系,无从属关系也就没有知识、智慧和能力的权威,教学无法实施,教育效果则无从谈起。过去的历史发展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给过我们深刻的教训。只有在尊重人的前提下去对待教和学,变师与生关系为既平等又从属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学生尊重教师,既是传统,也是普遍的现实,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若要教师也同样尊重学生,虽然已经有不少教师这样做了,但作为一种教育机制,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中,要实现作为人的互相尊重,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素质。

在互相尊重的关系中,没有什么能比尊重人的个性更为重要的了。在应试教育中,由于以分数作为划一的标准,所以不仅把学生,也把教师培养出了一种以划一的标准来要求教学的思维模式,唯上、唯书,在划一的标准中压抑个性和天性。最粗浅的例子莫过于幼儿园里强求幼儿必须一律午睡,不午睡和午睡不着的孩子是坏孩子,惩之以罚站,至少是得不到小红花或小红旗。最典型的例子则是中小学教育中对生物、自然、音乐、美术等“副课”的极端轻视。我们常常羡慕国外语言教学的方式与效果,却又认为他们的课堂过于散漫而无纪律,学生过于自由而无约束。这正是我们的划一式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尊重人尊重个性的精神相矛盾的表现。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的学生纯真自然,开始喜好表现自己,这就是人的天性,语言的学习正需要这种天性作为培养基。当教师的千万不可因为学生天性的表露与划一的教育模式相抵触而丢掉这种基础。我经常组织学生的对话和小品式的口语教学,让他们去扮演角色,去表现自己,演好了,大家乐;演砸了,大家更乐,再重来一遍。表演商人贸易的英语小品,大家在讨价还价和对宰客商人的嘲讽中轻松自然地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他们的运用英语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培养,有了敢于使用非母语的主动性。

(C)英语教学应该具有语言文化的特征,学习语言实际上是在学习一种文化,或者说,要学好一种语言,不可脱离对与其相关文化的学习。我们应该用人类的先进文明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而不是通过背单词、记语法去获得英语考试的成绩。动机中的求本与求末反映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同本质特征。结合文化教育来进行语言教学,我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操作措施。我常常利用英美文化的内容,比如英美民族节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较好的语言环境。同学们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愚人节和圣诞节,成了他们练习口语最主动的日子。愚人节时,我被同学们好好地愚弄了几次,有时我还忘了愚人节,自尊心还真的受不了,瞬间醒悟过来,师生同乐无穷。1996年的圣诞节前夕,我把我们学院的外籍教师玛丽娅小姐请到班上来欢度节日,这既让同学们得到了一次欢乐,一次心理素质的锻炼,也对我的教学作了一次检查。整个活动,气氛热烈,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玛丽娅小姐评价同学们胆大、活跃而且发音比较标准。胆大、活跃,说明同学的心理素质良好;发音较好,说明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同学们非常愿参与这样的活动,在他们的要求下,两天后又进行了一次。这些难以用分数来衡量的学习成绩当然培养了同学们的素质,我自己也乐在其中。实际上,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必然提高他们的学科成绩,在良好素质基础上提高的学习成绩,反映的决不只是应试的能力,而是各方面综合的能力。

三、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实践中切莫用一种标准去对待学生。用一种标准对待学生似乎是平等的,实际上在平等的现象下掩盖了更大的不平等。考核标准必须是一种,这是考核的特征,就考核人的某一知识或技能来说,只是具有相对合理性。“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就考试的原则而言,而不能论及考试者价值的评判。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受教育者,正是应试教育一切弊端之源。把考试的一刀切标准作为教学中的多元行为,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前提,教学的多元行为实际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与“考”必须分开,而不是结合,更不是“教”必须围绕“考”。应试教育说穿了,就是教学为了应试。教学必须围绕大纲,必须遵循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原则。有人认为,既然教学要围绕大纲,而考试也是根据大纲设计的,那么教学围绕考试就是围绕大纲。这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之所以产生又之所以顽固化的重要原因。考试内容虽然来自大纲,却是大纲的部分内容或大部分内容的抽检,教学围绕考试,势必发展成钻牛角尖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偏离大纲,从而失去对大纲的实施。教学便成了“应试教育”的手段。

2.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可以说,没有优良的素质教育的教师就不能完成较好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师的素质培养和不断提高是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根据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现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在管理教师队伍上,决不止是如何被动地去稳住教师,而应不断地提高教师现有的素质,并大量地引进素质较高的教育人才。教师素质是多方面的,素质教育除了教学内容向教育者提出的素质要求外,在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心理素质、教学技能、与本学科间接相关的知识素质、分析并解决教育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较高的要求。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

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自己有了这种愿望,在实践操作中也很难从过去的应试教学习惯中摆脱出来。前文所说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三件事例,在起始动机中仍然夹杂着应试教学的痕迹。再者,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工程,因为它需要向应试教育这种已经由整个社会习惯了的氛围挑战。若干教师、若干班级、若干学科的实施往往是事倍功半,很容易被习惯力量和旧价值观全部或部分否定。应该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至少要在整个学校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出成效,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才有可能实现。

标签:;  

论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运作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