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思想教育的新探索——浙江农村连续八年开展基本路线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思想教育论文,浙江论文,新时期论文,基本路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浙江农村连续八年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即基本路线教育的实践为依据,充分肯定农村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集中性教育是农村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探讨了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应处理的几个关系。通过总结经验和理论分析,对新时期农村思想教育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教育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而重大的课题。自1988年开始,浙江省已连续八年利用每年的冬春农闲季节,统一部署,在全省农村广泛深入地开展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性思想教育,对这一课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农村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十分繁重、复杂的农村工作中,思想教育工作应置于怎样的地位,这是一个首先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
1.重视对农民的教育,是我党的一大传统,也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一条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发达的西方取得成功。然而,历史的发展充满了辩证法,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取得了成功。巨大的历史跳跃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列宁是辩证法大师,他一方面深刻论述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他把教育农民、变小农经济为现代化大农业提到了极端重要的高度。他指出,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如果不完成教育农民、建立现代农业的任务,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可见,列宁在领导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了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农民问题的解决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所具有的意义。
与俄国相类似,农民也是中国社会构成的主体。农民问题的解决,直接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相关联。在革命年代,农民是中国社会运动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团结、依靠了农民,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建设年代,农民是农村现代化的主体,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过程,都必须依靠农民;亿万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构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坏,曾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它也将决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命运。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农民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是毛泽东同志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的历史背景。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程中,教育农民曾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也就成了我党的一大传统,成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一条基本经验。对此,江泽民同志最近总结说:“建国初期,毛主席和党中央曾提出过教育农民的问题,虽然在教育中发生过‘左’的错误,但提出这个任务是必要的、正确的。今天我们对农民群众的教育,仍然要坚持进行下去。”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工作。
改革开放给古老的中国农村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新矛盾、新问题的暴露和产生更为集中,也更为突出。
比如说,在农民以户为主分散经营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如何既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又有效地实现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宏观引导,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又如何在农民分散经营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情况下,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的基本方向?
比如说,改革开放在带来农村经济生活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如何既要坚决执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先富起来的政策,又防止两极分化,确保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如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全面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避免付出社会动荡、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沉重代价?
再比如说,农村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在农民迅速富裕起来的同时,如何重视和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增强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反对剥削阶级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防止封建迷信蔓延,赌博,红白喜事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歪风恶习泛滥?等等。
这些矛盾、问题的存在表明,越是改革开放,我们越要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工作。虽然这些问题、矛盾的解决,需要多种手段齐头并下,长抓不懈,但思想教育这一手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这里有些问题本身就是思想领域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因为一些地方、一些同志忽视、放松思想教育工作而变得突出起来的。可见,农村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首先直接地来自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
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浙江重视、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工作,是从把它作为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开始的。1988年,针对当时全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徘徊,农村社会矛盾较多,农民埋怨情绪比较严重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决定以“讲形势,明任务”为重点,在全省农村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活动。就当时农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农村政策多变、农用物资供应不足、粮食价格偏低等“难点、疑点、热点”问题,开展了专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达到“知情、明理、顺气、鼓劲”的目的。
1988年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的尝试,虽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拓展、开掘,但它为后来的农村教育活动开了个好头。重视、加强农村思想教育的实践给了各级党委、政府一个深刻的启示: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农民,不仅对于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新时期的“四有”农民,而且对于稳定农村大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村集中性教育,就被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一大载体坚持了下来,并不断得到完善。经过多年的实践,各级党委、政府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重视、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工作,是落实在农村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战略任务的具体措施,是在农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加快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有力手段。可以看出,通过连续八年的实践,人们对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充分、越来越深入了。
二、集中性教育是农村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形式
有了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只是具备了做好这一工作的思想前提。怎样开展、加强这一工作,还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因而,上述认识的正确性、深刻性与方式方法、手段、途径、载体的有效性是直接相关联的,手段创新是求解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教育课题的关键。在这方面,浙江把坚持每年开展集中性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其做法是,在加强平时经常性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抓住不同时期农村干部群众中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全省统一部署,省、市(地)、县各级机关干部进村入户,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在农村干部群众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此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坚持把集中性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是从浙江农村自身的特点出发的。农村生产、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冬春季节较闲,这就为进行集中性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农村的分散性,当前农村工作的复杂性,为进行集中性教育提供了必要性。体制变迁,社会转型,农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十分活跃,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它决不是单靠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只进行一二次集中性教育所能解决的。因而,在农村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直接组织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声势、规模就比较大,成效也比较明显;而且,每年搞一次,连续坚持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经常化的思想教育。
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集中性教育的欢迎也证明了这一形式的必要性、有效性。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开会难”已成为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群众普遍反映“上面会灾,下面会荒”。开展集中性教育,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每次集中性教育,农民群众的参与率大都在90%以上,党员干部的参与率更在95%以上。为了系统地调查和总结全省连续八年开展的集中性思想教育活动,今年4、5月间,省委宣传部曾在11个市地的46个县(市)、138个乡镇进行了问卷调查。据统计,认为每年一次的农村集中性教育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78.8%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连续八年开展集中性教育,有对过去做法恢复和继承的一面,但无论在教育形式还是在教育内容上都显然不同于过去,有着明显的创新。
从内容上看,浙江农村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始终坚持把着眼点放在解决农村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做到了针对性强、重点突出。
每年的集中性思想教育,都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为指导,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把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与浙江农村工作的实际相结合,选准教育的主题和重点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一般在每年夏收夏种结束后,就组织力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农村中带有普遍性的主要问题,研究确定当年教育的主题、内容和在教育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指导各市(地)、县的试点工作。在取得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开展这项教育工作,以求真正做到年年坚持教育,年年教育有新意。
如果把浙江这八年来的教育重点和主题作一简要回顾,就可以更具体地看到年年教育所具有的“新意”。1988年,全省开展了以“讲形势、明任务”为重点的教育。1989年,开展了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重点的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以达到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目的。1990年,以“稳定、鼓劲和改革、发展”为主题,促进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1991年,开展了以加快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提前实现小康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1992年,以宣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为主要内容,重点进行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农村改革的教育,引导农民进市场、奔小康。1993年,开展了以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十四大精神再教育,进一步学习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1994年,以贯彻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加强以村级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突出问题。去冬今春,开展了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广泛深入地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快全省农村奔小康目标的实现,等等。
从指导思想上看,浙江农村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始终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强调就实论虚,以虚促实,既着眼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以达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目的,又有力地推动农村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实际工作。
坚持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原则,一方面体现在花大力气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宣传教育,在全省农村形成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持续的宣传舆论氛围,从而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起到实实在在的保证作用。农民群众反映,过去“左”的思想教育,是千方百计捆住我们的手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好干,要大家一起受穷。现在的教育,是想方设法让我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力发展经济,尽快致富奔小康。这既是新形势下的集中性教育从指导思想上区别于过去做法的根本所在,也是它能以虚促实、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根本所在。
另一方面,在注重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每年的教育后期,全省各地都要集中一段时间,着力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关键性的一些实际问题,具体地达到以虚促实之目的。比如说,全省农村从实际出发,不断理清改革思路,完善发展规划,寻找和培育本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乡镇集体骨干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革,对小微亏企业试行拍卖、租赁、兼并;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因地制宜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等。这些在浙江农村中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工作,大都是借助于集中性思想教育来促进和推动的。
从方法上看,浙江农村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在坚持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前提下,着力提倡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不搞“一刀切”,使教育能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每年的集中性教育,省委、省政府都对教育活动提出总的要求和作出统一部署,而在教育的时间、内容、形式、组织领导和重点解决的实际问题等各方面,则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八年来,省委、省政府越来越强调这一点。比如说,去冬今春的集中性教育,在教育具体时间安排上,允许各地根据乡镇换届和其他工作的实际,有先有后;在教育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上,由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在教育形式上,提倡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即可以采取“小集中”的方法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相对集中的教育,也可以组织宣讲团巡回宣讲、举办广播电视讲座、个别谈心等形式,增强教育效果。这次教育,各地在坚持按照省委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注重从本地实际出发,整个教育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是在联系本地工作实际和解决本地突出实际问题方面,更是这样。象绍兴等地抓住看“八五”、干“九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侧重解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丽水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则紧紧抓住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主题,重点是解决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金华市着力解决乡镇、村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起了“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温州市围绕“第二次创业”这个主题,切实解决“第二次创业”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保证“第二次创业”的顺利进行,等等。
从组织领导上看,浙江农村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坚持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坚持不搞运动,不整人。
在每年的集中教育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结合自己的工作确定联系点,直接指导教育工作。市(地)、县各级领导也都建立联系指导制度,深入乡镇具体指导工作。数万名机关干部组成精干的指导组,直接到乡镇和村指导教育活动。这些都为每年的集中性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提供了组织领导方面的保证。特别是指导组下乡村,既对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开展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又为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与此同时,以基层党组织自己领导开展教育为主的方针得到了坚持。在教育中,指导组绝不代替当地党组织的领导,只是做指导工作和配合工作,既认真帮助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学习理论和政策,对照检查自己工作的差距,虚心听取群众和各方面的意见,以整风精神过好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又十分注意保护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积极性,整风不整人。即使个别人有问题也不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是按照有关程序依法、依规个别处理,从而避免了过去那种“左”的错误做法。
从上可见,浙江连续八年开展农村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虽然沿用了集中性教育的形式,但是它有着全新的教育内容、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组织领导原则等等,无疑,它是新形势下对农村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探索。
三、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事实证明,浙江在新形势下对农村思想教育的新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连续八年的集中性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扭转了全省农村思想教育工作一度比较薄弱甚至出现断层的状况,恢复和加强了我们党一贯重视农村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由于在集中性教育中十分注意了思想教育与指导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这一工作,既是紧密联系实际的、生动具体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也是用党的基本理论统一农村干部党员群众对当前农村所要进行的重大工作的思想认识,指导农村改革和发展具体实践的过程。农村集中性思想教育也因此成为总揽全省农村工作大局的大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抓农村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这些年来浙江农村改革、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重大举措,都是通过集中性思想教育这个载体进行的。
各地的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浙江农村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顺利进行,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是得益于这些年的农村集中性思想教育的。
现在,浙江已决定把每年一次的农村集中性思想教育当作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本着认识与实践互动的原则,我们试着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提出几个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正确处理的关系问题。
1.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
如前所述,每年一次的集中性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必要的。浙江这八年来加强农村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是以集中性教育这个载体进行的。集中性教育所以必要,是因为农村工作中一些重大的、突出的问题,只靠经常性教育无法解决。但是,集中性教育并不能解决农村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重视集中性教育,更要靠经常性教育。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发现有些地方只重视集中性教育、忽视经常性教育以后,浙江在抓好经常性教育方面也花了大力气,比如:建立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培训、学习、辅导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建设好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包括以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和活动日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活动阵地,以老人活动中心、青年俱乐部为主的农民活动阵地;完善一套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包括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户、责任区制度、双争目标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当认识到集中性教育着力要解决的是经常性教育难以解决的重大突出问题,而这同时也是为了给经常性教育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重视集中性教育便不能削弱经常性教育,集中性教育要为加强经常性教育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2.虚与实的关系。
浙江农村在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工作原则,其目的在于避免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实际工作分离开来。从效果上看,在八年农村教育中,思想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总的看是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结合得越来越好。农村集中性教育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抓农村重大工作的载体,效果相当明显。但也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思想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比如说,有些地方把这种结合仅仅理解为时间上的衔接,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要使农村思想教育与农村实际工作结合得更紧密些,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坚持思想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关键性的突出问题,把这些突出问题的解决作为思想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真正做到在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3.统一部署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
浙江省委、省政府每年的集中性教育都作出了统一部署,在内容、主题、工作方法、任务和目标诸方面都有总的和比较规范的要求,并要求按标准严格检查验收,凡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课。但这一教育的形式,在实践中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怎样在坚持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前提下,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人制宜,增添地方特色,是一个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浙江省委、省政府强调,在总的要求和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各地应充分体现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正如有些同志所比喻的:上面把台搭好,戏由基层唱。实践表明,规范的要求,统一的部署,可以保证教育主题、方向的正确性;而让各地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地的积极性和增强责任感,使整个教育更加符合当地实际,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要统一部署,又要从实际出发,体现出地方特色,这是我们的结论。
4.突出重点与面向群众的关系。
乡镇、村厂两级干部和党员处在农村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无疑,他们应作为农村思想教育的重点对象。重点抓好乡镇、村厂两级干部和党员的教育,有利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有利于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带领农民群众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利于在农村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组”,以巩固、深化、发展集中性教育的成果。
同时,农村的思想教育又必须是面向广大群众的。农村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于坚定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培育四有新农民,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突出重点与面向群众都不能偏废。
浙江农村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中,重点是突出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在面上开展教育前,一般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对全体党员也要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培训。同时,每年的集中教育,都安排出一定时间,动员和组织大批机关和基层干部走到农民群众中去,开展“万户家访”和“进万户,送百经”等活动,一方面向农民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通俗易懂的宣传,使广大农民能受到一次较为全面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很多地方还组织粮食、供销、电力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直接与农民沟通,摆国情,讲政策,解“扣子”,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此外,在农村思想教育中还要认真处理好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的关系、组织指导与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关系等问题。
总之,对农民进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教育是一项全新的课题,还有许多的必然王国需要我们去认识。浙江农村连续八年开展集中性思想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就一定能够在农村思想教育这一伟大事业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