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口服超声造影检查在胃粘膜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克拉玛依地区居民中疑有胃部疾病的1687例患者进行口服超声造影选择性筛查,其中有71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进一步行电子胃镜检查,以胃镜下组织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为对照,分析二者联合诊断胃粘膜隆起性病变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胃镜联合口服超声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胃部隆起性病变、胃壁层次及周围脏器情况,与病理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胃息肉94.3%,胃恶性肿瘤90.9%,间质瘤87.5%,异位胰腺、囊肿100%.结论胃镜联合口服超声造影检查方便、准确,可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可弥补单纯电子胃镜检查的不足,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胃镜检查;口服超声造影;病理检查;胃粘膜隆起性病变【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31-01
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泛指起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病变、壁外脏器或病变压迫以及胃黏膜粗大皱襞所致的隆起.多数隆起性病变位于黏膜下,常规内镜及黏膜活检对表面覆盖正常或几近正常的黏膜的病变难以明确其来源和性质.口服超声造影(oracontrastuhrasonography,OCUS)因其无创、简便、实时成像等优点,逐渐应用于胃部疾病的临床诊断.随着口服超声造影剂的显影效果日趋成熟,其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优势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 本研究针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克拉玛依地区居民中疑有胃部疾病的1687例患者进行选择性筛查,其中有71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进一步行电子胃镜检查,分析二者联合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克拉玛依地区居民中疑有胃部疾病的1687例患者进行选择性筛查,其中有71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包括男性31例,女性40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3.9-14.2)岁.病例入选标准:①有上腹部不适症状、疑患胃疾病的患者;②癌胚抗原等肿瘤指标异常升高,疑有胃肿瘤的患者;③幽门螺旋杆菌试验阳性结果患者;④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非急性期的患者;⑤其他影像学检查疑有胃疾病但未获得胃镜及病理证实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有上消化道梗阻症状、体征或因其他疾病要求禁食的患者;②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患者;③疑有急性胃扩张、胃穿孔及消化道梗阻(贲门幽门肠梗阻)的患者. 1.2 仪器与方法1.2.1 仪器与试剂 使用仪器:采用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FEILIPiU22及GEE8等设备,经腹部检查.探头频率的选择原则:在能满足穿透力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频率较高的探头,以提高分辨力.探头可选用线阵凸或扇扫探头,频率范围为3.5—5MHZ及7.5—12MHZ,小儿可用7.5~10MHz线阵探头.造影剂:选用有回声型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主要成分为薏苡仁、淮山药、陈皮等).工作人员将胃超声造影剂50g用100℃开水直接冲泡至500-600ml,迅速搅拌成均匀的稀糊状溶液,待冷却至适宜温度后(30℃-50℃)服用,对于体型高大者,造影剂量可增至800-1000ml.小儿减少为200-400ml.PATEX 型内镜.2.检查方法:(1)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禁水四小时以上,上午进行检查.(2)检查前一晚进流食.(3)检查前禁食易产气、不消化食物.(4)在胃镜检查前进行.对按要求准备好条件的受检者,先空腹进行胃区扫查.[1]扫查基本原则:按胃的各部顺序(食管下段及贲门-胃底-胃体大小弯-前后壁-胃角-胃窦-十二指肠)缓慢移动和连续扫查.结合呼吸及体位改变,避免跳跃式和不规范扫查,以免遗漏病灶.步骤:患者口服超声造影剂3~5min后开始检查,嘱病人依次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再次仰卧位.按顺序观察食管下段、胃贲门部及胃底、胃体大小弯、胃角、胃窦、幽门,逐次行横、纵、斜切连续滑动扫查.取平卧位扫查,观察胃小弯胃体重点观察角切迹.右侧卧位扫查观察胃窦部、幽门部幽门管开放情况.做连续完整扫查,力求将胃部声像图全貌清晰显示,仔细观察胃壁层次结构、胃黏膜连续完整性,发现病灶则认真观察、记录的位置、形态、大小、深度、周围胃壁的厚度及层次、胃周围情况(如有无肿大淋巴结或包块等).内镜下应用活检钳对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内镜下切除或转外科手术切除.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71个病灶中,胃窦25个(35.2% ,25/71),胃体19个(26.7%,19/71),胃底13个(18.3% ,13/71),贲门7个(9.9% ,7/71),胃角7 个(9.9% ,7/71)(表1). 2.2 病变组织学特点 71个病灶中,息肉25个(35.2% ,25/71),恶性肿瘤11个(15.5% ,11/71),间质瘤8个(11.3% ,8/71),炎性增生10个(14.1% ,10/71),外压性病变5个(7.0% ,5/71),囊肿3个(4.2%,3/71),异位胰腺3个(4.2% ,3/71),静脉瘤3例(4.2% ,2/71),胃石2例(2.8% ,1/71 ),脂肪瘤1例(1.4% ,1/71)(表1).2.3 口服超声造影、电子胃镜与病理诊断 经活检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1个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病灶中,诊断为息肉35个,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4.3% 33/35);诊断为间质瘤8个,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5%(7/8);诊断为恶性肿瘤11个,病理证实胃癌9个、胃淋巴瘤1个,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9%(10/11). 诊断为囊肿、异位胰腺各3个,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3/3).见表
2.3 讨论OCUS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胃疾病以来,许多超声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检出率报道不一,胃黏膜隆起病变早期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规的钡餐造影对其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电子胃镜常因取材困难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口服造影剂的主要成分为主要成分为薏苡仁、淮山药、陈皮等,服用后会在胃肠道内形成均匀的点状回声,减少甚至消除胃肠道内的超声伪像,使胃肠局部层次结构显像更加清晰可辨,增加胃肠腔与胃肠壁病变的对比度,延缓胃排空时间,便于超声诊断观察[2] OCUS结合电子胃镜及病理学检查,既可通过电子胃镜观察病灶的外部形态,又可通过超声对病灶进行扫描,可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的5层结构(从外到内为外膜层或浆膜层、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黏膜浅层)[3],具有良好的辅助定位及定性作用,OCUS具有操作方便、分辨率高、成像清晰等优点,已成为消化道肿瘤性疾病、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是胃部常见疾病,主要包括息肉、间质瘤、恶性肿瘤等疾病,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胃息肉是胃黏膜上皮向腔内生长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病因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不易.本研究发现,胃息肉以胃窦部多见, 其次为胃体、胃角、贲门及胃底,与文献报道[4]一致.胃间质瘤是指发生于胃肌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的间叶源性肿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本组研究支持胃间质瘤以胃底、胃体、胃窦部多见.胃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临床死亡率.因各恶性肿瘤不同而发病部位不同,本组研究发现,胃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贲门、胃窦、胃体.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系一形态学改变,不同性质的病变起源于消化道管壁的不同层次结构,超声声像图特征也各有特点.因此,根据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表现特点可判断黏膜下肿瘤的性质.OCUS检查在很多常见的胃部疾病中的价值已经被认可,尤其是胃癌、胃息肉样病变等[5].息肉OCUS表现为起源于黏膜层的等低回声改变,突向腔内.本组71个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病灶中,根据黏膜层的等低回声诊断为息肉35个,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4.3% ,提示OCUS对胃息肉诊断敏感度较高;胃间质瘤OCUS主要表现为固有肌层或黏膜肌层均匀低回声团块,如间质瘤瘤体直径大于3cm , 内部回声不均,存在无回声区,边缘不规则,有“断裂征”考虑恶性可能性大.本组诊断为间质瘤8个,其中7个病灶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个病灶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间质瘤;胃癌大多数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部分可呈高回声,多层或全部层次结构消失,形成缺损和中断,本组诊断为恶性肿瘤11个,病理证实10个,其中1个病灶病理诊断为淋巴瘤, 提示对胃癌诊断敏感度高,但对胃淋巴瘤诊断困难,最终需病理确诊.本组诊断为异位胰腺、囊肿各3个,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100%,提示二者联合对诊断异位胰腺敏感度高.本组71个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外压性病变5个,静脉瘤3个,胃石2个,脂肪瘤1个.囊肿内镜超声表现为黏膜下层边界清晰规则的无回声区,有完整光滑的高回声包膜;静脉瘤显示为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无回声区,回声外包膜厚,散在或成簇状分布,部分互相沟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有血流;如将静脉瘤误诊为囊肿行内镜下切除可能导致大出血. 异位胰腺多见于胃窦部,内镜下可见隆起性病变中央有一特征性的脐样凹陷,OCUS表现为黏膜下层或黏膜层混合回声团块,大部分中央见到无回声管状结构[6];OCUS可以作为超声内镜的有效替代选择来诊断胃壁外压性病变,也用来诊断和跟踪黏膜下肿物[7]S.本组OCUS发现5个病灶,胃壁结构回声正常,经腹部CT 检查提示肝左叶占位压迫1个、胆囊压迫2个、脾脏压迫2个,避免了不必要的内镜切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71例患者经OCUS 及电子胃镜检查后,发现在胃息肉、胃恶性肿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4.3%,90.9%,与病理检查结果相近,诊断为囊肿、异位胰腺各3个,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提示OCUS联合电子胃镜检查,对以上胃部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可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可弥补单纯电子胃镜检查的不足,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论文作者:张军汉 罗玉,通信作者 马春燕 张敏 杨瑞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胃镜论文; 黏膜论文; 超声论文; 病理论文; 造影论文; 回声论文; 性病变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