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阅读论文,有效性论文,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国内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听、说、写的机会较少,学生通常是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语感”,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然而,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基础都有个体差异,因此,教育专家认为,对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掌握阅读技巧和策略,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理解阅读材料;对于阅读能力中等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和推理,善于查找论据;而对于阅读能力优等的学生则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笔者尝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来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性。
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考虑到各学生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从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一、课前预习环节的分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借助旧知识自学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可为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打下基础。课前预习主要要求学生熟悉相关词汇、收集相关背景知识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布置对应难度的预习作业,同时在预习中应指导学生运用如下阅读策略:1.预测。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每段的起始句等来预测文章的内容;2.借助词典选择合适的词义;3.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4.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注意在不同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5.通过用who,what,where,why等疑问词进行设问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具体分层:要求学困生了解生词意思,大概了解文章内容;要求中等生了解文章大意并找出文中的重点句;要求优等生了解文章意思,并能针对文章内容用Wh-开头的疑问句来设问,同时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运用。以《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为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名大学生去贫困山区当志愿者,给大山里的孩子当老师的感人故事。教师可设计如下三张不同的预习作业卡: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分层
1.读前环节
课堂教学能否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读前环节至关重要。此环节处理得好,就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去的读中环节做好准备。教师在读前环节可根据文章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各种灵活巧妙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愿望。比如,用比比谁更了解文章背景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背景知识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去收集)。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讲一两句相关的背景知识就给予赞赏;而中等生,要求三四句;优等生,则需五句以上。再比如,用“听”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可给学生讲述一则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于学困生,只要求听懂故事中任何一句句子的意思就应该给予奖励;对于中等生,要求听懂一半以上句子的意思;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他们能够听懂大部分故事内容。
2.读中环节
阅读是通过认识语言形式与结构来获取全部文字信息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技能的训练,比如,训练学生掌握略读、查读、理解大意、理解重点细节、猜测词义等技能。另外,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也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际和思维三大能力的过程。
在此环节中,教师也可为三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在略读、查读环节设计三类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各自相关的信息。问题的设计以能让好、中、差三类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为目的。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时就文章第一段设计如下三个难度不一的问题:1.Is Singapore a small island or a big one?(针对学困生)2.Where is Singapore?(针对中等生)3.Is Singapore a good place to take a holiday? Why?(针对优等生)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均包含A(好)、B(中)、C(差)三类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教师经过甄选的难度不等的练习题。C类学生负责最简单的判断题,B类学生负责选择题,A类学生负责问答题。先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各自负责的部分,再相互交流、纠正。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完成。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仅可让课堂充满生机,亦可让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3.读后环节
此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的环节。教师应在此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和综合水平的检测。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检测都要尽量挖掘教材和拓展教材,同时兼顾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和兴趣的最佳契合点,设计出真实的交际任务,使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更好地进行交际活动。例如,《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一文讲的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礼节,当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一些人的不文明举止时,该怎样有礼貌地告诫他们不可以这样做。在此文的读后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出若干个在不同场合发生的不文明事例,进行生动的表演。看哪一个学习小组表演得最好,给予表扬和奖励。在此环节中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负责语言难度不同的表演任务,以让他们各自都能取得成就感为主要目的。比如,有一组学生设计了如下场景:
然后,学生A(好)、B(中)、C(差)根据对话的难易程度分别担任以下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A is reading a book carefully in the library.B and C are coming; they are talking loudly.)
B:Hello,C!
C:Hello,B! How's it going?
B:Pretty good.What a quiet library!
C:Yes,it is.
B:I want to borrow a book about history.How about you?
C:Me,too.
A (politely):Excuse me.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 It is a public place.You shouldn't talk so loudly.
B&C (in a low voice):Sorry.
三、家庭作业的分层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辅助措施。教师在完成阅读课教学之后,要在课后作业上多下工夫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但如果作业千篇一律,让能力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任务,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个学生付出努力之后能获得成功为目的。奥斯博姆提出的作业原则中有这么几条值得借鉴:1.作业中应保持足够比例的与当前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2.还应保持一定比例的对学过内容的系统复习的知识;3.作业应体现学习内容中的要点;4.要避免无多大作用的、费事且又费时的作业。
以《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8 Why don't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为例。学生在完成共同作业(比如学唱一首英语歌)之外,另有如下三张不同的课后作业卡。
众所周知,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唯有因材施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在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布置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要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分配上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备教材),同时还应该深入研究学生(备学生),为学得快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材料,对他们施以更高要求;对学困生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内容和技能。但是如何在“因材施教”与全班性教学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仍然是值得教师去进一步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