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银行现行消费贷款政策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贷款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长期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这是市场机制走向成熟的主要条件。但卖方市场下的需求过旺势头刚得到抑制,买方市场下需求不足的问题又渐趋突出。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外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明显不足,经济持续增长所面临的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因此,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以此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生产、开拓国内市场,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及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金融部门的指导思想、机构设置、制度运作、操作规程,基本上都是服从这样的目的:发展生产,一切为了生产服务,以产出为中心。这是由当时的国情所决定:经济工作的最大问题是增加供给,克服短缺,做大堆头,解决温饱。但近三年来,情况出现反转,存货大幅增加,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市场紧缩,消费增长乏力,巨额存款难以转化为购买力和投资,银行信贷合适的对象萎缩,等等。环顾全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都强调消费信用。如美国金融业抵押贷款(住房、汽车、大件消费品等等)占其业务量的第一位,它们的整个金融体系是为消费者设计的。而我国银行体系,一切都是围绕着企业设计的。社会生产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消费,今后的银行必须围绕消费和消费者来安排它的运作,要把消费信贷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来设计我们的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及相应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要加快建立起与消费信用相关的个人信用制度。
回顾从80年代至今的国内消费热点变化,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已处于在一个商品结构调整和消费能级逐步提高的前奏阶段。从总量上看,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虽然在1998年7月已经在突破5万亿元的大关,但这部分金融资产的40%以上集中在10%的高收入者手中,中等收入者人均消费能力并不太强。中等收入者在80年代与90年代跃过了百元级消费与千元级消费(家里电器),目前正处在欲向万元、十万元消费等级(住房、汽车等)冲击,但又缺乏购买能力的徘徊阶段。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供需之间,还横亘着一条较宽的消费信用断裂带,这是我国目前由发达的生产信贷支持的生产力扩张速度与受落后的消费信用约束的购买力增长速度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它已成为我国社会再生产及商品消费市场的“瓶颈”。
目前我国实行消费信贷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成熟,有利因素也很多,各种社会大环境下的社会配套措施正在制定和完善之中。(一)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具有扩大消费信贷的综合经济实力,从微观上讲,居民具有了消费信贷的承受能力;(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消费行为日趋合理化,家用电器等也进入了更新换代时期,消费信贷需求不断增加;(三)商品供应丰富,新产品不断涌现,商品价格水平处于低位,利率也相对较低;(四)信用卡等金融工具也较为普及,科技现代化促进了结算工具的现代化,结算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通存通兑,这都为扩大消费信贷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和方法;(五)在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内需环境下,不仅信贷政策支持力度较大,配套政策也容易促成。1999年3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措施,促进和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应当说,消费信贷的全面铺开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也不能对此寄予过高的期望,对国家、社会、金融业来说,消费信贷的实施和完善,有太多的路要走。在我国,消费信贷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尤其还有诸多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
一是经济收入问题。目前,我国个人收入还没完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年纯收入尚没实现从千元、万元向十万元级的升级。在重庆,1999年头5个月,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2571.34元,5 月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52元,与去年同期比增长微乎其微。1999年头5个月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竟比头4个月有所回落。同时,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收入结构上,在人们的常规性收入之外,存在着很大的一块非常规性收入,或称之为偶得性收入。由于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上的畸形结构,即使在工薪阶层中,偶得性收入也占相当重要的部分,而常规性的工资收入成为仅能维持生存的生活津贴。在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偶得性收入,但在我国的社会中,这种偶得性收入所占比重过大。这种收入结构造成人们支付能力的两个特征:一次性支付能力强和常规性支付能力不足。人们能够一次性拿出10万、20万元,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松地在日常生活之外支付每月几百或上千元的支出。偶得性收入的不确定性,造成人们对预期未来收入存在忧虑。而开展消费信贷的银行,也是在充分考察了借贷居民未来收入情况后,才决定是否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的,我国的这种收入结构及常规性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为银行带来资信困难。
二是社会保障问题。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到1998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5 万多亿元人民币(尽管其中包含一些公款私存),并且仍以相当快的速度增长。5万亿元的存款, 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政府为刺激消费,由人民银行连续七次降低利率,然而并没能抑制人们的储蓄趋向。1998年3月底,央行四次降息,5月份的存款余额增幅反较四月份提高了1.2个百分点。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 我国消费需求增长明显落后于GDP的增长。1986年至1997年,GDP年均增长高达9.8%,而同期最终消费的年增长率只有8.2%,比GDP增长率低了1.6%。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要靠储蓄维持。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制度转型时期,旧的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失业救济制度、住房、医疗、保障、教育制度开始失去效力,而新的制度又未能建立或健全起来。超前消费、贷款消费,是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前提下发生的,消费者敢于借贷消费,是因为他对以后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就拿社会保障来说,全国享受社保的人数约为1.5亿人,仅占全国人口的12%,88%的人要为自己的病、老负责, 而这12%的人,具体享有多大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金有多少?医疗保险又能解决多少?都是不确定。这种不安全感,在最有消费能力的中年以上人口中更为强烈。
三是消费者的资信问题。我国尚未建立起个人信用制度,即没有对自然人的身份证明、个人帐户、收入来源、个人可支配用于抵押的资产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记录、评定的制度。在我国也没有实行存款实名制、家庭财产登记制、个人财产破产制度,更没有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的专业信用认定机构。银行花费许多时间,也很难掌握申请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一方面造成银行的信贷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使消费者感到手续过于繁琐,费用太高,必然使消费信贷受到限制。
四是相关法规制度问题。消费信贷属“零售业务”,贷款在投放消费者手中之前,应将其预期的现金流量以及信用度予以通盘审核。对此除金融机构拟定出有利于消费的贷款办法和程序外,还应在市场经济中逐步建立相关制度,以保障贷款的安全和完整。这就需要建立适应个人消费信贷的商业保障制度和建立消费信贷的担保保证制度。在国外都建立有与消费信贷相适应的保障、担保保证制度。在建立这两种制度中,应充分考虑现存在的两方面的问题:(一)银行信贷部门、公正部门、资产评估机构、抵押登记部门等在办理个人消费信贷过程中层层收费,手续繁杂,使消费者信贷成本大大上升;(二)在消费信贷回收过程中,一旦出现贷款本息回收困难,涉及担保人保证的履行、抵押物处理、抵押物拍卖问题,缺乏强制性保障,银行实际操作极为困难。
五是资金流动性问题。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品信贷业务,数额大、期限长、客户分散、利率固定,而从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来源上看,短期资金占主要部分。在发达国家一般采用资产证券化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国目前信贷资产暂尚不能实行证券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从资金的良性、快速循环方面考虑,对大额消费品的信贷数额总量会有所限制。
六是城市化滞后问题。在我国,差不多有13亿人口,其中4 亿人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即城市中的2亿居民,1亿的乡镇企业工人和1 亿的农民,提供工业品和服务。消费这些工业品和服务大约也是这个数字,即3亿城市人口,1亿富裕农民。生产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品的人数与消费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品人数几乎相等。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市场环境。从统计数据看,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可说是倒退了。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量农民被甩在工业化过程之外。于是,当工业开始大规模生产耐用消费品时,却发现没有消费这些产品的大量消费者。首先,由于农民被拒于工业化过程之外,农民收入长期处于与消费耐用品不相称的低水平状态。其结果是不仅像汽车、电话、电脑、热水器等等耐用消费品与农民无缘,就是许多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许多副食品,也为农民所可望不可及。其次,许多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是以城市生活方式为条件的。由此可见,分裂的工业化不仅将农民甩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之外,而且将大多数农民甩在工业品的消费过程之外。
七是消费观念问题。东方文化背景下,我国人民长期形成了勤俭节约,审慎理财,量入为出的消费准则和行为观念。“寅吃卯粮”本来是对不懂得量入为出的人的批评和讽喻,消费信贷就是“寅吃卯粮”。从产品匮乏时代到现在买方市场的形成,人们的消费观念的转变,还需一定的过程,大力宣传是很必要的。
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消费信贷困难大、障碍多,国内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地把握这次业务发展的良好机遇,切实把消费信贷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抓紧抓好。各家银行都纷纷根据自身特点,在消费信贷品种和对象以及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余地。欧美国家的消费信贷业务已占银行业务的20%左右,而我国不足1%,随着国家制定的各项措施和制度的出台和不断完善, 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的消费信贷在今后几年一定会有大的发展空间。在传统信贷业务相对饱和情况下,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又受消费者所喜爱的消费信贷路子,对银行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