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凤飞[1]2010年在《关汉卿杂剧连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汉卿杂剧是近代汉语中重要的文学作品。刘大杰在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文体中使用新语言,是元杂剧文学的一大特色,但这种新语言用的最广泛、最成熟、最恰当的,无人比得上关汉卿。”可见,关汉卿杂剧语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集中体现了元代以及整个近代汉语的语言特点,所以,我选择了关汉卿杂剧作为研究对象。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二、叁部分为重点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论述了关汉卿杂剧在近代汉语口语作品中的重要性,它上承中古,下启现代汉语,在整个语言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论述了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关汉卿连词的界定与分类。对于连词同介词、副词的界定,做了详细的解释。第叁部分为关汉卿杂剧连词的共时描写及语用价值。把关汉卿杂剧100多个连词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同时,还总结出这种共时平面内的突出特点:即近音同义异形词的大量使用和连词类别在使用频率上的不同这两大特点。第四部分主要把关汉卿杂剧连词同其前后的专书口语连词进行了历时的比较,可以看出关汉卿杂剧在整个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五部分为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关汉卿杂剧在文学史以及语言学史上的承前启后,上承中古、下启现代汉语的作用。既使用了上古汉语的少量的单音节连词,又使用了中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双音节和叁音节连词。另外,关汉卿杂剧连词也反映了其在整个语言学中的突出特点:如叁音节连词的产生和大量使用,同义异形近音词的大量使用等。总之,我从共时、历时以及语用上对关汉卿杂剧连词进行了全面、具体、细致地描述,以便我们更加了解关汉卿杂剧以及整个近代汉语的语言发展情况。
许巧云[2]2003年在《关汉卿杂剧介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杂剧作品语言通俗自然、接进口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给他以很高评价。后人对关汉卿作品多从文学的角度、戏剧史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对作品语言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校刊和注释,词语的考释方面,从语法角度对关剧进行研究的成果则相对较少,因此,我们选取关剧中的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将推动对关剧的语法研究。从共时看,关剧介词,系统比较成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同时代介词的某些特点。从历时看,关剧介词,上承中古、下启现代,比中古介词的用法有了较大的发展,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不少能在关剧中找到依据。因此,研究关剧的介词,对同时代介词以及介词发展史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关汉卿杂剧中的叁大类14个介词进行研究,参照现有的研究成果,先对每个介词溯源,然后对其在关剧中的具体使用情况做出详细的描述,并简单分析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关剧中每一类介词的具体用例做了比较分析,由此得出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结论。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汉语相同或相类的一组介词中,每个介词所承担的力量不是均衡的,而是有强有弱,这在现代汉语中同类用法中也有体现;具有特色的格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许巧云[3]2007年在《关汉卿杂剧“被”字句研究(续)》文中认为关汉卿十八种杂剧的被动句系统,"被"字句占绝大部分,此外还有由"教""着""吃"所构成的被动句。本文即从"教""着""吃"构成的被动句入手,主要通过平面描写、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关剧中的被动句系统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冀为被动句的历时研究提供更翔实的共时资料。
金晶[4]2015年在《关汉卿杂剧程度副词研究》文中指出元代杂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产生于唐诗、宋词之后。其中,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存量最多、流传度最广的特点,位居元代杂剧家之首。另外,杂剧兴于民间,保留了元代最原始的口语特色,因此研究杂剧,特别是关汉卿的杂剧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关汉卿杂剧作品中的程度副词做过系统的研究,因此,对其作品中的程度副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部分。首先提及关汉卿杂剧的研究现状和语料价值,据此分析出关剧作品重要的研究意义。其次是关于程度副词的讨论,包括程度副词的界定和分类问题。最后是关剧作品的版本选用以及研究方法的问题,以此证明论文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中心部分,即关剧中这些程度副词的分类问题。依据语义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极度类、过度类、甚度类、微度类、递度类以及比较类这六个类别。并详细讨论它们在关剧中的使用情况,包括所作成分、所修饰成分、数量统计等一系列问题。第叁部分讨论关剧中所有程度副词的来源问题,并把它们的来源综合为五个类别,分别为:由虚化(语法化)而来的程度副词、由类推机制而来的程度副词、由词语糅合产生的程度副词、由附加式构词产生的程度副词以及由假借而来的程度副词。第四部分重点讨论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问题。从副词的定义上来看,程度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但在关剧中我们却发现了有其用例的存在。因此,我们对之进行讨论,发现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名词进入了谓语,即作整个句子的谓语部分。第五部分是我们对关剧中这些程度副词用法的一个总结,包括这些程度副词使用次数统计与频率分析、音节特征与结构特征分析以及从组合功能角度进行的分析。通过上述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够建立关汉卿杂剧中程度副词的运用体系,为近代汉语的研究提供具体的研究数据。
王振宪[5]2014年在《关汉卿杂剧同位短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元一代,戏曲杂剧异常繁荣,名家辈出,关汉卿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其杂剧文本相对保持完整,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充足、相对封闭的语料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再加上关剧中的文本语言和戏剧人物语言比较近当时的口语,具有较高的语料研究价值。尤其是关剧中的同位短语,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既留存了一定的上古汉语语法的影子,也出现了大量和现代汉语同位短语比较接近的结构形式和意义类型。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对比研究价值。全文六个部分:绪论、第一章《名名上位居前式同位短语》、第二章《名名下位居前式同位短语》、第叁章《代名式同位短语》、第四章《名代式、代代式同位短语》、结语。绪论部分对选题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概述。对“同位”、“同位关系”、“同位短语”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探源梳理、议论辨析,并以代表性例子论述了同位短语所具有基本特征,探讨各类同位短语类型的分类原则、依据。第一章讨论了“名名上位居前式同位短语”。从结构类型上分为:基本式、修饰式、嵌套式;然后,根据处于上位项位置的名词所指内容不同细分为:前项表官职爵位,前项表亲属称谓,前项表自称称谓,前项表戏剧角色,前项表工种职业,前项表社会地位等,并进行细致研究与讨论。第二章对“名名下位居前式同位短语”的结构类型、意义基础、组构限制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探讨。在每一结构大类下,又按照前后项名词的所指关系作进一步的细致划分,并对每一类作出尽可能科学详尽的数据统计与描述性分析。第叁章对关剧中数量最庞大、结构关系最复杂、意义类型最多样的“代名式同位短语”做了详尽的数据统计与系统的分析研讨。以第一、第二、第叁人称代词为纲进行了小节划分,每一小节下又以本小节中出现的所有人称代词为目进行划分,每一人称代词下面又以“基本式”、“凝结式”、“简省式”、“类标式”等进行细致梳理与统计分析。从代名式同位短语的充分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在关汉卿时代,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第四章内容相对较少,对关剧中出现的数量相对较少、结构关系也相对简单的“代名式同位短语”、“代代式同位短语”进行了分类统计研究,并与“名代式”同位短语进行一些对比研究。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在对关剧中出现的各种结构及意义类型的同位短语进行科学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对每种结构类型的同位短语进行归纳性描述。从中,我们也可以大略看出关汉卿时代同位短语的详尽发展脉络。
许巧云[6]2010年在《关汉卿杂剧中的“把”、“将”处置式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关汉卿杂剧中的处置式中,"把"处置式和"将"处置式在简单处置式与复杂处置式、广义处置式与狭义处置式等的关系比例上大致相同。"将"处置式在用例总数上占较大优势,但"把"处置式的用法种类多于"将"处置式。
许巧云, 蔚华萍[7]2006年在《关汉卿杂剧“被”字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中的“被”字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分析了两大类“被”字句即“N被句”和“零被句”,发现关剧中被王力先生认为脱离常规的、没有定型的、后代逐渐淘汰的“零被句”占有“被”字句超过一半的比重,而且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
刘飞飞[8]2004年在《关汉卿杂剧动词配价语法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训诂学是运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方法从汉字的字形、字音等方面对汉语字(词)的语义进行分析的学科。从《尔雅》以“义训”首开名物训诂之先河,到刘熙的《释名》从声音求语源,直至清代段、王等训诂学的先贤,传统训诂学都是从汉字的内在特点对汉字字义(词义)进行训释。随着西方语言理论的引入,中国的语言学界不断尝试将这些理论中适合汉语特点的方法和经验引入汉语研究中,配价理论正是这种尝试的结果。运用配价理论研究汉语事实,始于1978年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其后,主要应用在对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义分析上。从动词角度看,是通过对动词配价能力即一个动词所能搭配的名词数量的描写进一步了解动词的语义特点。目前,这一理论在汉语语义研究上的方法已日臻成熟,使得应用这一理论研究古汉语的语料成为可能。 本文选用了与现代汉语口语较为接近的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作为语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元杂剧是元代新兴的艺术,它的观众就是普通百姓,所以它的说唱都是切近当时的口语。第二,关汉卿的杂剧完整保存下来的共有18篇,加上残剧3篇共21篇。可形成一个较为充足、相对封闭且包含有一定数量重现频率较高,配价类型丰富动词的语料系统,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论文材料的选取过程、性质、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理论阐释,主要阐述了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现代汉语配价理论以及在实际分析和操作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应用配价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料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第二章:在对关汉卿杂剧中的动词进行了穷尽的分析之后,将动词分为四类,即:动作动词、关系动词、性态动词、情态动词。文章分别对每一种动词的语法形式和语义特点进行分析,。第叁章:在分别阐述的基础上,对四种动词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关汉卿杂剧中动词的语法、语义的模式。第叁部分是余论。主要阐述了本论文是通过对古汉语语料进行全面的配价分析进而反映动词在各个时代的语义特点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部分:附录。(主要是各种附表。)
管锡华[9]2007年在《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综论》文中指出本文对中国大陆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的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进行了介绍、分析与评论,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设想,以供古汉语词汇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 关汉卿杂剧连词研究[D]. 崔凤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10
[2]. 关汉卿杂剧介词研究[D]. 许巧云. 四川师范大学. 2003
[3]. 关汉卿杂剧“被”字句研究(续)[J]. 许巧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关汉卿杂剧程度副词研究[D]. 金晶.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5]. 关汉卿杂剧同位短语研究[D]. 王振宪.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6]. 关汉卿杂剧中的“把”、“将”处置式对比研究[J]. 许巧云. 宜宾学院学报. 2010
[7]. 关汉卿杂剧“被”字句研究[J]. 许巧云, 蔚华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
[8]. 关汉卿杂剧动词配价语法研究[D]. 刘飞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04
[9]. 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综论[J]. 管锡华. 语言历史论丛. 2007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中国语言文字论文; 关汉卿论文; 介词论文; 程度副词论文; 介词短语论文; 文学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