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想信念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态度和信念,事关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 局。在社会经济体制急剧变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农民的理想信念如何?怎样帮助 农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此,我们深入益阳市7个县(市、区)调查, 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9份,问卷回收率为96.3%,召开座谈会26个,个别走访 农户70多家。调查情况表明,当代农民理想信念的演进与改革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逐步深入农民心田。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矛盾 和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农民的思想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困惑。重视和加强农民的社会主义理 想信念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状况

从总体上看,农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是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认识,进而认同和自觉实践的过程。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以及对农民教育的乏力,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存在一 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具体地说:

1.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农民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物质基础。

首先,物质利益的增长使农民更加相信和拥护社会主义。

农民是最讲实际的,谁能帮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谁。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 的新中国,使农民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人,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他们跟共产党 走,积极拥护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生产力得到 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还走上了小康之路 ,这为农民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调查的13个村,年人均纯收入 由改革开放前的212元增长到1999年的3455元。特别是安化县平口镇丛阳村,改革20年间, 年人均纯收入由190元增长到4246元,增长了21.3倍。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民生活水平显 著提高。从13个村的情况看,有98.2%的农户建了新房,其中新楼房占53.4%。每百户耐用消 费品拥有量:电视机83.2台,摩托车37.5辆,电话11.7部,有线广播入户率100%,70%的村 建起了有线电视网,手机、小轿车也已进入农家。不少农民开始追求“吃讲营养、穿讲式样 、用讲高档”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79.7%的农民认为“改革给自己带来了实惠”;89.7% 的人认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带来的物质利益的增长,为农民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从内心认同了党的农村政策,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其次,农村改革的实践使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广泛推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广大 农民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了由改革之初的怀疑、观望,到拥护改革、参与改革、积极发展生 产的转变。调查表明:93%的人对过去生产上的“大呼隆”、分配上的“大锅饭”持否定态 度,89%的人认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最佳实现形式” 。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在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 经营和商品生产。农产品的统购统销被合同定购和市场销售所代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 民通过走多种经营的路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了致富的步伐,进而认识到了社会主义 也可以搞商品经济。在我们调查的村中,有85%的农户在积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 等多种经营,78%的人认为“发展商品生产,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道路也越走 越宽广”。

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农村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民进 市场、奔小康的劲头更足。据调查,57%的人认为“只要能使农民增收,不管采取什么经济 形式都可以”;87%的人认为“只有按市场需要生产,产品才卖得出,才能增收”。他们说 , “自家的经要自己念,依葫芦画瓢建不成社会主义”。可以说,农村改革的20年,是农民对 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20年。农村改革的拓展和深化,使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 、由肤浅到深刻,认识不断升华,信念逐渐坚定。

2.对农民社会主义教育的乏力,使农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偏差。

具体表现为:一是只注重物质追求,忽视精神追求。31.7%的农民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类 问题“根本没有想过”;“国事、家事、天下事”,66.27%的农民承认自己最操心的是“家 事”。问卷要求对“理想是虚的,只有钱财才是实的”这一观点作出判断,认为“有道理” 的 占24.83%,认为“说不清”的占35.89%,有50%以上的农民认为“老百姓只管挣钱吃饭, 管不了理想信念”。部分农民由于缺乏理想信念这个精神支柱,因而信迷信,信“法轮功” ,打牌赌博,不思进取。有的人甚至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二是价值认同与行为抉择间存在矛盾。广大农民认为是改革使农村经济发展了,希望进一 步推进改革,但增产难增收的现实又使他们害怕改革,担心改革损害既得利益,出现了“拿 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他们拥护市场的自主、自由,但在市场竞争面前又束 手无策、无所适从,害怕市场的竞争、淘汰;他们希望自己先富起来,但又找不到富裕的途 径,对共同富裕产生怀疑;他们赞同“先国家、集体,后个人”的价值观,但自己在完成上 缴任务时又能拖则拖,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稳固。社会主义的理 想信念没有内化为农民的价值准则,农民未能从理论上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而很容 易受周围环境、个人情绪,特别是利益的影响而不能自持,表现出反复多变、随意与摇摆不 定。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73.5%的人认为“是中国走向发展的正确 道路”;有35.6%的人认为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四是一部分农村政治理论教育处于 空白状态,有的地方农民几年都没有集中进行过政治学习,村民大会开得极少,因而对改革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如认为“腐败 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对中国共产党惩治腐败的能力表示怀疑;认为中国已出现了两极分化 ,农民是社会的最穷困者;把股份制等同于私有化;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地方存在的程 度不一样,在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较好的文明村,这些错误认识就较少 。

二、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需要多种“合力”共同作用

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 ,需要多种“合力”共同作用。在我们调查的县市中,有13个由各级命名的文明村,它们从 解决农民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思想矛盾入手,引导农民正确认识改革,帮助农 民发家致富,从而坚定了农民的改革信心和社会主义信念。

1.教育引导:及时化解农民群众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

面对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矛盾,13个文明村党支部都认识到:“网纲绳丢不得,屋梁 柱歪不得。”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改革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消除思想 上的矛盾和困惑,才能保证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和改革的顺利推进,才能增强群众的凝聚力 、向心力。他们通过办学习班,召开户长会,利用广播、电视、墙报、自编资料宣传等形式 ,加强对村民的教育,从而增强了农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新坪村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深化 农村改革的“磨刀工程”,每月由党小组对村民进行一次形势政策、法律知识、科技文化教 育,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磨刀工程”不仅磨去了农民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而 且磨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教育引导要做到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田庄湾村党支部针对改革过程中农民收入拉开档 次,出现了贫富差距这一情况,一方面与农民开展算账对比,用改革开放的成就,尤其是在 吃、穿、住、用等方面的明显变化来说明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提高了生活水平;另一方 面又向农民讲清原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只能是共同贫穷,只有提倡、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 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才能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赫山区飞龙寺村针对 部分农民“分田到了户,各户顾各户”、“靠自己本事赚钱”的思想和不愿意完成上缴任务 、不关心集体利益的情况,用1995年因洪灾溃垸的教训教育农民,指出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 是应该的,但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益事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是与大家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使农民认识到:关心集体利益就是关心自己的利 益。同时他们还向农民讲清“赚钱要有本事,但有本事不一定赚钱”,“你凭自己的本事致 富,那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不富?关键在于现在有了党的富民政策”的道理。针对部分农民“ 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不思进取”的小农观念,丛阳村采取走出去进行横向比较的 办法来开阔农民的视野。1999年初,他们组织村民代表20人到了华西村、深圳等地参观学习 ,开阔了眼界,发现了差距。这些村民代表深有感触地说:“站在丛阳看丛阳发展还行,站 在安化看丛阳还可以,走出安化看丛阳还有差距”,从而激发了他们富而思进的上进心。

2.发展经济:不断满足农民求富盼富的现实需求。 解决农民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问题,最终要靠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进市场,帮助农民在 实践中增强闯市场的本领,消除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顾虑,满怀信心地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这是文明村的普遍做法。一方面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入手,为农民提供生产、 加工和销售服务;另一方面,积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捕捉商机。丛阳村通过派 驻信息员的办法,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搜集水果销售信息。赫山区飞龙寺村为村民提供就 业信息,组织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同时,各文明村还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千方百计 发展农村经济。桃江县向阳花村利用本地资源办起水泥厂、精灰厂等31个企业,不仅解决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而且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南县前进村大力调整产 业结构,发展水产、家畜养殖业,年人均增收200元。新坪村坚持科技兴果,从高校和科研 部门聘请农技专家,举办技术学习班,大大提高了水果的科技含量,农民收入成倍增长。文 明村的办法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小康之路。

3.转变作风:树立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要求农民树立共同理想,党员干部首先 要做共同理想和崇高信念的牢固树立者。近年来,文明村从教育入手,抓思想建设,坚持了 党员“三会一课”和定期学习制度,并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常识 等编成小册子,人手一册。新坪村还要求党员干部将学习的情况写成心得,每月一篇,并定 期将自己的体会向村民宣讲、交流,从而强化了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 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农村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调查发现,文明村党支 部 都制定了严格的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对廉洁从政、依法治村作出了具体规定。特别是对群众 关注的上缴提留、集体收入、资金使用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敏感问题,都制定了“三公开”、 “一审议”制度,张榜公布、定期审议。飞龙寺村党支部书记汪云畅为帮助村民致富,放弃 在外打工的高收入,主动回村挑起了“班长”的重担。新坪村党支部书记孟石源无偿地将他 几十年钻研积累的水果栽培技术传授给村民,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其后 他又将5万元奖金连同外县付给他的劳务报酬8700多元全部交到了村里。村干部廉洁奉献的 作风,赢得了民心。

“干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这是文明村干部作风的又一个鲜明特点。在文明村,无论 是抗洪抢险还是完成国家上交,无论是修公路修水利还是扶贫帮困,都是党员、村组干部走 在前面,成为无声的命令。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南县、沅江、赫山各文明村的党员干部身 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成为抗洪中不倒的旗帜。同时,他们注意在力所能 及的 情况下尽力为农民办实事,解决群众吃水、用电、交通、听广播、看电视等问题。南县大建 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家家用自来水,修建了面积达12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农民文化活动 中心。党员干部的行动,凝聚了人心,影响和带动了群众。农民正是通过共产党员的形象认 同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增强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自觉为共同理 想而奋斗。

4.“创星登级”: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奋进。

把理想信念变成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目标和具体实践,这是文明村抓农民理想 信念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1997年,小河口村从本地实际出发,借鉴外地经验,把农民群众 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十分关注而党和政府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10个方 面,每个方面用一颗具有明确标准和要求的“星”来表示,分别为五爱星、致富星、团结星 、法纪星、新风星、文教星、计生星、科技星、义务星、卫生星。创评活动由宣传发动、深 入创星、自评互评、总结表彰、挂牌授星等环节构成。通过创与评,农户达到几“星”标准 就评上几颗“星”,并称“几星级”农户。“人争一口气,户争十颗星”,创星激发了村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在农民眼里,“星多则荣,星少则耻”。为创十星,村民完 成上交争先恐后,发家致富广开门路,消除陋习大家动手。正像村党支部书记刘立庭所说的 那样,如今小河口村是“干群关系鱼水交融,公益事业一呼百应,计划生育人人争先,上缴 税费户户交清,赌博迷信销声匿迹,左右邻里和睦如亲”。小河口的经验得到省市领导的肯 定,并在全省推广。“创星”活动在激励农民积极投身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提升了农 民的精神境界,巩固了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

三、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一 蹴 而就,要抓实、抓细

文明村的实践证明:当代农民理想信念的确立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多种“合力”共同作用 的结果,是系统性和过程性的统一,需要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1.要把抓改革与抓理想信念教育统一起来。

当前,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也沉渣 泛 起,而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政治视野的限制,思想认识上不可避免会产生种种迷惘和困惑 ,缺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自觉的理论认同。在改革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 预料的困难和问题,产生一些矛盾甚至冲突,加之党风和社会风气中存在一些消极腐败现象 ,容易诱发农民对政府产生不信任和对改革失去信心。当前农民有强烈的致富愿望,而这种 愿望又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容易产生“出轨”行为。有的农村 基 层党组织对新形势下农民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讲起来重要,做起来 次要,忙起来不要”,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我们必须像文明村那样从农村 和农民的实际出发,把抓改革与抓理想信念教育统一起来,通过抓改革来发展经济,通过抓 理想信念教育来振奋精神,破除旧的传统观念,增强凝聚力,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从 而更好地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2.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理论“灌输”与“用事实说话”相结合。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会在农民头脑中自发产生,必须通过理论的“灌输”。只有通过“灌 输”才能使广大农民摆脱思想上的困惑,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 观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从 而把远大理想和现实努力结合起来。理论“灌输”的内容必须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 要把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容具体化 ,着重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科学文化和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在具体工作中,要 根据农民“需要什么讲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把讲道理同解决农民群众在生产、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困难,即使暂时无 法解决的,也要向农民群众说清楚,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和党员干部的典型示范,把大道理讲实,用小道理阐发大道理,把小道理升华为大道理,使 农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社会主义信念。

3.农民理想信念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

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立足于现实。当前存在一些影响农民社会主义 信念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诸如:增产难增收、农民负担居高不下、乡村债务包袱较重、贫富 差距扩大等等,群众难以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问题。我们要像文明村那样,通过做工作,让 群众知道这些问题在改革中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同时也应 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从业方式、收入多寡出现了分化,不同经济地位的农民 其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有所不同。加强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就要从不同群体的农民思 想实际出发,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不要强求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整齐划一,一步到 位。对于那些思想跟不上客观形势或思想转不过弯来的人,要坚持疏导为主,允许他们看。 实践证明,在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上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巧办法”,只有扎扎实实的 “笨功夫”。其次,对农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以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引导农民从世 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上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 义社会是在对自身各种矛盾

与问题的分析、解决中实现自身发展的。

标签:;  ;  ;  ;  ;  ;  ;  

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