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身心健康论文,全面发展论文,促进学生论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论文,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台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在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决定》中这23个字的精神过程中,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承担了学校体育的具体改革发展任务,并决定制订印发《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在起草《实施意见》前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针对9个省(市)进行了大量调研,调研对象涵盖了3个层面,其中第一层面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包括从省到市(区)甚至到县一级教育部门的管理者;第二层面是大、中、小学校的校长、教师;第三个层面是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而在起草过程中,则坚持了五个出发点:第一,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重视青少年体质,重视学校体育,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实施意见》要尽可能做实;第二,要把地方的好的经验、措施进行转化、提升,上升为国家的政策;第三,要集中解决学校体育当前存在的问题;第四,尽可能地将近年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各种提案、各种呼吁采纳进来;第五,要与我国当前改革节奏、发展节奏相吻合,要做好教育方面的衔接和协调。 2014年6月,《实施意见》形成草稿,并先后两次分别征求了各地各学校专家、学者的意见,及2014年在上海举行的学生运动会期间针对参赛的各地专家、行政管理人员、校长、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等征求了意见;并经过教育部党组两次审议。在此期间,进行了多轮次修改,并于2014年底完成初稿。 2015年,教育部考虑到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又即将进入“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最终决定上报并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上报之前,在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上进行了审议,并根据审议意见作了修改,并于2016年3月上报国务院。 题目的确定:针对上报题目“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国务院提出了修改要求:强化学校体育,不仅仅是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这两个主要途径,因为学校体育整体工作是个薄弱环节,需要提升,所以说强化学校体育,就涵盖了学校体育的全部途径,体育课、课外活动、课余训练、课余锻炼等都应该包括在内,凡是涉及学校体育的都应该强化。而强化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生理、身体、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体质健康,心理这方面也要跟上,要全面发展,这就对学校体育的任务有了一个新的延伸,即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质,即身体素质、体格、体形、运动能力等,而且对体育的心理的问题也要去重视。这也是给学校体育的一个新的任务。因此,从题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来看,一是强化的是学校体育;二是给予了学校体育更广泛的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对学校体育意义认识的提升:“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这句话主要涉及学校体育意义的认识:一是,过去的认识是“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指出是“重要途径”,这是一种认识的提升;二是,当前整体的教育形势就是到2020年教育基本要实现现代化,如果说学校体育没有跟得上,教育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所以说这句话强化了学校体育和教育现代化的关联性;三是,学校体育搞不好,学生体质可能就很差,而建设健康中国就是要提高中国人的国民素质、体质、心理等,那么两亿七千万青少年如果身体素质、健康有问题,建设健康中国可能也存在问题,同样,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也是如此,我国人口很多,也涉及体力、智力等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所以,学校体育也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紧密相关。因此,这里的表述就是要让大家在认识学校体育时,能够有更高的认识。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这是对过去五年学校体育取得成绩的一个归纳。其后,紧接着就转向《意见》是基于什么问题,问题导向是什么?即“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这就点名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很薄弱,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匹配,步伐跟不上。具体来讲,第一个问题是“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那么,还是过去那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就是当前对学校体育对教育、对社会、对人才培养、对个体、对家庭、对社会等各个层面的意义都认识不到。这与我们的宣传不够有一定关系,与普及这方面的教育不足也有一定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随便取消、消减、压缩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第三个问题是“体育教师短缺”,过去的数据缺30万,基本上现在的口径也差不多;而对于“场地设施缺乏”这个问题,当前各个学校的场地设施达标率很低,基本情况是高中好于初中、初中好于小学,小学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最差,设施场地不足。 上述问题是一个大的问题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在第二个大的问题中,首先是“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学校体育出现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治理、解决,就是因为评价机制不完善,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对政府的评价,都没有完善和完整,这也导致了学校体育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与做差一个样的现实存在;其次是“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在研究,并在讨论过程中认为,社会力量现在比过去关心学校体育了,但是总体支持力量不够,比如说更多的社会企业可能关注联赛等体育比赛,但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的支持,包括社会的关心、经费的赞助、解决特困地区的硬件等方面,过去都做得比较少所有这些问题导致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尽管有向好的趋向,但还是令人担忧的。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这个指导思想之外,又提出了一个总的学校体育的改革目标,即“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这三句话很有深意,既是目标,也是口号,要加大宣传,要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这次的口号跟过去的口号有一个区别就是,更多地给予了人文关怀,更多地关注人性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以此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同、社会的认同,并在具有了很强的认同感之后,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具体来讲,就是要天天锻炼,让学生每天要保证一小时,获得健康成长,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每一天都有一个健康的状态,最终获得一生的“红利”,实现终身受益,这个切身的口号和目标,就是为了增加认同感。此外,还提出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即要改革和创新现在学校体育的机制和体制;要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而不是体育教学的质量。这里的体育教育质量,代表着中小学的体育、大学的体育、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凡是教育中的体育都得提高、提升、健全,这点一定要和体育教学区别开。最后落到“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其实也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原则,注重了课内课外,注重了学生兴趣、技能提高和未来发展,注重了群体工作和竞赛工作,注重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注重了区域、局部、省份和全国一盘棋等不同方面。内容很丰富,是对具体工作的指导。 第一个原则是“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为什么提出该原则?主要的一个目的还是,在日常的学校体育工作中,往往是体育课上一套、课外练一套,教学和活动经常是脱离的,这就导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内容不一致、活动不一致、总体要求不一致,不利于学生增强体质,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技能的掌握。具体来讲,课堂要“保证课程时间”,其实就是指课时的问题;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基本的原则问题,课堂要向有限的时间要质量;然后“要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这就是课堂的延伸,课堂教学之后,课外要布置作业,要指导学生练习,要进行科学锻炼的指导与强化,那么,谁去指导?除了教师之外,还要调动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这些方面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衔接起来,总体上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第二个原则是“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对此,体育课、体育活动要改革过去的做法,要遵循体育和教育规律,不能拔苗助长,要用兴趣引导学生,让学生先喜欢上。这就要讲究方法方略,也就是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快乐参与。也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到快乐,学生才可能会形成兴趣;同时,要重视运动技能的培养,因为运动技能掌握了以后,学生运动水平就会提高,学生才会参与一些竞赛、一些活动,参与面会更大,也才会愿意和其他学生分享成果。 第三个原则是“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过去学校组织的竞赛多、群体活动少,现在我们要将群体活动和竞赛活动协调进行,不能搞单面,各地首先要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也就是开展群体活动。在此基础上,“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为什么要用“有序”,是指训练和竞赛要科学,竞赛太多也不行,竞赛太乱更不行,所以要有序。此外,还应在训练和竞赛中“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即学校要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这样给学校的任务内涵也就拓宽了;同时,还要“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也就是说竞赛、活动整体都是为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服务,从这个角度看,这里的原则和规定都是为了学生。 第四个原则其实是指工作的一个原则,即针对工作要“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各地情况也不同,对此,首先要统一要求,严格管理;其次要分类分层推进。在此要“强化政府责任”,学校体育现在的主要工作任务担子应该落到政府身上,政府办教育,政府也应该办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现在差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政府落实上有问题;“统一基本标准”,就是全国的标准应该一样;“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就是针对全国不平衡要鼓励分层,同时要“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三)工作目标 工作的目标任务很多,首先明确了达成目标时间结点是2020年。第一个目标是“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即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之前印发的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具体体现为:1.“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2.“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就是学校体育体系要建成;3.“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这是直接指向教学,不是针对教育,因为前面的指导思想中提到了教育。教育开展活动以后,最终是希望学生能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去终身锻炼,走出学校、走出校园都能锻炼,这是最终的长远目标,因此提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这是第二个目标。而且,基本的习惯要在学校养成。通过五年时间,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提出“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扣上了文件题目中的“身心健康”,“心”就是指的这些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求,就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之前在原则中提到强化政府责任,那学校体育就是要以政府主导,政府各部门要协作配合,社会要积极地参与和支持,“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发展格局”。此处的部分表述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国办53号文件)可能有相重复之处,这也是一种延伸,因为过去国办53号文件在做的事情,文件精神不是说不需要再落实,而是要延伸、再丰富。 二、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意见》第二部分“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主要涵盖三个内容。 (一)完善体育课程 实践面临的问题:完善教程的问题、怎么教的问题和怎么练的问题,把这三个抓住了,教学改革就抓住了。这是第一次提出完善课程应该有怎么样的主导思想,即是“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例如,一个学生,先要学足球,先有兴趣,就可能会天天去玩,这就会形成习惯,在此基础上,运动技能不断提高,也就可能与更多的伙伴玩,参加更多的活动,甚至更多的竞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质自然而然地增强。课程体系要这么去设计。完善课程之后,应该“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这里是关于学时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保证时间,同时又给地方提供了一个允许改革的政策,即“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在增加体育课时。“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导向。就是在学生全面掌握走、跑、跳、投、翻滚、攀爬等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开设一些以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活动,以项目开展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以此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对于运动项目的开展,应“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对于这些项目,要先在学校广泛开展起来,同时要“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像西藏的锅庄舞、新疆舞蹈、云南的民族舞蹈等都可以充实到课程中。 (二)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建好了,应该怎样去教?教就要提高教学水平,这里提出的要求是“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这其实就是怎么教。教的时候要注意知识教育要跟得上,不能只教技能,不能只见项目不见健康知识,要将保护与帮助、生理与卫生、心理与健康等知识告诉学生。健康知识要传授,同时教学一定还要注重运动技能,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在掌握的过程中要“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如果一节课都跑不出汗,没有运动量,心率不加快,那课堂锻炼效果都达不到。最后落到“重视实践练习”,就是教师不能让学生在那站着,不能让学生只听教师说教,实践练习要跟得上,这就涉及怎么教的问题,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要“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对特殊人群、特殊体质的学生,也体现了人文关怀,这也是一个创新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让残疾的学生、残障的学生也有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还有一个方法,即“支持高等学校牵头组建运动项目全国教学联盟,为中小学开展教改试点提供专业支撑,促进中小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这是因为高等学校现在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体育院校,条件好、场地好、教授多、研究项目多,那么,高等学校的这种资源怎么样辐射到中小学去,带动中小学一起提升?对此就是要鼓励上下组建教学联盟,来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为中小学进行辅导,指导进学校,搞合作,搞协同创新等。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全国学校体育研究基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因此,学校体育的工作按照这个发展劲头如果还落后,与我们的科学化水平是有关系的,所以要加强研究,加强实践探索。 (三)强化课外锻炼 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更多地体现在课外,如果一个学生仅上课,课外一点都不活动,那么,课的效果出不来,也延伸不到课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强化课外锻炼,强化课外锻炼也有总的要求——“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既然要强化,就应该针对完善的制度。否则,哪个学生有锻炼,哪个学生没有锻炼,我们不知道,也不清楚;哪个学生锻炼好,哪个学生锻炼差,我们不知道,也不了解,那锻炼可能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办法考核评价。因此,要健全学生体育课外锻炼制度。那么,“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还要与课堂教学一致,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这与基本原则中的“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课外锻炼既有校内的课外锻炼,也有校外的课外锻炼,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即学生应走出校外,参与各种各样的全民健身运动,可能是社区组织的,也可能是社会组织的,也可能是家庭组织的,其中“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对于家庭体育作业,就是要走出学校,但学校要进行指导、干预。安排了体育家庭体育作业之后,家长要干吗?“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不能学校组织保证了这个时间,家长却又说“别锻炼了,赶快去学习吧!”把学校培养的习惯又给改回去。因此,这里提出家长支持学生参加活动、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不仅要支持学校内的活动,还要支持校外的活动。社区要干吗?“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这就会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联动共同指导学生的局面,会形成合力。 三、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在最初上报的文件中,该部分内容是与第二部分“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合在一起的,但是在最后修改的时候认为训练和竞赛是个独立的部分,应该强调,所以把它从二级标题上升到一级标题为“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一)开展课余训练 学校要体教真正结合,要为竞技体育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那就必须开展课余训练,如果课余训练没有,那么学校体育的竞赛也是低水平的重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就会匮乏,这也是为什么要开展校园足球的原因。因此,包括三大球在内的其他项目也要校园先行。过去一些学校开展了课余训练,但不是全体学校全面开展,所以这次专门提出来,那么,课余训练应该怎样开展?“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因为现在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越来越多,要发掘,要着重培养,体育成才也是成才,所以要给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机会,“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同时要“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这就厘清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也体现出学校体育要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服务,那么,具体怎么开展?一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不是贸然地“胡打乱踢”,计划要有科学性;二是要“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关系”,不能只训练不学习,要培养既能读书,又会体育特长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课余训练和职业训练、专项化训练不同,课余训练要“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而不是提高专项能力;训练水平要上去,指的是“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不是指职业训练。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好传统项目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完善竞赛体系 现在的竞赛体系有些乱,足球先行先试之后,为市级联赛、市级竞赛体系提供了一个样板,因此,这里把足球的先进经验、改革经验及时吸收到《意见》中来,也就有了竞赛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讲: 一是要“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就是校内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级联赛,各个项目的这种联赛和群体性的活动,要经常性地开展,要常态化,这个机制学校要建立起来,让人人都有参赛机会,人人都有锻炼机会。可能正是因为一场竞赛,一个学生就会喜欢上一个项目。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保持了一致;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是因为体育的特点和体育的“牛鼻子”就是竞赛,这个竞赛不是指高水平的竞赛,三个人或五个人踢球也可以是竞赛。 二是要“制定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构建县、市、省、国家四级竞赛体系”。随着国家对竞赛的规范管理,教育部门也要完善、规范学校、学生的竞赛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对各地提出要求:“各地要在整合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构建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现在各地赛事很多,但是这些赛事要整合,否则学校参加不过来;赛事要相互衔接,如分区赛是在为全国竞赛选拔人才,全国竞赛是为参加国际大赛选拔人才,要层层衔接。 此外,要“推动开展跨区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让地方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的竞赛活动,例如,山西省可以邀请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陕西省等多个地方开展区域内的活动竞赛;要“定期举办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每个省至少两到三年要开一次综合性运动会,目前有些省没有这样去开展,而全国性的学生运动会现在已经定了三年一届。在此过程中,竞赛体制的完善、竞赛的开展,就是要“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竞赛要有目的地去开展,竞赛是人才输送的一个管道,要与竞技体育合起来,课余训练是要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学校的竞赛就是要搭建输送人才的平台。 四、增强基础能力,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 《意见》的第四部分内容是“增强基础能力,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该部分包括五块内容,且都与保障有关系,都与基础能力有关系。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对所有学科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体育教师,不能再用过去比较粗暴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坚决杜绝上来一脚、上去一拳的粗暴行为。二是要“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关于配齐体育教师过去的文件中也提过,这里和中央7号文件和国办53号文件的区别是,第一次提出按标准配齐体育教研员。这是因为体育教研员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没有教研员队伍的指导、辅导、监督、规范,各地的体育教学质量是有问题的。对于这点过去的调研也表明,教研员队伍发挥好的地方教学质量也高,所以这次要配齐教研员,省市县都要配好教研员,抓好这支队伍建设。三是要“办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体育教师”,使学生毕业进入中小学后,尽快能转变成体育教师,成长为合格的体育教师。此外,还应“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这也是新政策。四是“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教育部计划培养四五千名体育领军人才,做到一个县有一名骨干级教师,发挥其引领作用,组织当地的体育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讨,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还有“国培计划”,而且对从事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师也要进行培训。 对教师提出要求之后,教师的福利待遇要跟上,要“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各地要科学确定,不能无限制地增加,要“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不能像现在很多地方那样上课是工作量,课外活动却不加工作量,这是有问题的。 (二)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该内容与国办53号文件区别不大。但有一个不同,即“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这其实是过去对体育教师配备服装的拓展,必备的教学装备不仅是指运动服和鞋,所以把它放到“设施建设”部分,这不仅是对体育教师的保障,也是为了能够给体育教师配更多的东西提供支撑。 (三)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这个部分与过去的说法大同小异,但是这里有些表述与以往不同,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其中,“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就是指在原有的给学校体育投入的基础上要加大额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财政资金时要对学校体育给予倾斜,这也是要求地方要给学校体育更多的经费支持。那么,教育部门要做什么?“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如果不纳入预算,就没有这个经费。学校要做什么?“学校要保障体育工作的经费需求”,不能把经费挪作他用,要为学校体育工作经费及时提供保障。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如,民营资本、社会赞助都可以支持学校体育。 (四)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这就是过去的保险的问题。关于运动安全的问题,相关表述与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的基本内容相一致。具体来讲:一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因为安全事故发生时,当事人是学生,有可能教师不在场,也有可能校医不在场,学生第一要学会急救自救,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学校要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二是,“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国家要做什么?“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同时,要“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以此有效避免“校闹”问题的发生。 (五)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 这部分的提出和社会力量支撑不够有关系,同时这一段也阐述了学校体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是社会的责任。社会力量可以参与到学校中,这是一个大的转变,这也是在过去政策方面没有过的新提法。这里提出“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即指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支持学校体育,“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并“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同时“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由此,学校可以积极地进行基地建设、研究等,整体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此外,学校体育还要“加深同港澳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合作。加强学校体育国际交流。”无论上教学还是训练,要以更广阔更大的视野推广、推动多方合作,纳入人文交流机制。 五、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一)完善考试评价办法 如何考核评价、督促?首先要加强监测,出现问题随时管理,并进行考核:一是完善考核考试评价办法,考试仅是抓住学生的一个不得已的办法,所以把考核抓紧了、抓住了,学生就会认为体育与语文、数学一样都是需要重视的课程,家长和学校也会重视起来。 “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阶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就是使考核能够一体化,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一体化了,考核也应一体化,否则,由于考核是导向,会导致课程又不是一体化。“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运动项目怎么考,考什么,标准是什么?这些学业水平考试都要进行规范,要有标准。总体上是要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就是让大家重视起来。此外,“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体育课如果只重视最后的考核,不重视过程管理,那可能有人不上体育课,不参加体育活动,所以要突出过程管理,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课程考核要将以上内容都纳入进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框得住、拉得住。课堂内进行考核,课外活动等是否要纳入评价体系?中小学校应该怎么做?“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里强调:一是要把体育活动情况纳入学业水平考试中;二是要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这是一个创新点,要广而告之地进行宣传,让大家都知道,初中和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中要纳入体育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纳入体育了。 针对体育中考,提出“各地要根据实际,科学确定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过去中央7号文件和国办53号文件提法是提高初中分值,这里则主要是侧重科学确定,没有直接说提高分值,而是提出要与其他学科要科学确定比例,这个提法与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相吻合,但是做法是过去做法的延续。而“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就是说在高校招生时,要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作为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也就间接地将体育情况带到了高考中来,这是新的变化。 此外,一些管理制度将要做修订,第一个是“修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普通高考体育测试办法,提高体育技能考核要求”,修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体育技能考核要求,也就是说要从事体育教师的那些学生将来要进入高校时,体育技能的考核标准要提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水平要高,这样才能去示范、去教,所以这是把好入关口。第二个是“制定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施意见,规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就是要通过考试,通过这些方面激励、引导学生重视体育,提高要求。 (二)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 一是,“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的基础是小学生体育课程学业质量中学生要干什么;要“制定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了这个评定标准学生就更能够量化自己的学习水平,能够去做。二是“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就是对中小学开课的情况,开课的质量要进行监测。三是“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每年测试后要上报数据,这是对过去的延续。“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或对开展情况进行公示”,有一些地方现在已经监测了,就像交通部门探头一样,从大屏幕中可以看到教师认不认真、学生认不认真,通过这种监测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个因为2015年即将进入“十三五”,各地正在制订“十三五”的计划,要把学校体育纳入其中。同时,各地一定要落实政府的管理责任,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抓紧抓好”,就是在《意见》印发之后,各地要做具体的实施方案;国务院有一个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长牵头,原来是在教育部,现在这个部际会议制度要强化,强化责任,强化部门分工,落实改革方案,我们初步计划针对这个部际会议制度扩大单位,再扩大再分工,扩展开来,形成合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考核激励 这里有几个新的点,也是亮点。“各地要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这样学校体育必须是政府的事,因为已经说过政府主导,那就要将其列至政府考核指标中,这是个创新点,也是一个新的突破;也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就是教委、教育厅和学校要负责任,就是纳入校长业绩考核指标等。“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这是正面,一是加强考核,二是要表彰,三是督导。“加强学校体育督导检查,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中央7号文件、国办53号文件都有督导,过去最多提到向社会公开,这次不仅要公开,还要行政问责,督导也是这样。“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这是延续国办53号文件的内容,过去写了没做,但是现在再写进去是在新的问责机制的背景下,这一条写进去与过去的意义不一样。此外,还有一个亮点是:“教育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也就是教育部随时可以联合其他部门检查,每年都检查,不好的地方约谈,约谈省长、副省长、校长、高校校长、党委书记,这是新的机制,也是《意见》落实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营造良好环境 “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宣传力度”,这只是过去的一种传统的说法,学校体育工作要加大宣传,要全社会关心,所以说要更多地去宣传。 (本文根据访谈录音整理。)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_教学技能论文
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