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和群众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宝库中的瑰宝。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就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与争鸣,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就理论界、学术界近年来研究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概况作一系统梳理和简略评述,以期把握它的研究动向和理论脉络并资学界同仁参考。
一、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和主要内容
1.理论贡献
第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问题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是硬道理,执政党和党的干部要努力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执政兴国的本领;(二)大力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备社会主义法制,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又一重要内容。(注:赵东亮:《简论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问题的理论贡献》,《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第二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贡献集中在党的建设远景规划上。(一)“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正确把握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从完成执政党历史使命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三)“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明确了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注:赵子平:《邓小平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贡献》,《党建》,2004年第8期。)这种观点突出地强调了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前瞻性和对现实的巨大指导意义。
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贡献主要是指出了党的建设的制度化方向与途径。(一)批判了各种政党执政的错误观念;(二)为了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剖析了我国原有执政体制的主要弊端;(三)科学地指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制度化改革方向——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依法执政。(注:于伟峰:《试论邓小平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贡献》,《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2.主要内容
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大量论述中,包含着很多关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内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一)邓小平清醒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地位、自身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引发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刚取得执政地位,邓小平就提出:“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文革”造成的损害,邓小平提出“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改革开放时期,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和国内严重的政治风波,邓小平提出“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二)邓小平执政能力思想集中体现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中:以思想建设为前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注:张萍:《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第二种观点认为,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主要有:(一)邓小平深刻论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阐述了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三)全面阐述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四)提出了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标准。(注:张永明:《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探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第六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包括五个主要方面:(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四)不断总结和完善党的执政经验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注:张永明:《邓小平对提高党执政能力的探索》,《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第四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全党要重视并善于重新学习,不断提高执政的意识和本领;(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大胆试验,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三)党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四)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廉洁政府,作为改进执政方式的突破口;(五)要把扩大民主参与,引导人民更多更好地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作为改进执政方式的根本取向。(注:尹书博:《邓小平与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年第3期。)
综上所述可见,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论述。学者们虽然对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能力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揭示了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蕴涵着的一种发展精神和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准则和根本价值取向的信念。
二、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和贡献
所谓执政规律,是指把党派的执政活动当作客体来审视和研究,揭示出执政过程中诸要素和诸环节之间客观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总结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探索执政的规律,从而达致提高执政水平的目的。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不懈探索和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学界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之一,因此,也取得了异常丰硕的成果。归纳以来,以下一些观点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金钊认为,其主要理论观点有:(一)共产党执政应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状态;(二)“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任务;(三)“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是共产党执政的牢固基础;(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注:金钊:《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
丁卫华认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一)明确党的领导的实质内涵——执政的科学前提;(二)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中心工作——执政的本质追求;(三)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执政的坚实基础;(四)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执政的关键环节;(五)积极发展同外国政党的关系——执政的必然选择;(六)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政的根本保证。(注:丁卫华:《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规律探索的历史贡献》,《兵团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宋镜明、吴向伟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大认识,其主要点有:(一)解放思想——执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二)发展——共产党执政的硬道理;(三)取信于民——共产党执政的坚固基础;(四)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保证。(注:宋镜明、吴向伟:《邓小平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念》,《湘潭大学学报(哲社学版)》,2004年第4期。)(五)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共产党执政的两个基本点。(注:王清荣:《试论邓小平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学者王振民、高桂芳认为,邓小平对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一)执政党、国家和社会良性互动的规律;(二)勇于和善于改革的规律;(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注:王振民、高桂芳:《邓小平对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贡献》,《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张书军认为,邓小平早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党对政权的领导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二)党对政权的领导责任是指导与监督;(三)反对党政不分的“以党治国”观念。(注:张书军:《邓小平早期对共产党执规律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5期。)张策认为,邓小平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主要包括:(一)领导经济建设是执政党工作的中心任务;(二)从制度上建党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途径;(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执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四)积极发展多边党际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注:张策:《浅谈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党的文献》,2004年第1期。)周勇认为,建国之初的三年恢复时期,既是中共执政实践的第一步,又是其探索执政规律的第一步。这一时期,邓小平主政西南,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对党的执政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一)聚精会神地加强执政主体的建设——“克服缺点,加强党的战斗力,更好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繁重任务”;(二)着力推进执政主题即经济建设的破解——“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三)巩固和扩大执政的基础——“大量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中立一切可能中立的人,分化敌人营垒中一切可能分化的人”;(四)强化执政的两大保证——“军队要现代化”,“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注:周勇:《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初步探索》,《党的文献》,2004年第6期。)
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思考和探索。居继清、周青鹏认为,集中体现在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和共产党实施正确领导规律两个方面。其中,邓小平关于共产党实施正确领导的规律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党如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上,邓小平揭示了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规律;(二)在党如何领导政府的关系上,邓小平揭示了必须实行党政分开的规律;(三)在党如何领导人民群众的关系上,邓小平揭示了必须强化共产党执政为民宗旨的规律。论者还分析了邓小平思考和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主要思想方法:(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注重对建党经验教训的及时总结和理论概括;(三)从三大规律的体系中对执政规律进行整体把握;(四)对党建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五)以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注:居继清,周青鹏:《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思考与探索》,《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梳理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和思考,始终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建根本问题来展开的,同时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三大规律”的统一,是实事求是而又发人深省的。
三、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的思考
执政合法性问题是政党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所谓政党执政合法性,就是指一个政党取得执政权力以后,在执政期间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治理社会和管理国家,赢得人民的普遍认可、信赖、信仰和服从。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形成了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看法和观点。学界的研究成果如下: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陈亚杰认为:邓小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共产党执政的原理和当代中国的执政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取得了深刻的认识。邓小平对中共执政合法性基础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绩效合法性;(二)执政目标的合法性;(三)法理合法性;(四)历史的合法性。(注:陈亚杰:《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中共执政合法性基础的认识》,《理论月刊》,2004年第2期。)黄志高、姜庆认为:加强执政合法性是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把加强执政合法性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宏观上看,邓小平关于保持和加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一)通过理论创新增强意识形态的理论说服力以维系执政合法性;(二)通过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执政绩效以实现执政合法性;(三)通过党风建设凸现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以加强执政合法性。邓小平加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直接推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并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和理论资源。(注:黄志高、姜庆:《浅析邓小平加强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从上可以看出,理论界、学术界对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比较多,也比较透彻。学界理应在此基础上做更大的努力,挖掘更深的内蕴,取得更大的收获与深度进展。
四、邓小平的执政观和执政理念研究
理论界、学术界还就邓小平的执政观和执政理念等问题展开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执政观。张志光认为:邓小平执政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警钟长鸣,树立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二)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是解决执政能力难题的根本;(三)发展是解决执政能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四)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最终要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五)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障;(六)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有最终的评价权。(注:张志光:《略论邓小平的执政观》,《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第10期。)杨恩芳认为: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执政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执政观。毛泽东执政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一)经济上重“民利”;(二)政治上重“民主”;(三)文化上重“民情”。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执政观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一)在“民利”上重整体水平,讲分步致富;(二)在“民主”上重法制建设,削行政权力;(三)在文化上重借鉴吸收,讲多层次需要。(注:杨恩芳:《论邓小平的执政观探索》,1994年第1期。)张维克认为,邓小平的执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执政纲领:党的基本路线;(二)执政主体:关键是我们内部要搞好;(三)执政效果: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注:张维克:《学习邓小平执政思想》,《理论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4期。)康纪田认为,邓小平依法执政思想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执政合法性是依法执政的理性基础;(二)党政分开是依法执政的模式选择;(三)法制完备是依法执政的外在条件;(四)法治理念是依法执政的认识前提。(注:康纪田:《论邓小平的依法执政思想》,《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9期。)
2.执政理念。侯西安认为:从体系结构上看,邓小平的执政理念包含有三个层面。(一)最深层的就是执政哲学原则,它是邓小平对执政实践经验、对19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他亲历的十年“文革”之惨痛教训的深刻分析和高度概括。在这个层面上,邓小平执政理念的一条总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在第二个层面上,邓小平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思路,用最高的执政原则和执政理念指导具体的执政目标的确立,并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形式把具体的执政目标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认同的意志和目标,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党的基本路线。(三)由于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邓小平在第三个层面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采取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党的领导和政治体制改革。(注:侯西安:《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戴广田认为: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形成了他的民主法治的执政新理念:(一)民主法治必须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二)民主和法治能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民主法治思想要求正确处理党、人民和法制的关系;(四)民主法治要从党的活动制度化做起。(注:戴广田:《邓小平民主法治的新理念》,《领导之友》,2004年第5期。)
以上部分专家学者对邓小平执政观和执政理念的探究,都富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合理性。然而,不难看出,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尚有较大的学术空间,通过学界的努力,一定还会涌现更多更好的成果。
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内容丰富,国内理论界、学术界对其研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涉及党的执政能力的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从总体上说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立体化了。文章受资料和视阈所囿,仅就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梳理,难免是挂一漏万,窥一斑难见全豹。同时,正如有学者所言,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复现象较多、分歧较大、理论深度不够等等问题。为推进此一研究,笔者建言如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思想体系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学界应该拓宽研究视域,加强纵向考察和比较研究,以深化理性认识,把握理论脉络,找寻执政规律;(二)加强对邓小平关于执政资源、执政环境、执政体制、执政安全、执政风险、执政资格、执政方式、执政成本思想的研究,对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洞悉、考察,以期把握其理论浓烈的实践品格,推动理论研究向纵深拓展,更好地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另外,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有分量的、能够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发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学术著作,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从而这也是学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共中央党校李君如指出:“思想史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科学思想理论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人们不仅会在对这一思想理论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形成一些过去未以揭示的新认识,而且会在新的理论创立以后,站在新的思想高度,深化对历史和历史上的思想理论的认识”。伴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对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研究必将蒸蒸日上,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