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_李焕文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_李焕文

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 李焕文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找准教学切入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搞好阅读与听、说、写的结合;做学生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58-02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转变角色,充当学生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让学生感知、感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角色,坚持学生为主体,充当学生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时间,可以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学生自己研读、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产生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让学生自己去捕捉分析,自己去获取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阅读还体现为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时,因课文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领悟,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

二、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例如,教学《散步》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散步经历,回想自己在散步的过程中产生分歧时,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以上教例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读为主,重视学生“读”的训练

“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代讲,多读少讲,品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组织教学,教师讲解精当,教学效果就显著,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压缩过多、过深的理解,简化教学过程,保证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读中掌握学习方法。朗读与默读是读书学习的两种基本方法。默读是通过眼脑并映立即进入译码理解,可用“扫描式”整句整段整页阅读,不必像朗读那样逐字逐句,也不必顾及读音语调,省时间,使人有深入思考的余地,且操作自由灵活,所以使用最为广泛。朗读动用多种器官,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再现作品内在的神情、文气与节奏,因此可加深对作品情思美感的感受体验,并从中增强语感,锻炼口才,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对中小学生来说,朗读与默读能力同样重要。

四、注意引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文本是文化的载体。这些内容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学生对其反映不可能是单一的和单向的,必然呈现多元特点。学生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是正常现象。学生的独特体验应受到尊重。因此在课堂上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允许差异、允许争论。教师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独特体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有意识地设计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在教鲁迅的《雪》时,可以先提出“鲁迅是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然后进一步提出“你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鼓励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而不要迷信权威,但一定要言之成理。学生必然会畅所欲言,有喜欢南方雪的鲜润美艳的,也有喜欢北方雪的蓬勃有力的。当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一味地去肯定,也不是让教师含糊其辞,听之任之,而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同时要及时、准确、恰当地纠正学生认识上存在的偏差。

五、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果积极挖掘系统组合,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素质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思维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的过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为了理解本文的主题,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路可向不同方向发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活跃灵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到彰显。

二是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是运用求同思维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概括出最基本的要领和系统的知识,得出规律,达到获得阅读知识益于理解的目的。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局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小孩子说出真相时,皇帝“抖”了一下?有学生说因为他没穿衣服太冷;有学生说他被揭穿没穿衣服心慌;有学生说他也意识到自己被骗感到丢人;有学生说他为了炫耀新衣故意为之……等不同看法都表明学生在积极思考,但很显然,有些学生的看法离题太远。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到底怎样理解这一问题才更为准确,学生的思维再次被启动,他们经过思考讨论后,答案趋于“同”,他们在比较中得到了最佳答案,从而认识到有些问题是大家的“共识”,创新思维不但求异,也要求同。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与发问,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文作者:李焕文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2月总第2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31

标签:;  ;  ;  ;  ;  ;  ;  ;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论文_李焕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