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论文_张自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论文_张自强

(南部县富利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南部 6373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指导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干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之后,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标准”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却不像样,还有的小组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提出了问题,望着手中的“正方体”他们希望得到答案,他们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之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探索将是更主动的更有效的。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组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每立方米沙堆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记忆深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说数学”,是指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例如,在学习思考题“1/4>(/)>1/5”的教学时,我们已经掌握了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括号里能填哪些数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有生说:“我用通分的方法将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1/4=5/20,1/5=4/20,因为不能直接看出5/20和4/20之间是个什么数,所以将分母20再扩大2倍,得到10/40和8/40显然,10/40与8/40之间可插入9/40。”有生说:“只要不用4和5的最小公倍数20作公分母,而改用较大的公倍数40、60、80……作公分母,都能找到合适的数。如用60作公分母,可找到13/60、14/60;用80作分母,可找到17/80、18/80、19/80……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有生说:“我用分子扩大的方法,也可以找到合适的数。如1/4=2/8,1/5=2/10,根据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很快可以看出小于2/8大于2/10的分数是2/9,所以答案可以是2/9。”有生说:“我先把1/4和1/5化成小数,1/4=0.25,1/5=0.2在0.2和0.25之间选择可以找到0.21、0.22、0.23、0.24四个小数化成分数21/100、22/100、23/100、24/100,化简后,这些分数都是题中的答案。还可以找到更多的答案呢!因为1/4和1/5的分子相同,只要分母在4和5之间的分数就一定满足条件。这样可找到1/4.1、1/4.2、1/4.25……再把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成整数10/41、10/42、100/425……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指导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小数的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根据“5、50、5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且用等号把这3个数连起来?”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会儿,学生就联想到人民币,分别加上元、角、分,即5元=50角=500分。这时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连起来?”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加上小数点,把三个数连起来即“5元=5.0元=5.00元”。这样做既创设了学生乐学氛围,激发了对问题的吸引力,又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过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形成网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论文作者:张自强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论文_张自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