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威远县观英滩镇初级中学校威远642450)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40 分钟焕发无限生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展示强大的活力,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认真备课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备课是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学生的特点,制定的教学方案,体现教师的备课思路与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过程。备课过程教师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实施分层教学。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时所采用方法与形式,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要慎重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方便学生的学习.在课前备课过程中,要精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以及知识的呈现方式等,进行再创造、加工,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如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中,中点四边形的知识教材内容没有展开,但这一知识点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中是以一例题来讲述中点四边形的,在四边形ABCD 中,AC=BD,F、H、E、G 分别是AB、CD、BC、DA 的中点,证明四边形EFGH 是菱形。例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是,借助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来得到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从而得证。此处教师可以深挖教材内容,引出中点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中点四边形的概念,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中点四边形。中点四边形的性质,不管原四边形的形状怎样改变,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始终是平行四边形;中点四边形的面积为原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二、课堂上教师要有精气神
19 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名好教师,自踏入课堂的一刻起,带到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课堂的组织程序,同时还有精神气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亮相,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其背后的神妙的东西,都是那么重要,以至于决定了一堂课的吸引力。这样富有精气神的课必定会将课堂中所有人的心紧紧抓在一起,令人无法挣脱,只有驯服,直到下课,尚意犹未尽。教师的精神赋予了一堂课有激情。激情是创造的土壤,激情迸发之时也是灵感光顾之时。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禁锢学生,干枯学生的灵气和活力。教学时,教师或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或信马由缰,游刃有余;或深入浅出,以简繁驭;或因势利导,巧于点拨;或娓娓道来,妙语连珠……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用激情点燃智慧的过程。“情”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神”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向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长此以往,必将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另外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上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四、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向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时,上课之前,我让每个学习小组做了相似比为1∶2 的两个相似三角形。上课时,设疑引入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工人师傅小王要按图纸制造一个三角形形状的零件,按要求,图纸和实物零件的对应高的比应为1∶2,但小王师傅做好零件后只量了一下它们对应边的比是1∶2,于是就肯定地说“这个零件符合要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探究、归纳环节教者给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纸和实物中的零件有什么关系?2.如果小王师傅的话是对的,说明什么意思? 3、你如何证明一个比例式?提出问题以后教者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明确接下来应该干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兴趣高涨,思维积极活跃,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新课改真正提倡的。
五、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它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有可能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一课时,我画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有什么性质。有一位学生说:“类比一次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为:当K>0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K<0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我一下子就听出了错误,但没有改正,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这个想法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在K 的符号确定时,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符合增函数或减函数的特征;也有学生反对,并且举出了正确的例子。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为:当K>0 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K<0 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了正确的定理。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六、在课堂教学中,要细化教学的整个过程。
小学生习惯于家长改作业或辅导学习,不习惯“苦思冥想”。进入初中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解题格式不规范,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分析作业或考试错因,说得最多的是粗心,所谓粗心,绝大部分是不会读题:有的是读大概意思,有的读题读一半,有的它没有修饰语言,是跳跃式的读.其实数学题应逐字逐句的读,每一句话都提供了不同的信息,读题慢才能做题快。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审题的重要性,不规范答题也是出现结果错误的重要原因,及时纠不规范答题现象。
论文作者:唐胜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点论文; 函数论文; 反比例论文; 课堂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2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