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之我见论文_滕强之 于新莲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二中学 264300

摘 要:课堂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理念,而理念是在与实践的不断磨合过程中提升和深化的。我们对其认识不应只停留在文字的表述上,不应只满足于表现形式上,而应落脚在实实在在的效果上。如果我们能够远离一些形式上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努力做到教材的使用灵活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简约而不简单,教学重点的把握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一定能真正实现有序、和谐、高效,我们的课程改革也一定能够伴着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和谐高效 简约不简单 灵活有效

一、教材的使用:灵活而有效

我曾听过一节“用表格表示变量关系”的数学公开课,课堂伊始,老师就把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发放给各个小组必备的仪器,统一做小车下滑的试验,10分钟过去了小组实验仍在进行,由于此实验不易操作,木板的宽度和光滑度不够,使得小车常常跑偏致使半途滑掉。而勉强做完实验的小组得出数据由于下坡的陡度较大,准确计时也困难,严重影响了对数据变化规律的判断。老师无奈让学生停止了实验,改用了一组事先准备好的数据来获得信息进行分析。

我的思考:教材中利用小车下滑与支撑物高度之间关系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变量的概念,旨在让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只要弄清编者的意图,教师完全可以用其它可操作的实验替代。如弹簧长度与钩码重量之间关系的实验,既容易操作又能让学生有直观体验。不论用何种实验,时间不宜太长。实验得到数据,整理数据得到表格。在实际教学中,应花大气力、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从表格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体验数量变化的过程,这应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打破“唯教材是尊”、“照本宣科”的做法。只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完全可以凭藉深厚的底蕴、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地加工改造——或增删,或更换,或调整。这样,就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仅仅是用教材,而是超越教材。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简约而不简单

教学片段: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商店去逛逛。(多媒体出示录像)学生情绪高涨,看得津津有味。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商店里真热闹!

生2:商店里的服装真多!

生3:商店里的玩具很好看!

……

为了使学生的回答能和本节课的内容相联系,录像定格在服装这一幕。这才有学生说:我看到这里的服装打折了。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由此,出示一个标价牌)上面写着什么?

生:写着物品名称,价格。

生:还有一个牌子写的打7折。

师:你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打折的问题。

我的思考:打折问题的引入,应该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让学生知道打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直接出示某服装的标价牌和打折牌,不是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吗?也就是说,案例中的老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其实,情境说到底只是一种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若不考虑数学的本质内容,一味追求形式的鲜活,是一种舍本逐末。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课堂,使数学和生活得到有效的融合和联结。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呼唤“求真”、“求简”、“求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设置数学情境时,不要单一地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而要选择那些直面数学问题的生活素材,删繁就简、直奔主题。

三、教学重点的把握:重其所重,略其所略

教学片段: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几个相同数乘起来的例子。用连乘方法书写起来算式比较长,解决起来也很麻烦。那你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来,简单地表示出5个4相乘的积呢?

生1:可以这样写:4×……×4。

生2:在4和5之间添加一个符号,写成4○5或者5○4。

生3:我喜欢用◇,写成4◇5或者5◇4。

在上面几个同学的“引领启发”下,大家发言特别积极,踊跃表达自己的高招……

我的思考:在上面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都兴趣盎然,沉浸在情境当中。但是,看完这个教学片段,我不禁想问:乘方的表示法有必要这样大费周折地去探究学习吗?它是古人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才总结出来的,是我们可以直接承接的传统经验,是可以直接获得的知识。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引导学生多探究 “乘方的意义”更能切中主题,更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体现探究学习的意义。由此看来,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该是首先考虑的要素,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虽然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把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数学课程标准》仍明确指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因此,新理念的课堂教学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应羞于谈知识的获得、技能的训练,而应始终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数学课的首要目标,始终坚守“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的教学原则,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有序、高效的数学活动,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四、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学片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垂径定理,进行到交流此题证明方法的时候:

两个圆都以点O为圆心,小圆的弦BC与大圆的弦AD在同一条直线上,你认为AB和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生:连接OA,OB,OC,OD,可以证△AOB≌△COD,得到AB=CD。

师:很好,谁的证法和他一样的请举手。(多数同学都举手)

生:再过O点作OF⊥AD(如图1),可以不证三角形全等,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CD。

师:也很好,谁的证法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七、八个同学举手)

生:过O点作OF⊥AD(如图2),根据垂径定理可以得到AB=CD。

师:谁的证法和他一样的请举手。(全班只有四位同学举手)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以后做题时,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我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是说老师就不用点拨、不用提问、不用讲解了。如果仅仅是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发现,而对学生良莠并存的思维方式视而不见,那么就会失去教师“教”的真正意义,学生也就失去了反思、比较、交流、提升的机会。当出现证明方法多样化的时候,教师有责任挺身而出,以“进”的姿态及时调控,引导学生在智力互激中,筛选出最优化证法,从而使数学思维更上一个新台阶。试问,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该出手时不出手,还要老师做什么?失去了教师对学生的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只是虚假的主体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设问的要设问……教师要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与智慧!

参考文献

[1]贾晓村 教师的“越位”与“缺位”.北京教育,2009,2。

[2]刘建华 让学生“过目不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0。

[3]王志进 实施“五环”教学策略.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中小学数学,2009,4。

论文作者:滕强之 于新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  ;  ;  ;  ;  ;  ;  ;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之我见论文_滕强之 于新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