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_心理健康论文

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_心理健康论文

公务员心理健康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公务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务员素质的提高,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政府行政效能。由于公务员职业本身的特殊性,陷于心理困境中的公务员的人数趋多,已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公务员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公务员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心理失衡、人际困难、成功焦虑和工作倦怠等。有机构对北京某城区的266名各级公务员,采用了国际通用OSI—2压力量表和访谈技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压力来源如下:角色期望;工作本身;与他人关系;职业发展和成就;组织结构和氛围;家庭生活和工作之间冲突。究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1.传统文化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体心理的封闭性。中国传统哲学的泛道德主义使人性中的脆弱、自私、无知的一面压抑起来,以一个超理想化的理想人格幻影替代。其结果是人们既不能宽容他人也不能宽容自己,养成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来化解内心冲突的习惯;而缺少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更易使人狂妄自大不想开放学习,从而阻碍了人们科学认识心理问题并以积极的、多样的方式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正常需求。整个社会以道德评价为社会评价的最根本、最高原则,因而把有心理问题的个体视为“异类”。人们为了避免授人以柄或为了显示自己的德行修养,有了心理问题宁可承受心灵痛苦,不愿也不敢甚至无力承认,更不敢向外求助,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疾病上的封闭态度。儒家文化强调慎独和内省,不主张个性的张扬,谨小慎微,服从权威,与世无争,礼数严格,有形无形地培养了人们的权威意识和保守依赖的心理。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贬抑自我的特征,中国人做什么都必须说成是为了别人才有合法性,使人认为自爱就是自私就是不道德,对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在等级专制的社会里,中国人的权益系在上层,被一种需要依赖社会上层并求得其提携指导的沉重焦虑所支配,缺少起码的安全感,情感形式化、虚伪化、功利化,兴趣退位于功利。密切的相互依赖的等级差序的社会结构,使人与人之间界限不清,强调义务忽视个体的权利,造成个人隐私权的被漠视,并使不少民众养成喜好窥探和议论他人隐私的陋习。这更使人们不敢在人前暴露心灵冲突和弱点。

大多数公务员从小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传统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当明显。这样的传统对公务员心理问题的及时矫正是非常不利的,它不仅不能对心理疾病防微杜渐,还使人盲目否认、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从而带来更大的心理痛苦。

2.公务员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公务员是我国患病率较高的职业,其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我国,抑郁的男性发病率为8%—12%,女性为10%—25%,在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中,公务员约占10%,其数量比其它任何一个职业的患者都要高。其中,因公务员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带来的超负荷压力是重要原因。

一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公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认为公务员理应是社会的优秀分子和楷模。因此,对公务员从招录到工作到退出的每一个环节,社会上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所赋予的压力也就远远高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二是来自工作性质的压力。公共行政与公共权力性质上具有公共性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这种职业要求与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几乎所有的公务员都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在道德抉择上进退两难的难题,由此导致的心理困境也就不可避免。三是来自履职责任的压力。现代社会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公务员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为民众谋福,但一旦接触现实,就发现个人的能力是多么的有限,根本无力改变什么。四是来自工作环境的压力。以官僚制为基本特征的政府组织所要求的理性与非人格化在保证公共行政有序运作的同时,也阻碍了公务员的个性、情感发展,没有哪一个职业的人员所遵行的规章制度会比公务员多。

3.公务员选拔任用中存在缺陷

由于体制缺陷、舆论误导、旧的用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还存在不尽完善之处。首先,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文字规定与现实发生冲突,大量的“潜规则”在制度之外发挥作用。其次,论资排辈,嫉贤妒能,埋没人才。论经历排辈在政府部门是由来已久的“潜规则”。熬年头、混日子,往往代替了正常的人才竞争。再次,各类干部考核制度的透明度、公平公正总是相对的。公务员选拔任用工作中一些不正之风难以遏制,用人失察的责任难以真正追究,导致一部分公务员心理失衡。

4.自身缺乏相应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

各级组织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公务员的心理保健,公务员自身也缺乏相应自我认识、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缺乏积极的寻求帮助的内在渴求,所以,心理的健康状况在其生命中就显得不太重要了。而且人们也常常把心情不好、情绪不高、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不健康混淆不清,所以就干脆听之任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公务员心理健康的界定

在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首先要澄清几个误区:

其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那些心理健康的人是没有弱点的人。其实认识自己的优点与局限性,坦然接受它们,并且不断克服它们,才是心理健康的真正内涵。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不是一回事。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与否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偶然现象。

其二,另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才是心理不健康。这既与心理学知识不普及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较低有关,因为温饱都成为问题的社会里,当然不可能太讲究生活质量,当我们填不饱肚子时,谈论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奢侈了。但是对于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公务员来讲,有必要科学界定这个问题。其实自我诊断是否属于心理不健康的状态,有三个非常简单的标准:一是自己是否有痛苦、不安、烦躁等不良体验和感觉;二是是否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三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如果仅仅是偶尔出现,不能判断为心理不健康。

其三,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生理健康问题,与道德有关。中国人往往以常识性和泛道德主义来认识心理健康问题,一般不承认心理活动的独立性、自然性,认为心性统一,心即性。其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是每个人面临的具体健康问题,是极具个性化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权利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或是罹患各种精神疾病。因而是不能简单地以“道德标准”对某人的心理问题或是某种精神疾病进行道德评价的,包括最为敏感的自杀问题,也是精神疾病的表现。

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说法。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人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八条指标:(1)智力正常;(2)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意识;(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接受他人,乐于与他人交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6)对现实有适当的认识或态度,能融入社会;(7)完整和谐的人格;(8)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及社会角色要求。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了解各种社会规范,自觉地用这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自信和满足的心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适度。心理健康的人,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能保持诚实、公正、谦虚、热情,能体验到安全感和友情。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和环境保持平衡。

三、公务员建立健康心理途径

1.提高心理健康的自知力,做好自我心理保健

公务员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有较强的自知力,能随时清楚自己心理压力状况,随时清楚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在自己不能承受的心理极限到来的时候能敏锐地捕捉到,并且及时寻求专业和非专业的帮助。有调查表明,中国人呈现为“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模式”,即中国人主要是靠自己以及心理意义上的密友进行心理调节的,这构成了中国人心理调节的重要特征。针对中国人这一文化特点,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致力于创建自我心理保健的理论和方法,以使人们在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准确判断心理疾病,及时自我调整,消除心理问题,从而健康、充实、愉快地生活。目前,已经开发出一套以自我调节为主的理论和技术,其核心是3M(Master,Medium和Maneuver)体系。

公务员在寻求组织途径帮助外,应把重点放在自我心理保健上。在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3M体系,即一套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包括对人生和生活的进取态度,心理健康的基本看法;一套有效的自我观察程序,包括内容和方法;一套“想得开”的方法,包括原则和具体、方法方式;一套有效的心身控制技术,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控制两方面。总之,日常心理保健重点应放在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2.心理系统保持适度的开放,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系统保持适度的开放包含三个要素:第一,有信仰和信念。公务员要有执著的信念和行为准则、要有核心价值与理念、更要有永恒的梦想。与狭隘的实用功利主义相反,信仰保障了心灵的适度的保守性,从而使个体更为自信。第二,有科学精神。公务员只有具备了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理性精神,才能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修炼主观选择能力,追求自我完善。科学精神与权威崇拜意识相反,它使心理系统远离平衡态,因而个性更为宽容、更为充实、也更为灵活。第三,有民主态度。公务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要求其具备平等、自由、尊重的民主态度,既要保持自由的主观选择能力也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利,特别尊重、宽容不同意见等异质的东西,对异质的东西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同环境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民主态度与专制、霸权、压制、封闭或帝王心态的东西相反,它使心灵与环境平等交流。心理健康的人对世界持有开放的态度,从不对新经验、新事物持拒绝的态度,他们能够接受一切经验,体验一切情绪和态度,从不歪曲或掩饰这些体验。心理适度开放的三要素中,信仰保障了心灵的适度的保守性,科学精神与民主态度保障了心灵的开放性,就是适度的开放。通俗一点说,心理适度开放就是,人在追求自己的独一无二时,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学习融合创新,使自己变成一个更健康更富有生命力的新我。

保持心理适度开放的具体途径有:第一,社交,特别是与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地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意见等异质的人交朋友;第二,读书学习;第三,游历、阅历;第四,构建自己的社会性支持体系,包括亲情、爱情、友情、专业援助。适度开放自己的心灵,超越封闭,解放自己,认识自己,可以帮助公务员领会到生命更多的意义。

3.挖掘工作的积极面,从工作结果的社会意义中品味自我价值

公务员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及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回避工作去谈减压,工作压力是减了,生活压力和发展压力又来了。正所谓“按下葫芦起了瓢”。所以,排解不良情绪感受快乐,先从热爱工作做起。弗洛伊德说过爱与工作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工作最容易令人开心。这是因为工作本身虽然常常不能直接给人以乐趣,但工作的性质却使人们要面对或参与一种具有挑战性并带有技能与技巧的活动,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烦闷的情绪就必须从工作着手,在其中倾注自己的热情、责任心与智慧,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充满挑战性与刺激性的活动。当然,可能有的公务员日前所从事的工作仅需要他们部分的智力、精力或能力,会感到烦闷;也可能有的公务员对工作不能胜任,会感到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也不是无所作为的。首先,要给自己作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设法找到自身能力与适宜工作的契合点,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干自己最喜欢的事,干自己最擅长的事会得到高额的报偿,也不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总之,需要通过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来发现、证明、创造自己,使之充分动用自己的心智、扩展自己的潜能,才能最有效地消除烦闷的情绪。其次,要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心理学家指出,一个真正活得踏实的人是获得“个人安全感”的人。“个人安全感”的最主要的成分是对自身工作的高度胜任。所以公务员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能力状况,不断给自己充电,接受终身教育,使之日臻完善。工作是公务员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能带来报酬之外,还可以从工作中得到许多收获。公务员可以从工作中体验到一种满足和成就感,建立自尊与自信:公务员还可以从工作中找到一个很好的社交环境,满足与人交往的需要;此外,工作通常能促使公务员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生活,这对于维持健康的生命活动同样很重要。要想快乐地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工作中获得乐趣,把工作看成是创造力的表现,看成是自我满足,当成艺术创作,变为娱乐活动。

4.建立民主、公正、公平的制度环境

政府和组织在解决公务员群体面临的心理问题上任重道远,其根本是要建立民主、公正、公平的制度环境,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首先,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克服“一刀切”的简单作法;评价标准必须以业绩、能力为准;必须对全体公务员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能允许有人借助权力因素,或私人感情搞特殊化。否则,将生产严重的负面效应,影响团结,导致公务员心理困境产生。其次,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制度。公务员的选拔任用要全面实施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选择制度。再次营造公正公平的民主环境。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务员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民主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对此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不断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实行公务公开,增强决策的透明度,使公务员拥有充分的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公务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标签:;  ;  ;  ;  ;  ;  ;  

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