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与都市型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农业论文,中国论文,时代特征论文,特色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即将迈向充满挑战、机遇与希望的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农业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将以什么姿态进入新纪元,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乃至政治家的关注。正确把握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动向和前景,对于上海开创具有新纪元时代特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特色、都市型特点的一流农业,以适应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 瞻望世界农业新纪元,前景广阔而又任重道远
1.1 农业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未来农业将成为科学技术角逐的主战场
长期困扰全球的人口激增、食物短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这四大难题的解决,寄希望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寄厚望于未来农业的突破性进展。目前,发展中国家尚有8亿人口未解决温饱,食物严重匮乏。在以往40年中,世界粮食总产增长近2倍;而未来40年,世界粮食必须增长3倍,方能应付人口膨胀、人类营养与健康进一步改善的需要。世界农业,无疑仍是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大热点。
许多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现代生物技术和未来高智能、多功能农业兴起的新纪元。随着农业领域的开拓、潜在功能的开发,农业将不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独家经营的领地,而将逐步成为众多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角逐的主战场。
1.2 农业的领域与功能空前拓宽,诸多新兴涉农产业开发前景看好
根据新纪元赋予农业多元化的新需求及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势头,科学家预测未来农业的领域与功能,从深度到广度都将大大拓展。
首先,农业领域将逐步突破数千年来“绿色农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可望形成绿色、蓝色、白色农业三足鼎立竞相发展之势。21世纪人类食物供应的根本好转,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开发,除寄望于第二次“绿色革命外”,还将求助于“蓝色革命”。据科学家测算,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在海洋,在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每年可提供30亿t藻、鱼、贝、兽类海产品,足可养活上百亿人口。而目前全球海产年捕捞量仅1亿t左右,只及可利用资源的3%。利用大陆架浅海水域开辟“蓝色田园”、“蓝色特种水产养殖场”;利用无风暴区开发“深海农牧场”前景都十分诱人。开发农业微生物的“白色革命”也已形成气候。诸如:微生物农药、农用益生菌、保健益生菌、工程菌等等均已进入市场,并形成众多新兴产业。例如:利用单细胞蛋白工程菌,可生产高蛋白食品,每百公斤蔗渣可产蛋白质13kg,相当于170kg大米的蛋白质含量;还可利用工程菌转化有机垃圾,分解有毒农药等等。目前,禾谷类作物食用部分只占生物产量的30%—40%,多数经济作物所利用的主产品不足生物产量的25%—30%,若能充分利用食用菌、工程菌将大量秸秆转化为食品,足可多养活一倍以上人口。开发“白色农业”确实大有可为。
其次,农业的范畴也已大为拓宽。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早已从产中延伸到产前、前后,并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将其结成一体。近年不少发展中国家纷起效法,这种大农业观终将形成共识。在这种大农业系统中,产前、产后的增值率可高达产中的五、六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一体化给农产品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含量和更高的附加值。
第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生物技术日益长入农业、依托农业,促使农业的功能大为拓展。未来农业将朝“四生型”多功能方向发展,即生产供给、生态建设、休闲生活服务、生物技术载体功能将融成一体。仅以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新加坡为例,经过近30年来大力创建花园城市,先后建成50多个特色园林和立体绿化网络,并创办10个高科技农业园区。既创造了一流生态环境;每年还吸引五、六百万国际游客,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当今世界旅游业直接间接年创收上万亿美元,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农业向观光、游乐、休闲方向开拓,城市旅游业向农村延伸,这是一大趋势。生物技术以农业为载体,这是又一新动向。例如:美国育成转基因烟草,可生产药用葡糖脑苷脂酶,每株产酶量可顶替2000—8000个胎盘;荷兰育成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转基因奶牛,用这种牛奶生产特种婴儿奶粉,估计年产值可达50亿美元。农业生物作为生物技术载体前途无量,目前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
1.3 农业新技术革命分三个层次推进,现代农业迈向高智能阶段
在二次大战后的30年内,许多发达国家先后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目前,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正向更高阶段推进,原先主要依托于技术科学,并以机械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将逐步让位于主要依托理论科学,并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大大延长了人的劳动器官,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着眼于拓展人脑功能的农业智能化,必将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仍有占世界总人口约3/4、占总耕地一半多的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呈现多元化格局。例如: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依托经济、科技、资源的雄厚实力,走的是节劳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为代表,依托科技、政策先导,走的是节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而法国、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资源实力,走的是节劳节地复合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长期以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个体、群体这一中观层次。近一、二十年来,农业科技加速向微观、宏观两极发展。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个学科向新的综合的大趋势正在形成。这既是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又是顺应了农业科技产业化和农业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客观需要。生物技术在微观层次的突破性进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三个层次的广泛应用,以及系统工程和遥感技术在宏观层次的应用发展,标志着农业正在迈向智能化。目前,已有生物技术、核辐射技术、激光技术、电子显微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渗透进农业科技领域,在小到细胞、分子的微观层次上,定向改造农业生物,使其高产优质等等。仅以生物技术为例,已育成的一批转基因作物,有的能抗病毒,有的能抗虫,有的能抗除草剂,有的使果实更耐贮,有的使产量潜力上到“超高产”水平。农业动植物性别识别、控制技术也已取得初步成果,如日本利用雌核发育和激素控制性别技术,使大麻哈鱼、鳟鱼、比目鱼全成雌性,其个体比雄鱼大1—3倍;美国用荧光分拣X、Y精子,使奶牛场和肉牛场各取所需,约可节省开支7亿美元。荷兰、以色列等国推出某些高科技蔬菜、花卉原种,其价格竟接近黄金价格,足见科技含量之高和市场需求之紧俏。在中观层次,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专家咨询系统,用于田间诊断和兽医诊断;建立计算机管理模型,用于优化作物栽培和畜禽饲养,用于温室自动化管理;开发机器人,用于温室育苗、嫁接和瓜果蔬菜收获,已分别进入试用、推广阶段。在宏观层次,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和卫星遥感等手段,在开展农业区域规划、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大面积优化田间自动化管理等方面,均已取得可喜进展。
1.4 产业化使农业走出弱质产业困境,新纪元产业化将迈向更高层次
二次大战后的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致力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做到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并通过兴建庞大的农业科技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产业作为龙头,为其提供大量物化技术和科技服务,使科技顺利长入农业产业,从而逐步摆脱弱质产业的困境。近年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70%—80%以上。而不少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未摆脱小农经济束缚,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仍十分低下。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进一步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强调科技为国家发展目标服务、为经济竞争服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研一体化,预示农业产业化在新纪元将迈向更高层次。例如: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70%的作物种子市场,该公司每年从4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拨出15%作为科研经费,支持遗传育种领域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使其不断推出大批新品种。1995年,美国政府投入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已增加到10亿美元;迄今兴建的生物技术公司已逾千家;生技产品销售额预计到2000年可达397亿美元。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各国纷纷兴建产研一体化的农业高科技产业,以期抢占制高点。
1.5 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仍难根本扭转,国际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
综上所述,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农业科技先进,农业产业化程度高,人口增长率低,或以资源丰富,或科技优势,将继续成为农产品和农业科技的主要输出国;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农产品价廉优势正在丧失,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长期徘徊不前,不得不大量输入农产品和农业科技。这一势头,在相当长时期内料难逆转。
据统计,1961—1993年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增长近10倍。随着关贸总协定《农业协议》的实施,农产品国际贸易将突破高关税、许可证、配额制等贸易壁垒的高度保护,逐步趋向贸易自由化。这一新趋势影响所及,一是给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振兴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种养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升级换代、加速农业产业化带来良好机遇;二是对涉外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农业创汇、农业科技和劳务输出前景更加看好。
1.6 摒弃片面追求GNP增长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全球共识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热衷于单纯追求GNP增长,终于带来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急剧恶化、经济难以持续繁荣的严重恶果。农业也不例外,70年代以前,不少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先后重蹈“石油农业”的覆辙,现代化付出沉重代价。经过总结历史教训,80年代初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理论,目前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策已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作为同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产业,理应优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难预计,持续农业将是21世纪全球农业共同追求的一大目标。
2 正确把握我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研究世界农业发展趋向,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目的是根据我国国情,找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我国的国情主要是:农村人口多,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农业资金紧缺,扩大再生产能力弱;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现有劳动生产率起点低,因此,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困难应有清醒的估计。人均资源占有量我国与世界相比:耕地只及1/2,草地只及1/3,林地只及1/8,水资源只及1/5,石油贮量只及1/10。目前,我国每一农业劳动力能养活人口平均仅4—5个,其劳动生产率一般只及发达国家的1/20—1/5。依循“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1995年世界银行按自然资本、创造资产、人力资本三项对世界各国人均财富重新进行了评估,我国人均财富约6600美元,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倒数第31位。在我国的财富中,人力资本占77%,创造资产占15%,而自然资源仅占8%。
根据上述国情,笔者对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思路:
一是把握好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依托科技、教育、政策先导,把握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选择集约化、可持续、节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农业职教、成教、高教,大力把兴办农业科技产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使科技、智力加速长入农业,以实现科技、智力、劳力的集约化,用以弥补资源和资金的不足。
二是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以此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外延目标。土地通过有偿转让逐步向农业企业集中。农业劳力从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务农向务工转移,农村向城镇转移,以配合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进。最终实现农业科技、智力、劳力、土地、资金的优化配置。
三是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域差异相当明显,东、中、西部呈现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带,都市型、城郊型、农区型呈现三类不同地域特点,平原、绿洲、丘陵、山区呈现多种地貌差异,应实施分区推进和多元格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策略。东部地区优先,都市型先上,借以辐射、示范、带动中西部和城郊型、农区型农业。
四是把握好观念先导的原则。树立综合财富观念、“三色农业”观念和一体化大农业观念,使农业现代化路子越走越宽。通过树立新观念,达到从上到下重视人力资本,爱惜自然资本,善于积累创造资产;达到面向整个国土,广开食物和农产品资源;达到农工贸结成一体,利于科技长入,利于提高效益。
3 抓住上海农业转型契机,开创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天地
目前,上海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时期,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轨已初见成效,小农经济向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经济转变已初见端倪,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正在起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任重而道远。面对上海农业的这一历史性转变,众多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高见。笔者基于对跨世纪世界农业的瞻望,以及对国情、市情的分析,分别就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机遇、正确定位、建设方向、发展战略提出一孔之见。
3.1 上海经济起飞和农村城市化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最早正式提出建设都市农业构想的当首推日本东京都。60年代末,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业外受经贸自由化、内受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压力,农用土地大量蚕食,农业劳力大量外流。为了制止农业滑坡,在都市圈保住这一基础性产业,于是提出了建设多功能都市农业的构想,并采取立法保障,经过近30年坚持不懈的开拓创新,终于保住了占东京都总面积约5.4%的农田,并建成了具有镶嵌式“绿岛农业”和兴建大批农业高科技产业为两大特色的新型都市农业。如果说日本的都市农业转型带有一定的被迫性,那末新加坡的建设都市农业则纯属是主动规划型的。新加坡自60年代中建国以后,政府在城市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大力倡导花园城市运动,有计划地推进城乡绿化和特色园林建设,并资助创建兼具观兴休闲和出口创汇功能的十大高科技农业园区,终于建成具有观光旅游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旅游王国。在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港口城市国家,目前还保留着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约10.2%的成片农田,并取得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产业地位。总之,尽管各国建设都市农业的背景不同,开发也各具特色,但是,无疑都同经济起飞和农村城市化的推动密切相关。一则经济起飞,诱导农业向多功能转型;二则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促使农业加速与都市的科技、旅游、食品、商贸等产业相联结乃至融合,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生长点。
目前,上海农业的转型升级,正面临着与日本、新加坡当年建设都市农业相同的历史性机遇。开创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同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需要;也是防止上海农业滑坡,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同时还顺应了圈式格局的城郊农业向网络格局的都市型农业转变的形势。
3.2 抓住多功能化高智能化一体化外向化四个建设方向开创都市型现代农业
借鉴国际经济,并贯串中国特色,笔者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质是顺应大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与大都市相关产业相融合这两大特色;具有农业科技输出、农业信息辐射、农产品国际贸易这三大中心地位;并呈现农工贸一体化、多功能化、高智能化、外向化这四大特征的超前性发展的大农业体系。
农工贸一体化,要从兴办龙头性的农业科技产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入手,以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走向产业经济。目前,上海已建起大江肉鸡、牛奶公司、大盈肉鸭、江南春优质米、金山肉食制品、南汇三黄鸡、崇明白山羊、绿地公司等十大龙头企业,并取得成效。
顺应大都市建设的新要求和市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多元需求,农业必须向多功能“四生型”开拓。使仅仅局限于生产供给型的传统农业,转型为融生产保障、生态建设、休闲生活服务、生技载体于一身的“四生型”都市农业。功能的拓展应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推进。“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将进一步发展为“饭桌子工程”,以提高生产保障功能。生态建设也将由绿化、美化、净化城乡,进一步发展为建设园林化大都市。休闲生活服务,可从开发观光农业入手,逐步向具有浓郁农业文化色彩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推进,以提高休闲生活的意境和档次。农业可先配合“种子工程”实施,从繁育珍贵种苗入手,再逐步向研制世界水平的生技产品发展。
都市型现代农业应逐步迈向高智能化,才能扬长避短,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上海在马桥、孙桥、罗店、东海农场等处引进了占地15hm[2]的五套一流自控温室群,在探索设施化园艺生产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是,这离综合应用先进设施、高新技术、高智力人才的高智能化农业尚有相当距离。
上海创汇农业已建立五大类700多个创汇生产基地;出口产品收购额增长较快,大体每隔五年翻一番;创汇产品结构渐趋优化、多角化。但是,离外向度不低于30%的外向型农业标准尚有很大距离。今后创汇农业应向全方位的涉外农业发展,不仅靠农产品直接出口,还要靠组建内联外延的农业企业集团扩大间接出口,开发宾馆农业节汇创汇,加大物化技术和技术性劳务输出的力度,以促进农业外向化。
以上四个建设方向,同时也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四个“生长点”,而且也是分别衡量产业化成熟程度、农业开发深度、农业科技水平、市场化成熟程度的标志。
3.3 加快上海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战略措施
一要作好规划。借鉴新加坡经验,瞄准新世纪多功能、高智能农业发展前沿提出超前性规划,做到起点高、思路新、规划实。并将其纳入到具有准法律权威的总体规划之中。
二要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包括:制订扶持政策,以利资金、人才、土地、科技转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抓好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推动四个生长点加速发展;制订考核指标,提高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三要依托市场导向,组织龙头企业抢占国内外市场的制高点。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开发,推动农业休闲市场开发,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推动涉外科技、劳务市场的开发。
四要加强科技兴农力度。通过兴办龙头型科技产业,兴办示范性高科技园区,实施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等一系列兴农项目,加速科技长入农业。
五要培养大批能开拓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基层技术人员、科技开发人才和研究人才。进一步调整农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以适应农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采取人才引进、派遣出国深造、重点选拔培养等得力措施,构筑人才高地。努力开创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推动上海一流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