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项目农户监测与评价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开发项目论文,评价论文,农业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户是农业开发项目的基本生产单元,搞好农户跟踪监测,对各级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指导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监测,是在辽宁省农业开发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的组织下,会同有关技术部门完成的。
1994年共设监测农户457户,其中:粮食项目160户,3966亩,药材项目15户,84亩,水果项目129户,1698亩,畜牧项目138户,9382头(只),水产养殖项目15户,40350亩。范围涉及铁岭、阜新、锦州、葫芦岛、朝阳、鞍山、盘锦等市的二十余个县(区、市)。由于资金和力量等条件的限制,监测户比例不大。1994年监测分析形成的大量数据和资料,对指导农业开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1、粮食项目监测与评价
粮食监测户共有160户,监测面积为3966亩,其中:水稻45户,3488亩,平均每户78亩,分布在项目区北部地区的法库、康平、彰武、凌海北镇等5个县(市)。小麦115户,478亩,平均每户4.2亩,分布在北部地区的昌图、康平、法库、彰武、义县和中部地区的黑山、北镇、台安县。粮食监测项目当年投入当年收获,按计划要求全部完成了插秧和播种面积,其进展是顺利的,效果是理想的。
1.1 水稻项目监测与评价
水稻为新开荒的作物,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4%—1.8%,PH值6-9,全为井灌。1994年平均亩产431公斤,比这一地区1990年水稻亩产高24公斤,商品率达80%左右。平均每亩投入(费用,下同)426元,收入(产值,下同)953元,净收入526元,收益率达124%,每工日净收入56.3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作还比较粗放,化肥施量不足,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杂支费用比重过大(每亩为163.4元),约占总投入的38%。今后开发工作要在科学管理,科学投入上下功夫,尽快实现集约化经营,把开发田块建成标准农田。
1.2 小麦项目监测与评价
1994年小麦监测户共有115户,小麦总产量139803公斤,平均小麦亩产292公斤,商品率达70%。比本地区1990年小麦亩产高27%。发展小麦可以一地多收,提高土地生产率。据调查,米麦套种的,亩产米麦592公斤,亩成本360元,亩净收入683元。麦豆复种的,平均亩产麦豆412公斤,亩成本264元,亩净收入641元。两种形式同当地单种玉米相比,同样面积,粮食产量要比单种玉米增产40%左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田块分散,规模太小,平均每户4亩多,限制了规模效益的提高,使劳动生产率下降;其次是收贮和晾晒等设施还不够完善。今后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强化基本建设条件。
2、药材项目监测与评价
药材项目集中在喀左县。1994年共有监测户15户,按计划完成播种面积83.8亩。因为都是2年以上生长期,当年播种要在次年以后收获,所以只有投入没有收益。1994年用于药材的总投入为88852元,平均每亩投入为1000元,总投工1452个人工日,平均每亩投工17.3个人工日。在成本中种苗费约占60%,是消耗中的大头。药材生长比较正常,田块平整,土壤肥水条件较好,有机质含量1.2%,PH值6.5,亩施化肥79.4公斤,农肥2200公斤,部分田块还进行了冬春灌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苗来源不够理想,价格偏高,管理还不够精细,销售还没有保证。要适当增加投入,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扩大规模,建立种苗培育中心,搞好精、深加工,产、供、销结合,建成辽西地区药材生产和销售基地。
3、水果项目监测与评价
水果项目包括苹果、梨、杏。总计有监测户129户,1698亩,其中:苹果74户899亩,梨25户50亩,杏30户749亩。1994年监测户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栽植和改造任务,并建立了世行贷款专门果园,加强了各项管理。由于绝大部分果园没到结果期,所以1994年无收获,极少数是以前改造过的,其产量很少。下面将各品种情况报告如下。
3.1 苹果项目监测与评价
监测户74户,面积899亩,分布在海城、绥中、朝阳、兴城。其中:新开的25户121亩,改造的49户788亩。新开的苹果园全年总投资45595元,投工4038个人工日,平均每亩果园投资376.8元,投工33.3个人工日。种苗费用约占40%,每亩157.5元。改造的苹果园全年总投入468330元,总投工41876个人工日,平均每亩果园投入602元,投工54个人工日。均比新开果园投入大。在投入中,肥料,水电、雇工、种苗等,分别占25.3%、19.4%、22.1%和13.6%。改造的果园大多是果树老化,产量比较低的老果园,土地等基本条件一般较好,改造增产的潜力很大。苹果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管理还不够精细,有些新栽果园忽视培育壮树,有些地方水、肥条件解决的还不好,急需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另外,应注意防寒防冻,特别是近临安全越冬北线的地区和采用抗寒性较差的品种,更应搞好田间管理,合理调控水肥条件,无充分依据,切不可随意推延栽植范围和引进抗逆性差的新品种,以防止冻害的损失。
3.2 梨项目监测与评价
梨项目监测户设在北镇,分为新开的10户19亩,改造的15户31亩,总计监测户为25户50亩。改造的梨园绝大部分是1994年以前进行的,1994年已有收获。每亩投入533.6元,收入4020元,亩产鸭梨3616斤,商品率高达90%以上,净收入3486.7元,投工101个人工日,每工日净收入34.4元。亩产和亩效益比改造前约提高40%-60%。19亩新开梨园,平均每亩投入225.9元,投工30个人工日。费用中种苗为68.9元,占30.5%,农肥86元,占38.1%,其它费用不大。新栽梨园多数是利用荒坡和产量很低的坡耕地。新开的和改造的梨园,都能实行专园专管。改造梨园应进一步加强科学化管理,重视水土保持和增施有机肥,合理控制施肥数量。新开梨园要控制园内附属作物栽培,加强田间管理,增加肥力,促其早结果。
3.3 杏项目监测与评价
共有监测户30户和749亩,分布在义县、凌源和北票县。由于杏的结果期一般为4-5年,所以当年只有投入,无收益。据监测户调查,1994年749亩杏园,平均每亩投入324.4元,投工33.6个人工日,其中:种苗78.4元、化肥26.3元,农肥5.1元,农机水电11.5元、雇工费178.6元、其它费14.2元。雇工和种苗费占79%。从监测户来看,计划任务完成的较好,但存在问题也比较突出:杏园立地条件较差,整地标准还不够高,苗木质量一般,管理还比较粗放。产品加工、销售需要着手研究,以使杏的开发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
4、畜牧项目监测与评价
畜牧项目监测分为牛、羊、鹅、兔,总计监测户为138户,9382头(只)(年初基数,畜牧户下同)。其中:牛66户849头,羊15户235头,鹅45户8044只,兔12户254只。这些监测户主要分布在项目区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低丘干旱,草场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畜牧业,生产类型基本属于农区畜牧业。
4.1 养牛项目监测与评价
养牛项目分为肉牛和母牛两种。肉牛监测户54户790头,分布在昌图、康平、法库、铁岭、阜新、彰武、义县、龙城、喀左县,母牛监测户12户59头,分布在康平和龙城县(区),基本上覆盖了养牛项目区。肉牛项目年内售出665头,年末存栏229头,商品率74.4%。总收入(总产值,下同)2555704元,总投入(总费用,下同)2205259元,净收入350445元,平均每个养牛户净收入可达6489.7元。只要养牛户有一定饲养规模,就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母牛项目年内出售12头,年末存栏42头,商品率22.2%。总收入135231元,总投入103561元,净收入31670元,平均每头母牛收入2504元,净收入586.5元,每个养牛户净产值2639.2元。净收入母牛高于肉牛,而户均净收入肉牛高于母牛。监测表明,养牛项目对利用当地资源和家庭剩余劳力,使种养有机结合,增加生产门路,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无疑是有利的。但从目前发展来看,投入比重过大,资金收益率不高,净收入只占总产值的14.2%,一头育成肉牛一年只获取净收入300多元,效益较低。占用资金过多,必将影响农民养牛的积极性。所以,一方面,应加强管理,实行科学饲养,提高饲料报酬率;一方面,要解决种畜和育肥幼畜的来源,有计划的建立区域性繁育基地,以压缩购置种畜和育肥幼畜的费用开支。
4.2 养羊项目监测与评价
养羊监测户共有15户,分布在阜新一个县。年初有肉羊235头,年内出售130头,年末存栏324头,商品率为55.3%(按全年饲养头数计算为28.6%)。平均每头羊收入254.9元,投入184.5元,净收入70.5元,投工7个人工日。每头羊重37.9公斤,户均净收入2132.5元。按实际收入口径计算,15户农民养羊增加收入26880元,平均每户增收1792元,使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0%。这些监测户过去都有养羊的经验,列入开发项目后,管理加强了,采用澳美羊或美利努羊进行杂交改良。放牧和舍饲相结合,在技术上都是推广的成熟措施,大部分农户都能掌握。
4.3 养鹅项目监测与评价
养鹅监测户分布在昌图和彰武两县,共45户8044只鹅,年内出售9055只,年末存栏174只,全年饲养9229只。商品率为98.1%(按年初数为112.6%)。1994年平均每只鹅费用14元,收入19.9元,净收入5.8元,出栏重为3.5公斤,消耗人工0.8个人工日。45户农民,全年养鹅纯收入53843元,平均每户养鹅增收1196.5元。养鹅在当地十分普遍,饲养、饲料都比较简单,投入报酬也较高,可达40%左右,好于养牛养羊,所以,发展养鹅大有前途。但在饲养上仍然处于“原始”状态,存在管理粗放现象,另外,产品深加工较差。要在产品精加工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打开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4.4 养兔项目监测与评价
养兔监测户共有12户,安排在昌图县,年初为254只,年内出售8240只,年末存栏384只,全年饲养8878只,商品率达96.1%。平均每只兔费用为6.1元,收入9.1元,净收入3元,平均每户增加收益2217元。可见养兔的效益非常可观,而且农户的养殖规模也比较大,平均每户养兔700多只。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有的失控,出现死亡现象,另外就是在加工和销售上应进一步加强,以形成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
5、水产养殖项目监测与评价
5.1养蟹项目监测与评价
养蟹监测户分布在盘山县,其中:成蟹放养水面8000亩(八一水库),年产蟹17300公斤,平均每亩水面出蟹2.2公斤。商品率达100%。总收入260万元,总费用125万元,净收入135万元,平均每亩水面净收入169元,人工1.1个工日。每公斤成蟹卖价150元,费用72元,净收入78元。苗种就地取材,但价格偏高,每公斤苗种价6000元,只苗种一项就占总费用的72%。在管理上比较简单,防逃措施完备。目前市场还可以,但波动性较大,一旦市场价格下跌,效益就将下滑。另外苗种生产不够稳定,受自然条件影响,如进一步发展养蟹业,必须解决种蟹问题,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市场动向,一旦销售价格下跌,养蟹规模就要进行调整。
5.2 养哈项目监测与评价
监测户为10户,但凌海有5户因数据缺项无法计算,余下5户可放养面积为30250亩。1994年盘山监测户只有投入无产出,放养面积15000亩,总投入2271400元,总投工9600个人工日。去掉盘山的这1户,只有绥中的4户放养面积为15250亩,其中包括2户文蛤,面积为4000亩,总产10万公斤,总投入81.15万元,总收入130万元,净收入48.85万元,投工2900个人工日。投资收益率为60.2%。另外2户为杂色蛤,面积为11250亩,总产80万公斤,总收入112万元,总投入36.15万元,净收入75.85万元,投工3000个人工日。投资收益率为210%,高于文蛤户。但单位面积效益文蛤户明显高于杂色蛤户。每亩净收入文蛤户为1221.3元,杂色蛤户仅为67.5元,前者比后者高出17倍。由于跨年度生产,计算生产效益有一定困难,故上述数据不太准确,仅供参考。据当地调查,投入5元的苗种(含其它费用),收获后可得7.5元收入,增收2.5元。当地资源条件比较丰富,蛤的价格又较高,农民养殖蛤是有积极性的。主要问题是苗种来源受限制,大量依靠外购,价格也偏高(约占费用的80%),使苗种成活率不高,产品效益受到影响。
5.3 养贝项目监测与评价
在绥中县设养贝监测户3户(为养殖场),放养面积2100亩,均为海湾扇贝,采用浮筏吊笼养殖,生产周期为一年左右。1994年共放种苗10500万粒,总产量210万公斤,总收入511万元,总费用395.3万元,净收入115.7万元,投资收益率为29.3%。每亩产量1000公斤,净收入551元。从费用来看,材料费占42%,其次是苗种占31.9%和设备折旧占21.3%。费用比例仍然较高,约占总收入的77%。所以,养殖贝类一要解决苗种来源问题,保证好苗、及时苗;二要加强管理,压缩开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6、监测总评价
6.1 监测农户均取得了正效益。
在457户监测户中,除极个别户(水产5户)因数据不清外,按生育规律有321户当年投入当年收获;其余农户为当年投入要在以后年度收获。当年收获的有水稻、小麦、梨(改造)、母牛、羊、鹅、兔、成蟹、文蛤、杂色蛤和贝类户。初步统计,1994年约增加粮食产量160万公斤,水果3.2万公斤,牛、羊1402头,鹅、兔1.8万只,水产品310万公斤。总计增加净收益626.2万元。投资效益率为59.3%。项目效益呈现正值,有收获的农户都取得了明显效益。水稻户因经营规模大,平均收益显著高于其它户。如去掉水稻户,小麦、水果和畜牧户总平均每户增加收益2502元,人均增加收益612元。
6.2 规模效益、集约效益、结合效益、资源效益明显。
水稻是新开荒的粮食项目,平均每户水稻面积78亩,多者达300-400亩,由于规模较大,效益十分显著。户均、人均和劳均收益都名列前矛;小麦和水果(梨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高优”项目,米麦套种和麦豆复种等,一地多收,高投入高产出。梨改造和小麦项目的单位面积净收入分别比原来果树和种粮高出40%和60%左右。在监测项目中也处于前列;畜牧项目是农区饲养业,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农区饲料资源,而且农民兼营农、牧业,可以获得农牧结合的综合效益,从而,提高了劳动力利用率;水产养殖是资源优势项目,发挥水和滩涂资源优势,发展养蟹、养贝、养蛤,是资源型比较突出的生产部门。
6.3 投资、投工效益情况。
投资效益率(投资效益率%=净收入÷投入)平均为59.3%。北镇的梨改造项目最高(654%),其次是小麦(189.7%)和水稻(127.8%),最低的是畜牧业,平均为20%。水产养殖中等,为49%。每工日净收入平均为51.5元,最高的是水产项目,为77.1元,但项目内部差异性很大。其次是水稻项目,为48.6元,梨项目因投工大,所以工日收益只有34.4元。最低的是畜牧项目,为18.4元。粮食、水果项目比较稳定,投资和投工,效益比较好,其次是水产项目,畜牧项目差些。
6.4 资源生产效益情况。
粮食、水果项目利用土地资源,水产项目利用水面资源,畜牧项目利用生物资源。不仅项目之间有很大差别,在各项目内部不同品种也存在明显差异。粮食项目的单位效益小麦好于水稻;水产项目的单位效益文蛤、贝类最佳;畜牧项目因生物个体的固有特点,无法进行比较;梨改造项目的单位效益为3486.7元,粮食和水产项目远远低于此值。从粮食和梨项目来看,开发后的土地生产率均比原来大幅度增加:水稻原来是荒地,开发后全是净增;小麦为旱田改作,每亩比原来旱田约增产60%(222公斤),梨是改造低产果园,每亩产量比原来约增产40%(1033公斤)。
6.5 存在主要问题综述。
关于生产经营方面:一是有些项目生产费用较高,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62.4%,最高的是畜牧项目为67%—86.3%。主要原因是种畜价格上涨,一头中等架子牛价格达2000余元。水产项目费用比例平均为50%左右,高者为77.4%。苗种不仅价格高,而且多去外地运输,死亡率大,增加了成本。其次是有些项目管理不够严,存在浪费现象;二是经营还存在粗放现象。特别是杏、鹅、兔等项目,农户之间差别很大。杏的立地条件不够标准。鹅、兔有的管理失控;三是苗种普遍靠外地购买,质量、价格、成活率等难以保证,对项目影响较大;四是产品加工和销售体系不够畅通。关于项目管理方面:一是资金到位滞后,有的生产都实施了,奖金还未到位;二是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较弱,缺乏严密的计划性。关于监测工作方面:一是工作经验不足,在选点、方案设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调整;二是基层监测人员变动性大,有的填报不够认真,致使上报的数据存在差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