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国外旅游动机概念与维度研究进展与评述*
曾 韬
[摘 要] 学界主要通过需求观、力量观、目标观等视角界定旅游动机概念,较常采用需求层次模型、社会心理模型、“推—拉”模型、休闲模型分析旅游动机维度,手段目的链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旅游动机维度模型。通过评述不同旅游动机概念与维度模型的优点与局限,发现目前旅游动机概念部分观点存在局部化、混淆化、简单化等局限,主流的维度模型存在视角表层化与平面化、结果差异化与混淆化、方法工匠化等特征。面对上述困境,从转变本体论、优化方法论、拓展认识论三个方面,为未来旅游动机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旅游动机 国外 概念 维度 评述
旅游动机是驱使个体做出旅游决策的一种重要且复杂的心理状态,① Dann Graham,“Tourist Motivation: An Appraisal”,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8, no.2, 1981, pp.187-219.探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了解旅游者为何做出旅游决策的关键路径,同时能为旅游管理者的服务决策提供科学信息。② Cha Sukbin, McCleary Ken and Uysal Muzaffer,“Travel Motivations of Japanese Overseas Travelers: A Factor-Cluster Segmentation Approach”,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 vol.34, no.1, 1995, pp.33-39.因此,旅游动机一直是国外旅游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然而,纵观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现状,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多年来学界在旅游动机概念的研究上形成了不同流派,产生了较多不同观点,至今仍难以形成较统一与清晰的概念界定;另一方面,大部分旅游动机维度研究成果难以体现其复杂性、动态性与多样性的基础特征。③ Hsu Cathy, Cai, Liping and Li, Mimi,“Expectation,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A Tourist Behavioral Model”,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 vol.49, no.3, 2009, pp.282-296.上述基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不利于旅游心理行为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拓展。本文在回顾近40年来国外旅游学界对旅游动机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动机的维度模型进行系统的评述,较全面地展示了国外旅游动机概念与维度研究的进展,梳理出较清晰的研究脉络,以期发现目前旅游动机基础研究中存在的困境,为未来的旅游动机研究提供指引。
对于大部分患者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相较于全麻,腰麻术后恢复快,术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少,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术后很少出现谵妄情况。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患者,可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跖屈踝关节,使手术视野更广,便于术者术中操作。
一、 研究方法与进展
研究者通过以下路径检索国外旅游动机文献。首先,筛选出32种旅游类或旅游相关的SSCI期刊,上述期刊主要包括权威旅游类期刊(如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也包括节事类期刊(如Event Management等)以及市场营销类期刊(如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等);然后,以“Tourism”“Tourist”“Motivation”“Motive”等关键词的不同组合,在上述期刊中检索旅游动机相关文献,共检索到442篇文献,主要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期刊。第一篇可检索到的旅游动机相关文章发表于1974年。
笔者系统回顾了442篇旅游动机文献与文献中引用的部分重要书籍,从时间与观点两个维度对旅游动机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时间方面,旅游动机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至90年代,进入20世纪初,旅游动机研究的文献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0—2016年的文献数量最多,为20世纪初文献数的近7倍。观点方面,旅游动机概念与维度研究主要源于心理学动机理论,学者们主要借鉴心理学中的驱力诱因理论、① Philip Kotler and Armstrong Gary, Principle of Marketing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9, pp.1-87.需求层次理论等,② Maslow Abraham,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54, pp.1-12.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适用于旅游研究的动机理论,以此界定概念与分析维度。然而,由于动机的动态性与复杂性,至今学界对旅游动机的概念界定与维度分析仍存在多种观点,③ Mohammad Bashar Aref Mohammad AI-Haj and Som Ahmad Puad Mat,“An Analysis of Push and Pull Travel Motivations of Foreign Tourists to Jord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 vol.5, no.12, 2010, pp.41-50.亟需对其进行清晰的分类与评述。
阅读一个民族的历史小说是了解这个民族历史和精神气质的有效途径。这也符合苏格兰文学的传统,即通过小说来讲述历史。然而,苏格兰历史小说浪漫化的特点并不能真正展示苏格兰历史的全貌。正如苏格兰历史研究专家科林·基德(Colin Kidd)指出的,尽管苏格兰的过去生动而独特,却因其浓重的地方色彩和演义性质,无法为现代苏格兰社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逻辑完整的意识形态。(转引自Craig 1999:118)苏格兰人留给苏格兰的历史如同《兰纳克》中的“时光隧道”,没有时间的流动,完全处于真实的历史因果之外。这种状况在苏格兰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也未得到改善,它成功抹去了浪漫化的过去,却仍未架起通往现在的桥梁。
二、 旅游动机概念研究进展与评述
(一) 旅游动机概念的界定。依据前人的观点进行分类,学者们主要采用三种观点界定旅游动机概念,即需求观、力量观、目标观。需求观起源于马斯洛的动机需求理论。④ Maslow Abraham,“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 vol.50, no.4, 1943, pp.370-396.基于该视角,有学者认为旅游动机是游客为了收获旅游体验而产生的一系列具有层次性与发展性的需求,具有生理、安全、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多重属性。需求层次理论揭示,旅游动机代表着旅游活动中不同阶段产生的心理需求,其中生理与安全需求属于基础型动机,关系、尊重、自我实现属于激励型动机。该观点为后人了解旅游动机内涵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⑤ McCabe Scott,“Tourism Motivation Proces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27, no.4, 2000, pp.1049-1052.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需求观点的建立基本参考马斯洛的理论,而马斯洛的动机层次理论是针对企业员工所提出的,其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性与有效性均值得怀疑。⑥ Hsu Cathy and Huang Songhan, Travel Motiv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cept's Development , Oxfordshire: CAB International, 2008, pp.14-27.力量观可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是驱力观点,驱力观点的代表学者Iso-Ahola(1982)提出逃避追求理论,认为旅游动机是个体为了追求内在的奖励(逃避日常生活与追求身心成长)而产生一种对个体旅游行为的激励与引导,从而使得个体能够达到满意状态。⑦ Iso-Ahola Seppo,“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 A Rejoinder”,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9, no.2, 1982, pp.256-262.该理论为旅游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社会心理学视角,随后被不少学者沿用。⑧ Snepenger David, King Jesse, Marshall Eric and Uysal Muzaffer,“Modeling Iso-Ahola’s Motivation Theory in the Tourism Contex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 vol.45, no.2, 2006, pp.140-149.然而,有部分学者认为仅将旅游动机视为驱动力并不能完整清晰地解释人们出游前的各种需求;同时,将复杂的旅游动机仅仅假设为对内在奖励的追求,在预测旅游行为方面具有较大局限性。第二种观点是推力拉力观点,该观点认为旅游动机是刺激游客离家出游的“推力”与吸引游客前往目的地的“拉力”的集合。⑨ Dann Graham,“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4, no.4, 1977, pp.184-194.Dann(1977)指出,“推力”指由不平衡或紧张引起的内部驱力,具有非选择性;“拉力”指旅游吸引物的特征对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推—拉”观点能比较全面直观地解释游客做出旅游决策的原因,因此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赞同与沿用。⑩ Pesonen Juho and Komppula Raija,“Rural Wellbeing Tourism: 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 vol.17, no.1, 2010, pp.150-157.但也有学者对“拉力”属于外在的目的地属性的观点表示反对,认为“拉力”本质上是个体内心对外在利益的追求,属于内在的心理要素。⑪ ⑪ Crompton John and MacKay Stacey,“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4, no.2, 1997, pp.425-439.⑫ Roberts Glyn,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 Leeds: Human Kinetics, 1992, p.32.目标观可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功利价值观点,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旅游动机是一种目标,体现在个体于旅游过程中对成就的追求方面。⑫ ⑪ Crompton John and MacKay Stacey,“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4, no.2, 1997, pp.425-439.⑫ Roberts Glyn,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 Leeds: Human Kinetics, 1992, p.32. Kemperman & Timmermans(2006)对此做出更清晰的界定,提出旅游动机为对享受自然、感受家庭欢乐与体验娱乐设施等利益的追求。① Kemperman Astrid and Timmermans Harry,“Preferences, Benefits and Park Visits: A Latent Class Segmentation Analysis”,Tourism Analysis , vol.11, no.4, 2006, pp.221-230.不过,Huang & Hsu(2005)等学者指出,该理论单纯强调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忽视了人们心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不适用于检验不同类型人口的旅游动机。② Huang Songshan and Hsu Cathy,“Mainland Chinese Residents’Perceptions and Motivations of Visiting Hong Kong:Evidence from Focus Group Interviews”,Asia Pacif i 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10, no.2, 2005, pp.191-205.第二种是层次期望观点,这是一种较新的理论视角。Jiang等学者(2012)认为旅游动机是一种具层次性质的期望的集合(对旅游产品基础功能的期望、对体验产品属性后的结果的期望以及对收获结果后达到最终目标的期望)。③ Jiang Shan, Scott Noel, Ding Peiyi and Zou Tongqian Tony,“Exploring Chinese Outbound Tourism Motivation Using Means-End Chains: A Conceptual Model”,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 vol.8, no.4, 2012, pp.359-372.该概念的基本观点为,旅游产品基础功能实际代表旅游者实现获得重要结果与强化个人价值这一“目标”的“手段”。层次期望观点利用层次性框架将旅游动机中的抽象概念纵向连接,一方面体现了动机动态的特质,另一方面从旅游者表达的具自我含义的期望结果角度理解动机,清晰地揭示了旅游动机的内在抽象本质。
休闲模型的提出者Beard & Ragheb(1983)认为,智力、社交、能力、刺激逃避四个维度构成了旅游动机。⑨ Beard and Ragheb,“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vol.15, no.3, 1983, pp.219-228.Ryan & Glendon(1998)使用Beard & Ragheb的模型探讨前往英国度假的游客的旅游动机,验证旅游动机中智力、社交、能力、逃避刺激四个维度。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旅游动机与休闲动机是两种相似但存在差异的概念。⑩ Pearce Philip, Fundamentals of Tourist Motivation , London: Routledge, 1993, pp.2-53.Jamal & Lee(2003)指出,部分学者引用该理论探讨旅游动机时,并没有注意到旅游动机与休闲动机不属于同一范畴,这容易导致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降低。⑪ ⑪ Jamal Tazim and Lee Jin-Hyung,“Integrating Micro and Macro Approaches to Tourist Motivations: To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Tourism Analysis , vol.8, no.1, 2003, pp.47-59.
三、旅游动机维度研究进展与评述
Research , vol.43, no.3, 2005, pp. 226-237.型为揭示旅游动机内在结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接明了、层次清晰的解释工具,从而帮助学者更加深刻地了解游客的隐藏动机。① Jewell Bronwyn and Crotts John,“Adding Psychological Value to Heritage Tourism Experiences”,Journal of Travel& Tourism Marketing , vol.11, no.4, 2001, pp.13-28.然而,Veludo-de-Oliveira, Ikeda & Campomar(2006)指出,MEC层次模型的构建需要利用层层叠加的访谈方法实现,在实践上存在较大困难,同时游客也难以将如此复杂的动机层次心理反映给研究者。② Veludo-de-Oliveira Tania Modesto, Ikeda Ana and Campomar Marcos Cortez,“Laddering in the Practice of Marketing Research: Barriers and Solutions”,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 vol.9, no.3, 2006, pp.297-306.因此,手段目的链模型在剖析旅游动机时,获得的结果在真实性上存疑。
本研究采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MODIS数据与同期地面实测土壤含水量资料,基于开发的旱情监测系统,对黑龙江省耕地旱情进行了监测分析,对遥感监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土壤含水量和旱情等级监测图如图1~图5所示。
(二)旅游动机维度研究评述。文献回顾揭示,第一,目前被沿用较多的几种旅游动机维度模型具有视角表层化与平面化的缺陷。总结学者的质疑意见可知,部分研究对旅游动机维度的认识比较笼统,仅从表面的现象归纳出表层化或平面化的要素,未能深入打开旅游动机的内在维度。如“推—拉”模型是一般性的理论,其优点为在较高高度上解释了旅游动机的内涵,不足之处为未能清晰地反映旅游动机动态与层次的特质,理论深度有待拓展;需求模型直接套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进行维度分析,但马斯洛需求模型更适合解释职业生涯的动机维度,未能深入揭示旅游动机在旅游特定情境中的特质与变化。第二,部分模型存在理论视角的局限,分析结果存在差异化与混淆化等问题。首先,“推—拉”模型视角较为笼统,容易导致对相似对象分析的结果差异性较大、一致性程度不高。例如,同样为测量内地游客赴港的旅游动机,Hsu et al.、Zhang & Lam、Hsu & Lam、Huang & Hsu的四篇文章中,“推”与“拉”的动机维度有着较大的差异。上述差异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推—拉”模型在分析动机维度时的信度不高。其次,部分学者对“推”“拉”的概念界定不够清晰,分析结果中“推力”与“拉力”中的细分要素产生混淆与重叠,甚至有不少细分要素基本相同。③ Cai Liping and Li Mimi,“Distance-Segmented Rural Tourists”,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 vol.26, no.8,2009, pp.751-761.上述情况也反映出“推—拉”模型在分析动机维度时的区分效度不高。相比之下,社会心理模型进一步对自身的两个维度(“逃避”与“追求”)进行了细分,测量相似的研究对象时,结果相对更具一致性。④ Pelletier Luc, Vallerand Robert, Green-Demers Isabelle and Briere,“Leisure and Mental Heal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 no.27, 1995, pp.214-225.然而,在大部分应用社会心理模型的研究中,“追求”与“逃避”的内容不平衡,“追求”往往包括多要素,但“逃避”的要素较单一。⑤ Özel Çagil Hale and Kozak Nazmi,“Motive Based Segm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A Study of Turkish Domestic Tourists”,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 , vol.13, no.3, 2012, pp.165-186.第三,主流模型如“推—拉”模型、休闲模型等具有容易操作与分析等特点,被较多学者沿用。然而,不少研究仅对上述模型进行方法上的简单模仿与应用,缺乏对理论的深度剖析与拓展,导致所取得的成果过度工匠化,缺乏创新价值。
手段目的链模型(MEC)起初应用于产品营销领域,从20世纪初延伸到旅游动机研究中。MEC模型分为三层,第一层指产品的多方面属性,也可以称之为个体达到结果的手段;第二层是使用产品获得的结果,也可以称之为个体收获的利益;第三层是个体收获的价值,也可以称之为个体的最终目标。MEC旅游动机模
“推—拉”模型基于心理学的驱力诱因理论,将旅游动机分为“推”与“拉”两个维度。“推”方面的动机属于内在动因,由人们对逃离、放松、声誉、健康、冒险、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引起;“拉”方面的动机属于外在诱因,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特色等。两者共同构成了旅游动机。③ Uysal Muzaffer and Jurowski Claudia,“Testing the Push and Pull Factor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21, no.4,1994, pp.844-846.“推—拉”模型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被认为具有适用性较好、诊断功能较强、操作较便利等优点。④ Bakir Ali and Baxter Suzanne,“Touristic Fun: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Visiting Legoland Windsor Theme Park”,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 Management , vol.20, no.3, 2011, pp.407-424.但也受到了一定质疑,如Jiang et al.(2012)指出,模型中“推”与“拉”的区别不清晰,导致分析时容易出现混淆;McGehee Loker-Murphy & Uysal(1996)的研究指出,旅游动机的“推力”为欣赏比赛、参观历史遗迹与追求安全,而比赛、历史遗迹与景区的安全性为吸引游客的“拉力”,⑤ McGehee Nancy, Loker-Murphy Laurie and Uysal Muzaffer,“The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Pleasure Travel Market:Motivations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 vol.7, no.1, 1996, pp.45-57.导致“推”与“拉”的研究结果产生较大重复;而同样为测量内地游客赴港的旅游动机,Zhang & Lam、Hsu & Lam、Huang & Hsu、Hsu et al.的四篇文章中,“推”与“拉”的动机维度有着较大的差异,影响了分析结果的信度。⑥ Zhang Qiu Hanqin and Lam Terry,“An Analysis of Mainland Chinese Visitors’Motivations to Visit Hong Kong”,Tourism Management , vol.20, no.5, 1999, pp.587-594.⑦ Hsu Cathy and Lam Terry,“Mainland Chinese Travelers’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of Visiting Hong Kong”,Journal of Academ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vol.2, no.1, 2003, pp.60-67.⑧ Huang Songshan and Hsu Cathy,“Mainland Chinese Residents’Perceptions and Motivations of Visiting Hong Kong:Evidence from Focus Group Interviews”,Asia Pacif i 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10, no.2, 2005, pp.191-205.
(二)旅游动机概念的观点评述。从旅游动机概念研究现状来看,每类观点均在一定高度上凝练了旅游动机的本质,具理论与应用价值。但由于每类观点均有部分内容饱受质疑,因此较难形成普识性的观点。文献回顾揭示,旅游动机概念的部分观点存在简单化、局部化、混淆化等局限。第一,部分观点对旅游动机的理解简单化,如功利价值观点的视角比较单一,仅把旅游动机视为对利益的追求。第二,部分观点解释旅游动机的角度局部化,如逃避追求理论虽然较深入地揭示了旅游动机形成的原因,但被质疑不够全面,仅注重解释动机的“内在”驱动力。第三,部分观点对旅游动机本质的认识不够清晰,因此界定时出现结果混淆。如持认同需求观点的学者在界定概念时,直接将企业员工的需求等同于旅游者的需求;又如推拉观点认为外在的吸引力也是旅游动机的一种,但吸引力实际上属于个体对外在物质或情境进行价值解读后产生的内在追求力量。因此,不少学者指出,将旅游动机视为“推”与“拉”两种力量的集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对旅游动机本质的清晰认识。相比之下,层次期望观点较清晰地界定了旅游动机层次性的抽象概念,但该视角较新颖,目前应用在旅游动机研究方面的成果极少,该概念是否能真实反映旅游动机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学界进一步检验。
需求层次模型的代表研究为Pearce & Caltabiano提出的旅游动机层次模型(TCL),模型中旅游动机从低到高被分为生理、安全、关系、自我尊重、自我实现五个维度。④ Pearce Philip and Caltabiano Marie,“Inferring Travel Motivation from Travelers’Experiences”,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 vol.22, no.2, 1983, pp.16-20.TCL模型在学界受到一定认可并为一些学者所沿用,但某些学者认为该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游客的动机在五个维度中不停变化的原因。⑤ Ryan Chris and Glendon Ian,“Application of Leisure Motivation Scale to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5, no.1, 1998, pp.169-184.同时,有观点指出,TCL模型中的部分维度在解释旅游动机时逻辑较混乱,比如生理动机维度,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确实需要满足生理需求,但事实上旅游者并不会因为想要满足生理需求而产生旅游动机。因此,Pearce & Lee(2005)对原来的TCL模型进行修正,提出新的TCP(Tourism Motivation Career Pattern)模型。TCP旅游动机模型将游客动机从低到高分为放松动机、兴奋动机、追求新奇动机、社交动机、自我发展动机五个维度。Pearce &Lee指出与原有的TCL模型相比,TCP模型更强调动机的结构而不是层级划分。⑥ Pearce Philip and Lee Uk-ll,“Developing the Travel Career Approach to Tourist Motivation”,Journal of Travel Jiang et al.(2012)对此表示赞同,认为相比TCL模型,TCP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游客动机的内涵。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将TCP模型应用在旅游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均值得怀疑。① Hsu Cathy and Huang Songshan, Travel Motiv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cept's Development , Oxfordshire: CAB International, 2008, pp.14-27.
社会心理模型(SPMTM)来源于旅游动机的逃避追求理论,模型中旅游动机主要分为两个维度:“逃避”与“追求”。“逃避”指个体远离日常生活环境的愿望;“追求”指个体通过旅游活动,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如能力增长、新奇体验等精神上的奖励的愿望。Iso-Ahola(1982)在研究中举例说明,如游客前往科罗拉多滑雪,滑雪度假村提供给游客“逃避”日常生活与烦恼的场所,游客通过滑雪行为“追求”刺激感与成就感。不过SPMTM模型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批评,认为其仅将旅游动机以“逃避”与“追求”两种成分分类,并不能完整清晰地解释人们出游前的各种需求。② White Christopher and Thompson Melisa,“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Wine Club Attribute Formation Proces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36, no.4, 2009, pp.561-586.
(一)旅游动机维度研究。根据前人的观点分类,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四种模型分析旅游动机维度,即需求层次模型、社会心理模型、“推—拉”模型、休闲模型。此外,手段目的链模型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较新的旅游动机维度模型。
传统数学描述工具(如集合论[13]、图论[14]等)在对类似的层次模型进行形式化描述时,不仅要对模型中的每一个元素建立集合,还要对关联元素单独建立集合或关系图,既繁琐又不够清晰,同时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操作方法。多色集[15]的特点是能够描述集合本身及其组成元素的性质,以及集合本身性质与其组成元素及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基于多色集理论将图4中模型元素间的关系进行直观表达。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442篇外文期刊文献的回顾,对旅游动机概念、维度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述。研究结果表明,学界主要通过需求观、力量观、目标观等视角界定旅游动机概念;主要采用需求层次模型、社会心理模型、“推—拉”模型与休闲模型分析旅游动机维度,手段目的链模型是近几年新应用的一种维度分析模型。旅游动机概念的部分观点存在简单化、局部化、混淆化等局限,主流的维度模型存在视角表层化与平面化、结果差异化与混淆化、方法工匠化等特征。基于学界当前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未来旅游动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一) 本体论的转变。采用何种本体论观点来界定与分析旅游动机,对旅游动机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文献回顾,旅游动机研究领域中作为主流的需求层次、逃避追求、“推—拉”等理论,主要参考了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驱力诱因理论等。然而,上述心理学理论是从实证主义的本体论观点出发,将抽象与主观的动机具体化与客观化,以此解释复杂的动机要素。这种实证主义的本体论观点,优点在于能有效地利用社会物理学的范式,将复杂缥缈的心理状态转变为容易量化与操作的变量,比如“推—拉”理论将旅游动机界定为“推力”与“拉力”的集合,简化了测量的难度。不过,实证主义本体论的局限也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在旅游动机客观化过程中,其本真状态下的信息容易被忽视与扭曲。如“推—拉”理论中的“拉”本质上属于“推力”,但由于概念产生混淆,被强行归类为“拉力”。上述概念的混淆进一步导致了后续的测量结果信度不高。因此,旅游动机的概念提炼亟需从本体论的转变出发,把实证主义视角转变为建构主义视角。利用建构主义解释旅游动机的优点在于,承认旅游动机的主观性与动态性,强调旅游动机的本质是可以从个别的心理表象中逐步被抽象地建构出来的。通过文献回顾可知,新提出的层次期望观点具建构主义的思想,其揭示旅游动机一开始只是对表层属性的期望,然后利用层层建构的手段,将旅游动机深层次的抽象概念(对结果与最终目标的期望)提炼出来,不仅增强了对旅游动机抽象本质的解释力,也清晰地说明了动机的内在动态结构。不过,该视角目前受关注极少,其对旅游动机概念的解释结果相对缺乏实际检验的支撑。因此,层次期望观点应成为今后旅游动机研究的重点方向,希望借助该视角更好地解释旅游动机的本真特征。
(二) 方法论的优化。第一,模型应用方面。目前最受认可的几类旅游动机维度模型,如“推—拉”模型、社会心理模型、需求层次模型等具有适用性较好、量化较容易、操作较便利等优点。但由于上述模型视角较表层化或平面化,导致对旅游动机的内在结构认识较模糊与肤浅,进一步导致了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不高,缺乏信度。近年来新应用的手段目的链(MEC)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MEC模型高度提炼出旅游动机的次范畴由属性、结果与目标组成,从动态与层次化的视角出发,揭示旅游动机内在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帮助学者更加深刻地了解游客的隐藏动机或需求。① Wann Daniel, Melnick Merrill, Russell Gordon and Pease Dale, Sport Fans: The Psychology and Social Impact of Spectators , London: Routledge, 2001, p.16.然而,由于该模型应用时间较晚,同时实践上存在较大技术难度,因此以MEC理论探讨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过少,其有效性让人怀疑。② McIntosh Alison and Thyne Maree,“Understanding Tourist Behavior Using Means-End Chain Theor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vol.32, no.1, 2005, pp.259-262.未来研究者可以尝试基于不同研究对象,进一步检验该模型的有效性,为更准确地挖掘旅游动机维度间的关系提供更有效的视角。第二,分析方法方面。首先,拓展定量分析的方法。在442篇文献中,近90%的文章采用定量方法,但绝大部分仅选择对某案例地或某时间段进行调研,鲜有学者对某旅游目的地进行持续的追踪调查。其次,增加定性分析比重。定量分析能较快捷、清晰地呈现出结果。但根据Iso-Ahola的旅游动机“冰山理论”,旅游动机内涵具有较深的层次性,顶层所表现的动机仅仅是“表象原因”,需要深入了解藏在水下(内心)的“隐藏原因”。如果仅靠问卷调研等结构化的定量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在研究旅游动机时,需要采用定量、定性等方法相结合的三角研究框架,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其中:γ为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KN/m3;p为均布载荷,kPa;y为底板上任意一点的深度;Ka为主动压力系数,Ka=tan2 (45°-φ/2);Kp为被动压力系数,Kp=tan2 (45°+φ/2)。
(三) 认识论的拓展。以往旅游动机研究主要参考心理学理论,未来随着旅游休闲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旅游活动与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联系愈发紧密,对旅游动机的了解的加深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在旅游全球化发展与个性化旅游日益成为主流的背景下,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思考旅游动机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性与本土性以及如何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框架中进行融合的问题。是通过大量了解个性的途径构建共性,还是在深入了解共性后演绎个性;是侧重于本土性的研究,为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提供针对指引,还是侧重于普遍性的思考,提供更全面的理论论述,以上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加强探讨。另一方面,要在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具体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更多地结合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探究尚未受重视的领域,如考虑儿童旅游动机与大众旅游动机的差异、由居民态度变化引起的旅游动机各维度的动态变化、家庭权力角色的转变给旅游动机带来的影响等。上述新的认识会为旅游动机研究带来新视角与新模式,进而促使研究者对区域融合、社区权力转变、家庭伦理等重要议题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
〔中图分类号〕 B84-05;F59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07-0171-06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消费者有限理性行为的城市游憩型绿道管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41440045)、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广东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景区价值提升研究—基于手段目标链视角”(GD17XGL0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博士启动项目“动机与价值视角下的西江流域风景区游客类型与影响因素研究”(17228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曾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广东决策研究院副研究员(广东 广州,510665)。
责任编辑:张 超
标签:旅游动机论文; 国外论文; 概念论文; 维度论文; 评述论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论文; 广东决策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