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
课标要求及分析
《植物的生殖》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共三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列举,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植物的无性生殖。
第二项内容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描述,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植物的有性生殖。
第三项内容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尝试,学习水平为模仿,学习内容是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教材分析
初中生物学共有八个单元。前六个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就是这些生物的生命延续和发展。这样的设计既符合了生物的成长规律也将知识有效衔接。而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主要依赖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最重要的一员,它的生殖、发育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其他生命的延续,所以将第一节确立为《植物的生殖》。本课的内容是绿色植物的两大生殖方式及日常生活中无性生殖的应用,并渗透遗传与变异两个生物学概念,为学习基因及生物进化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针对“有性生殖”,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前知识储备。如绿色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种子的结构等,这就为概括有性生殖的概念降低了难度。而“无性生殖”这一知识比较陌生,但学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如马铃薯的种植、吊兰的养殖等。
学生虽掌握了这些学前知识和日常经验,但只是将它们杂乱的搅在一起,而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也不能很好地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重、难点
课标要求“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教材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版块:“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应用”。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综合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课标要求“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学生现在缺乏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及动手操作,将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进行区分”。所以,依据课标内容和学情分析,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区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思考、填图和分析归纳,学生能描述出植物的有性生殖并进行举例。
2、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学生推理出无性生殖的概念,并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无性生殖。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及填写表格,学生能在生产实践和本质上区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4、学生在描述、列举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生殖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预设时间3分钟)
1、日常生活中,怎样种植马铃薯?
2、针对学生的描述,紧接着提问: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是利用种子进行播种吗?这种生殖方式被称为什么呢?
【点评: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马铃薯的种植进行描述,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初步思考这种常见的生殖方式与种子种植的区别。同时揭示确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顺利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有性生殖(预设时间8分钟)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种植玉米、大豆的呢?
2、展示“花的结构与有性生殖图解”,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填写,并做展示。
【点评:学生在回答及填写图解的过程中,将学过的知识点再次强化,并与新知识进行连接。为下面概括有性生殖的概念打下基础。】
3、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图解。教师进行提问:(1)图解所示的植物利用什么繁殖后代?(2)种子中的胚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3)受精卵是由什么结合形成的?学生在观察图解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概括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点评:学生在观察图解及思考层层递进的问题时,真正的理解了花的结构、种子的形成与植物有性生殖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有性生殖这一生物学概念。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性生殖的概念提出,从生活现象到理论本质的剖析明确、深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环节三、无性生殖(预设时间10分钟)
1、回顾导入提出的问题:马铃薯是利用种子进行有性生殖吗?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既解决了课前导入的疑问,也让学生应用有性生殖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此环节突出了各环节之间的呼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接下来无性生殖的学习做一个自然的过渡。】
2、你能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不是利用种子进行生殖的?展示椒草、甘薯、草莓、竹的生殖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植物利用什么器官或部位进行生殖。
3、学生自主阅读“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植物的组织培养”,知道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繁殖速度快,为生产带来很大的便利。
【点评:图片的展示一方面缓解紧张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图片的能力。学生这一环节中,了解到一些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生殖方式其实是无性生殖,也认识到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4、以上展示的这些植物在生殖过程中没有没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5、学生依据有性生殖的概念,类比推理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点评:在无性生殖概念得出这一教学设计上,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类比的思维。概念的得出过程中,学生初步进行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分,并且能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环节四、无性生殖的应用(预设时间8分钟)
1、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什么?
2、采取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解决教师提出问题:(1)什么是扦插?(2)人们常用扦插茎的方式繁育什么植物?(3)什么是嫁接?(4)哪些植物利用嫁接来繁育?(5)嫁接时最重要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点评:此环节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无性生殖有两种常见方式。】
3、展示嫁接的步骤示意图,让学生明白嫁接由接穗和砧木两部分组成,有枝接和芽接两种类型。
4、播放“植物的无性生殖及应用”视频。
【点评:通过图片及视频的展示,学生能够明白:学习到的书面概念其实来源于生活实践,而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离不开生物科学知识。在无形中形成知识来自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环节五、区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预设时间8分钟)
1、教师演示“吊兰的扦插”实验。
2、学生依据演示实验的步骤,小组内动手操作植物的扦插。
3、你在操作时,你感受到植物的无性生殖对比有性生殖有什么样的优势?
4、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在受精卵形成和遗传特征等方面进行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点评:本环节围绕着“观察-实践-思考-归纳”这一主线进行。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表格填写时,直观的感受到无性生殖在经济生产中的快速繁育和有性生殖在育种方面的优势,都与它们繁殖后代方式的本质区别有关。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这一重点不断进行强化,并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环节六:课堂总结(预设时间3分钟)
依据板书内容,学生自主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点评:学生依据思维导图的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将知识进行条理性和规范性的整理。】
总体点评:
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生物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教师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植物种植和常见的花卉养殖经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探索植物的生殖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阅读、类比等方式,自主构建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并理解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学会归纳总结,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教学设计中处处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学生在保持求知欲的同时,也具备寻求答案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论文作者:朱晓茹 马春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无性生殖论文; 有性生殖论文; 植物论文; 学生论文; 概念论文; 这一论文; 环节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