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看中国梦_天人合一论文

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看中国梦_天人合一论文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视阈下的中国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中国论文,文化论文,视阈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15)05-0485-05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阐述了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这反映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这反映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传统文化根基下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严峻事实是:“中国奇迹”的硬实力持续增强与文化软实力的低谷徘徊、国家不断走向富强与社会不满情绪高居不下,引发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时代呼唤。“中国奇迹”出现后的中国理应更加重视文化引领,关注精神信仰、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等问题,彰显新时期多元文化基础上先进文化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凝聚中国力量、维系社会安定团结、实现中国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为什么和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问题,通过彰显中华民族和谐共生、尊重差异和包容多元的民族精神,借鉴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谋求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思想资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团结互助、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了具有深厚思想底蕴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指自然、社会、人际、人自身心灵的和合现象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和合现象,它的规律是以和合的义理为依归,是既涵摄又超越冲突的融合文化[3],它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能够深化对周边事物的认识,是全方位和谐共处的表达与诉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被广泛地应用于描绘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它是指自然、社会、人际、文化、心灵、文明中诸多要素和合为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祥和;合是合作、化合、结合、合理、融合、联合、合度等[4],是不同的性质甚至相互冲突的事物和生、和处的过程,是使不同观念、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能够互相和谐、达到合作的目标[5]。综上所述,不同学者虽对和合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和见地,但都包含了和谐、和生和合作的核心思想,是一种以自然为基础、以规律为依托以及万物有序、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的修身、处世、爱国的方式和态度,可以为现今的中国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来源和智力支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它描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状态。天人合一思想早在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中就有所体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和合、个体与群体的和合、人的感性欲求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和合,而且深谙整个社会乃至于整个宇宙的和合[6]。

      第二,和而不同。它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结晶。早在春秋时期的《国语·郑语》中就已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表明存在差异、各不相同的东西才有可能取长补短,促成新的事物的出现,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集,永远只会停留于原有的状态。孔子进一步强调了在“和”的前提下必须尊重不同,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经典表述。现实中的和而不同,就是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7],事物也正是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不断向前发展。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特点与和而不同的本质相融合。

      第三,和为贵。它是中华民族长期倡导的处世态度和处事方式,是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道德约束。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种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事态度,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所需的。

      第四,大同。它是儒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勾勒。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这样一幅人际关系和谐的画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同思想所表达的人人都能得到保障的和谐关系,与现时代人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诉求以及与国人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在实质上不谋而合。

      第五,厚德载物。它出自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正是包容才使得众多民族之间能够平等交往、和谐共处和相互学习,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荣辱与共的高贵品质。

      二、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十足,但社会矛盾突出、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及价值多元化的困境凸现。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建构一种能够包容个性、能够催生共识以及能够彰显共同理想的和谐社会,使个体的小梦能够顺利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梦,这是新时期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政治、经济的保驾护航,同时也离不开文化的精神引领和智力支持。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其现实意义就在于人们不必破坏对立事物的任何一方的本质,就能找到一种崭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8]。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第一,化解和转化矛盾。“中国奇迹”的发生,亦伴生了社会结构转型的阵痛,表现为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社会互助合作网络的解构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等等。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容纳冲突并能够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并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利益都能得到尊重的社会。现代社会中,利益矛盾与利益纠纷是任何社会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9]。同样,正在构建的中国梦也不是一个回避利益冲突与矛盾的梦想,而恰恰是在尊重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以及不同阶层合理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国气魄的历史使命。不同的梦都是不同群体最真实的利益诉求和表达。面对冲突与挑战,和合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地寻求更具包容性的以及更趋和谐的发展道路。和合文化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同样也使诸多要素在对立的共同体中相互依存,达到有机平衡与和谐发展。弘扬和合文化,以和合的思维方式推动矛盾的转化并解决冲突,促使事物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解决,从而推动事物朝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彰显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10]。①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精神气质的总和。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培育了各民族人民精诚团结、浴血奋战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爱国主义传统,它体现了各民族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②中国精神亦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既体现在人民日益成熟的公平竞争、民主法治和效率维权等意识上,更体现在人民之间包容友善、团结互助和齐心协力上。和合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它能增进各民族和各利益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时代精神的两个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独创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得益彰,实现国富和民富的双重目标。总之,提倡和合、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第三,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以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力量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共同力量[11]。中国力量是由若干个主体力量构成的,不同实践主体在追寻自身梦想的过程中,必然会散发出其特有的力量。但由于多元主体梦想的相对独立性,必然会造成主体力量的分散性与单一性[12]。因此,必须凝聚共识和增强凝聚力,而和合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增进普遍认同意义上的社会凝聚力。从和合的字义看,和为和谐、和平,合为合作。合作正是团结一切中国力量的有效途径,而和谐是合作的保证。提倡和合文化,有助于团结各民族、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力量,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共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第四,创造实现中国梦的良好环境。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但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和平、和谐的国内、国际环境。和合文化所推崇的和谐、和睦、合作和融合的思想,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和谐安定的环境。①从国内环境看,和合文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有序发展。在市场经济负面作用凸显的当下,减少矛盾、解决冲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毋庸置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的解决以及制度公平、社会和谐和道德自律的实现,是优化国内环境的根本所在。但是,人民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不满情绪亦不断增长的事实说明,忽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会引致诸多严重的后果。而弘扬和合文化,有助于国内发展环境的持续改善、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长治久安。因为和合文化可以将各方的注意力放在如何互助合作和实现共赢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对抗和“你死我活”上,这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探索和培育各方积极向上的对待问题的态度。②从国际环境看,和合文化有利于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和合作。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合文化与时代主题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和合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保持平等合作的关系,优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深入,资源的全球配置程度日益加深。为此,中国必须在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中寻求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在努力获得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提升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力、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文化软实力建设,既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递,亦包括踩准时代脚步的文化创新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整合。进入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不仅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而且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之间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面临挑战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出现是其典型体现,这值得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借鉴与吸收。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培育“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人对世界发展的清醒认识[13]。和合文化蕴含的友善、和睦、和平、和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都是社会转型期所亟须的。

      第一,中国梦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强国、富民的大国梦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梦,同时也是日常生活空间内的环境优美梦、食品安全梦和家庭平安梦等[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强调人类的准则在于尊重自然规律,以遵循自然规律作为人类的行为规范[15]。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力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共生。继承和发展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对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继承和发展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需要谋求制度约束下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存和道德自律下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共生。传统的“天人合一”更多的是对个体的道德诉求,是一种软性约束,是中国生态政治的道德自律路径,然而现代社会仅仅依靠道德的软性约束是无法有效解决经济理性作用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道德层面的基础上,增强法律制度的制度性约束,构建生态环境的制度路径,以更好地继承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共促中国人民再现蓝天的生态梦的实现。

      第二,中国梦对系统思想的传承创新。中国古代思想家重视整体思维和辨证综合,将天地人我、将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都视为有机联系的系统[16]。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也是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过程。传统的系统思想为中国梦提供了整体和辨证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继承传统的系统思想要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相结合,正确认识中国转型时期的特殊国情,从全局出发,辩证地对待周围的新事物、新情况。在创新政府和社会治理体系时,要精准把握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要总揽全局,又要抓住涉及牵一发而动大局的突出问题。传统的系统思想更多的是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其中的精华值得传承。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新阶段和新形势下,还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亟须在政府与市场、改革与发展、国际与国内、城市与农村、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上寻求系统思想的创新,将传统系统思想同现代系统理论和系统科学相结合,共同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一体化建设。

      第三,中国梦对包容精神的发扬光大。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民的梦组成,脱离了多数人的梦,国家的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成为难以实现的梦。然而现实中各个群体、各个人的梦想并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如何使他们各自的个性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接受,并发挥各自的长处和潜能,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有巨大的包容精神。中华民族有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的传统,对包容精神的发扬光大,需要容得下不同思想的存在、容得下不同利益的出现,尊重差异、包容不同。对包容精神的发扬光大,需要创造既科学规范又积极宽松的制度环境,在有序有效运行中彰显个性和活力。利益博弈是中国梦构建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需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边界、承认不同利益的存在以及完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和矛盾化解机制,寻求实现社会共识和多赢共赢的路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和精神驱动作用,以利于尽快达到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平衡状态。

      四、传统和合文化融入中国当代文化的路径选择

      不同时代的理性思维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衍生于特有的历史背景。只有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更新,传统的和合文化才能借助现代转型来实现与当代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有利于实现全国全民族团结的社会关系。从合理性来讲,深厚的传统意蕴是和合文化顺利实现现代转型的基础。和合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意在规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过程中的个人行为,无论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还是厚德载物等都包含着对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价值规定。从现实性来讲,现实诉求的话语为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社会转型的压力依旧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和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问题在客观上要求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型,其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弘扬,更在于它对于现代化进程中诸多复杂现实问题的求解。

      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和合文化强调整体统一与和谐有序,这与马克思所倡导的以物质统一性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和谐思想和以“世界历史”、“世界文学”理论为基础的全球和谐思想等是一致的[17]。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型,需要不断挖掘其丰厚的理论资源,改变传统上复杂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通过不断的理论积累与逻辑思辨将其上升为哲学理念。从平民话语角度,变其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方式为通俗易懂的现代表达方式,彰显中国现代文化的底蕴,是大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有效方法。从官方话语角度,政府应发挥其在传承传统和合文化上的话语优势,利用各种公共平台资源,丰富宣传手段,推动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化、充实当代中国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型,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与精神实质,寻找和合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因为中国当代文化是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结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只有充分挖掘传统和合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财富并使其有机融入当代文化,才能彰显其在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真正在集百家之长中体现其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标签:;  ;  ;  ;  ;  ;  

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看中国梦_天人合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