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私人资本原始积累的社会效应_资本原始积累论文

论当代中国私人资本原始积累的社会效应_资本原始积累论文

论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社会功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始积累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功效论文,私营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的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它不是劳动者被剥夺、同其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而是社会主义阶段资本关系的形成与创造过程:一方面是大量货币在少数人手中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同时也是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形成的过程。在当代中国,这个过程不是血腥的暴力剥夺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和平的“牧歌式”的过程。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发生发展,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甚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功不可没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肯定地讲,随着中国私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功效会愈来愈大。

一、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对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私营资本与公有资本(主要是国有资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资本。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私营资本就被消灭了,中国成了公有资本的“一统天下”,公有资本成为中国社会资本的惟一形态。改革开放后,私营资本及其原始积累的发生打破了公有资本的“一统天下”,改变了单一的社会所有制结构,从此形成了私营资本与公有资本、私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的矛盾统一关系。由于我国长时间把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把私有制等同于资本主义,把公有制与私有制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公有制与私有制像水与火一样是绝对不相容的,因而我们必须首先充分肯定它们二者之间的统一、兼容及融合的关系。但是,只注意到这一面,看不到它们之间仍存在矛盾的方面,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符合科学的唯物辩证法。

随着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与发展,它与公有制经济的矛盾越来越显性化。起初,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私营资本在经济上还受到种种排挤,在政治上也存在种种歧视,其原始积累的规模小,速度慢,资本实力还较弱,在国民经济夹逢中“拾遗补缺”,充当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因而它与公有制经济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但是,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之后,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由于宽松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政治氛围及各种优惠政策的推动而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空前壮大,成长为一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力军。这样,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激烈了。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争夺好的生产经营项目。赚钱发财是私营资本的根本目的和动机。市场上什么商品价格高,利润大,赚钱多,私营资本便会自动投向这种商品的生产与经营。由于它同公有制经济比较起来具有决策快,机制灵活,善于“攻关”,敢冒风险“打擦边球”等,因而能夺得先机,抢到一些好项目。

第二,争夺原材料和能源。私营企业要进行生产与经营必须有足够稳定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否则,就会停工待料,或因能源短缺而中止生产。不仅如此,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也必须适度稳定,如果价格波动剧烈或价格水平过高,无疑会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利润。然而,我国的原材料资源及各种能源基本上为公有制经济所垄断,确切地说主要控制在国有制经济手中。私营企业要合理取得必要的原材料和能源,除了有些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外,主要通过市场同公有制企业竞争获得。在原材料和能源供应普遍短缺的情况下,私营企业为获取必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必然会同公有制企业发生激烈的争夺。

第三,争夺廉价、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私营企业主在资本原始积累期间虽然一般自己也要劳动,但仅靠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他只有用较少的可变资本雇佣到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才能为其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其尽快富裕起来。在劳动力供应十分充裕的中国,尤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私营企业主要雇到一般劳动力是极为容易的,但是要雇佣到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素质较高而价格又比较低廉的劳动力却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1)中国的专业技术教育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十分匮乏;(2)这部分劳动力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十分稀缺;(3)劳动力市场没有真正形成并发育起来,劳动力的单位所有制并没有打破,劳动力不能自主自由流动,尤其对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所在单位更是严加控制,轻易不允许调动;(4)控制着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的单位,绝大部分为公有制企业或单位,这些单位一般都体制僵化,机制死板,分配上盛行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这些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工资收入一般都比较低。私营企业从公有制企业或单位挖取这些劳动力主要是采取“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的“三高政策”进行“利益牵引”,这个政策是很奏效的。私营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到一定阶段,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量也越来越多。建国以来,国家培养的大批科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高校、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自身并没有人才资源,它要扩大资本原始积累规模,提高资本原始积累的质量与速度,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为此,它就必然要千方百计地到高校、科研单位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挖人才,同公有制经济发生人才争夺。私营企业深知,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谁就会有好产品,谁就会有高效益,谁就会赚大钱、发大财。所以有见识的私营企业家纷纷用重金聘用高科技人才。私营企业与公有制经济的“人才争夺战”可以说激战正酣。在这场争夺战中,公有制经济处于守势,私营企业则处于攻势。它有助于我国科技人才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有助于我国人才市场的健康发育成长。

第四,争夺市场份额或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若没有市场,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私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如果进入不了市场,或在市场销售中占有很小的份额,其生产经营的耗费便得不到补偿,更赚不到可观的利润,就会面临破产,导致资本原始积累失败。私营企业同公有制经济在商品销售市场上的竞争更是激烈。表面上看主要是价格战;深层面看是体制战、机制战、实力战。当然,这种利益争夺是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大前提下发生的,并非是对抗性的矛盾冲突。这种市场争夺战,有利于市场价格水平走低与稳定,更有利于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五,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私营资本追逐利润的动力比公有资本要强烈得多,大得多。这促使它四处奔走,到处寻求有利的投资场所。在改革开放初期,私营资本投资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是不允许私营资本涉足的,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更不允许私营资本染指,大有惧怕私营资本会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导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姓”变质之势。可经过改革开放一段实践之后,逐渐取消了对私营资本投资领域及场所的限制,结果使私营资本投资迅速增长,而那些公有制经济领域由于私营资本的加入,不仅没有被损害与削弱,反而更强劲增长。实践证明,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对于加速私人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会带来一个双赢的结果。所以,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全国各个行业和领域(除军品及特种产品的生产经营),已全面开禁,允许私营资本进入,从事生产与经营。这样,私营资本不仅其原始积累的领域和范围拓宽了,而且它同公有制经济争夺投资场所的矛盾也扩大了。

综上可见,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同公有制经济已经形成了全方位、错综复杂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竞争关系,其形成过程是:一方面表现为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充当“拾遗补缺”的“小字辈”上升为同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兄弟”的过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公有制经济由国民经济的“独老大”逐渐从一些领域和行业退出,变成国民经济主体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的完成,完全得益于私营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扩大与发展的推动。

在上述平等竞争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私营资本对公有制经济一直发挥着革命性的影响和作用。俗话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公有制经济体制与机制的某些弊端依靠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改进与克服。私营资本做为一种外在力量直接针对其弊端发生作用,就使问题得到了解决。私营资本对公有制经济的革命性影响和作用,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存在与发展本身,就对公有制经济构成了强大的外在压力。这个压力机制确实非同小可,它打破了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感,并且开始有了危机感。公有制经济在独揽国民经济一统天下时,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与行业均无竞争对手,只要维持和凭借垄断独占的地位,就可以获取大量垄断利润,过着优越舒坦的日子。现在,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出现了,无论在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领域,还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私营资本到处在与公有制经济“抢地盘”、“挖人才”、“拉生意”,使得公有制经济切身感觉到,再也不能只图舒适安逸,不求进取了。迫于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影响与挑战,尤其是出于维护自己利益和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公有制经济也必须挺身面对竞争与挑战。可以肯定地说,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这种外在压力,其力量作用强度是相当大的,它有效地激发了公有制经济的奋斗和竞争精神,激发了公有制经济的生气与活力。

第二,促进公有制企业重视科技人才,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我国的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科技人员成堆的地方,人才积压、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私营资本到国有企业拉、挖人才的举动,显然是对国有经济不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的冲击,是对人才浪费行为的一种矫正。但这种“拉挖”行为在全国的蔓延,无疑会影响甚至动摇公有制经济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大连小民营机床厂通过拉、挖主要科技人才的办法,战胜国有大机床厂的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公有制经济对这种“拉挖”行为也不能无动于衷了,而必须奋起应战。那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真正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到实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奖励技术革新,鼓励发明创造,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使技术成为企业生产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促进公有制经济加速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有的学者经过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运行的缜密考察与实证研究得出一条结论:从投入产出比或经济效益看,国有经济不如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又不如个体经济,个体经济又不如私营经济,即所谓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这个不等式并不一定十分科学,但却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中国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一直是下降的,而私营经济的效益与效率却是不断提高的,并且二者相比,私营经济的效益与效率均是明显高于国有经济的,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私营经济对国有经济这种效益与效率上的优势,客观上逼迫国有经济尽快改革僵化的体制与呆滞的机制,以迅速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不然的话,国有经济迟早要被私营经济所打败或取代。从这个意义上说,私营经济是国有经济的一个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国有企业要在这个竞争中取胜,惟一的出路就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彻底摆脱政府的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实现政企分开,使自己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同私营经济进行平等竞争。也只有这样,才能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灵活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

二、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对业已僵化呆滞的公有制经济发生革命性的影响,激发起它的生机与活力,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满足了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仅从近12年的有关资料便看得十分清楚。

表1 1990年以来私营资本贡献的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额 (单位:亿元)

年份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2001年

产值121.8 14720542211542295.2 3227

3923

5853

768610739.78 12316.99

社会商品零售额 43 57 91 190512.6

1006.3 1459

1855

3059

41915813 6245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78~1993年),香港经济导报社1994年版,第323页;《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6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页;《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年),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私营企业基本情况统计》2000年、2001年年报。

从上表可见,自1990年以来,私营资本贡献的社会总产值迅猛增长,每年增长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990年仅为43亿元,到2001年猛增到6245亿元,增长145倍多。私营资本贡献的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私营资本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在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均达1/7以上。就是说,到2001年,我国所有部门创造的8万多亿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7多是由私营资本所创造和提供的,全国4万多亿的社会商品零售额中也有1/7是由私营资本所实现的。这对于增加市场供应,满足人民日益提高并且变化多样的生活需要,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客观地说,中国改革开放后仅用20年时间把一个严重短缺型经济改变为供给充裕型经济,私营资本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是立了大功的。尤其是在国有经济发展不景气,增长率下降,许多企业纷纷破产的情况下,私营资本贡献的商品及服务不仅在量上日益增加,而且在品种、类型、规格及质量上日益多样化和提高,满足了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如今,全国每个家庭的生活都离不开私营资本贡献的商品及服务,私营资本已进入并影响每个公民的生活,这是改革开放前根本不可设想的。可以肯定地说,今后,私营资本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提高每个公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贡献越来越多的税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表2 1994年以来私营资本贡献的税收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工商税流转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合计

1994年17.52 15.972.49 0.332936.3129

1995年35.55 31

5.94 1.34 73.83

1996年60.23 38.0511.276.77 116.32

1997年90.49 80.7216.883.97 192.06

1998年163.84124.38

23.326.5

318.04

1999年254.96196.67

33.459.44 494.52

2000年414.4151 329.888 58.0599 14.9430

817.306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年),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399页。

将表2同表1联系起来并加以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私营资本贡献的税收显然同其贡献的总产值及社会商品零售额不成比例,反映出私营经济偷税漏税情况比较严重。尽管如此,私营资本贡献的税收仍逐年猛增,1999年即达494.52亿元,是1994年的13倍多。

私营资本贡献的税收,日益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改革开放前相比,这是一个新增税源。今后只要严格贯彻国家税法,加强征管,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堵塞各种漏洞,私营资本贡献的税收肯定会大幅度增长。并且,随着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新税源不仅会不断地扩大,而且也能可持续增长。如今中国的中、东部许多地区私营资本贡献的税收已占到当地财政收入的1/3。2002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719.5亿元,而非公有制经济所提供的税收就达350亿元,已占上海税收的半壁江山。广东、浙江、福建等一些私营经济发达省份比这个比重还要高。随着私营资本贡献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家用于公共事业的建设资金也会不断增加,从而迅速提高全体人民的公共福利。

第三,造就了一批私营企业家,促进了中国企业家市场的形成与发育。改革开放前,中国虽然也有市场、企业,但却没有真正意义的企业家和企业家市场。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领导人完全听命于政府,不是具备独立市场主体资格的企业法人。他们不能自由流动,也不能由市场来选择,因而不成其为真正的企业家。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大功劳,就是培养、锻炼和造就了一批私营企业家。他们最早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与观念的束缚,最早走出公有制经济领域,最早破除“恐资病”,将个人积攒起来或借贷而来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大胆创办私营企业。他们是私营资本的人格化,具有强劲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因和敢冒风险的市场竞争意识,具有经营管理企业的素质与才能,是一批发展市场经济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经营者职业化趋向,使企业家市场真正形成并逐渐发育起来。

第四,扩大就业,成为重大的社会稳定器。扩大就业是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规模越大,增长速度越快,雇佣的劳动力就越多。由于它不需要国家一分投资,只要有私营资本原始积累成长的良好环境,就可以增加就业。这从1989年以来我国对私营企业开始依法登记后的从业人员增长情况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表3 1989年以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 (单位:人)

年份投资者人数 雇工人数合计 年份 投资者人数雇工人数合计

1989年 214224 1640051 1842751996年1704519

1000681411711333

1990年 224131 1478062 1702193

1997年2041832

1145080713492639

1991年 241394 1597556 1838950

1998年2638253

1446259017100843

1992年 303095 2015347 2318442

1999年3223818

1669166019915478

1993年 513780 3212513 3726293

2000年3953480

2011147524064955

1994年 889296 5594416 6483712

2001年4608348

2253029627138644

1995年 1339600 8220100 9559700

资料来源:《工商行政管理汇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1年,第74页;《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78~1993年),香港经济导报社1994年版,第116页。

从1989年到2001年的13年时间,私营资本投资者人数由21.4万人增加到460.8万人,增长了20多倍;雇工人数由164万人猛增到2253万人,增长近14倍:总从业人数由185万人增长到近2714万人,增长14倍多。

可以肯定地说,私营资本原始积累不仅解决了社会上待业青年、农民打工者和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成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破产企业增加的情况下,它日益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在缓解公有制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压力,为社会的稳定与安定团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我国私营企业安置下岗职工就达58.61万人,其中有近10万下岗职工作为投资人创办了私营企业。仅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净减少1774万人,集体企业净减少1837万人;同期个体私营企业却净增2796万人。到2001年,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7474万人。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民营企业年均创造近300万个工作岗位。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会越来越大。

三、加速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和积累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条快捷之路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标。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265页;第10页;第373页。)有的同志认为,加速私营资本原始积累会发展与扩大剥削,这岂不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标相矛盾、相违背吗?实际上,它不仅不同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目标相矛盾、相违背,反而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目标所规定与要求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可有许多条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达到共同富裕;同样,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发展私营经济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一条途径。实践证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达到共同富裕的一条更快捷的途径。因为它不需要国家任何投资,是人民自己积累货币并将其转化为资本,是人民自主型的一种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其内在的动力强劲持久,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永动机”,因而它要比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快得多;又由于它有优越的体制与灵活的机制,可以保持旺盛的竞争能力与发展活力,因而能在更短时期内创造出消灭剥削的物质基础与条件。私营资本能够更快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消灭剥削创造物质条件,这不正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吗?不也正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吗?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哪个地区私营资本原始积累规模大、发展快,哪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就快,人民生活就富裕得快;反之,哪个地区私营资本原始积累规模小、发展慢,哪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就慢,人民生活就富裕得慢,甚至摆脱不了贫困状态。从东、中、西部来看是如此;从南、北来看也是如此。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公有制经济在该地区一直占绝对优势,但东北地区的私营资本原始积累与东南沿海地区比较不仅规模小,发展速度也慢,职工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简直差得太多了。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私营资本原始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私营资本积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条更快捷的道路。

四、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对中国社会实现小康,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小康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有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在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中,私营资本创造了4~5万亿的产值和社会财富,贡献了几千亿的财政收入,安置了几亿人(次)就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了就业与再就业领域,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促进了市场竞争与市场发育,给整个国民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破产企业增加,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私营资本的上述贡献意义更为重大。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私营资本的贡献,中国仅用短短20年时间就实现小康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离不开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对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及现代化的实现,将会起更大的作用。我国现在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谓水平低,是说我国的经济总体水平和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比较低。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美元,2002年接近10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3%,大约相当于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在世界上仍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所谓不全面,是说目前我国的小康尚没有覆盖经济社会的所有方面。在经济方面所达到的小康也基本上限于对人们生存消费需要的满足,对人们的发展性消费及享受性消费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基本满足。现在农村收入水平下降,剩余劳动力增加并转移难度加大,城乡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都加大,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民主与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现在的小康是很不完全的。所谓发展不平衡,是说全国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很大。有的地区已远远超过了小康水平,有的地区接近小康水平,还有的地区则还没有摆脱贫困状态。我国东、中、西部大致上是这种状况。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而广东省的面积不足18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面积的1/53多一点,而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达1万亿元之多,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西部地区的3~4倍。到2000年,全国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人绝大部分在农村、偏远落后地区。随着城镇下岗、失业人数增加,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水平。

改变上述状况,把中国社会建设成为一个发展比较平衡的、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没有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更大发展是绝对不可以的。仅以社会总产值与社会商品零售额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2001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额为37595亿元,其中仅私营经济就贡献了6245亿元,约占1/5。今后,随着国民经济战略重组及格局调整,国有经济从一些领域退出,私营经济对更多领域和部门的进入,私营资本对社会总产值及社会商品零售额的贡献的更进一步加大,已是无可置疑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在80多个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外国资本准入的有62种,而民间资本准入的只有41种。从2002年1月1日起,中国原油进口贸易被联合石油、联合石化等四大国有贸易商垄断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石油贸易对私企打开了大门。按照世贸规则,中国必须全方位开放。中国有关部委负责人明确表示:对外开放应率先对内开放,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对国内私营企业也要开放。私营资本不仅大大拓宽了国内行业,而且大步向国际资本市场进军。2001年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集资180亿港元,其中民(私)营企业占到了一半的份额。据有关人士估计,在未来的几年,将有300家民(私)营企业在海外上市。实践愈来愈清晰地表明,民(私)营经济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全局及未来发展走向的力量,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力军。因此,谁以为只依靠公有制经济发展来达到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肯定是片面的,这样会大大延缓我国建成全面的、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与速度。只有像十六大报告所指出那样:“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公有资本与私营资本两轮并转,比翼齐飞,才能尽快建成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才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标签:;  ;  ;  ;  ;  ;  ;  ;  ;  ;  ;  

论当代中国私人资本原始积累的社会效应_资本原始积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