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西政变的初步研究:1961年巴西政治变化的个案研究_巴西历史论文

关于巴西政变的初步研究:1961年巴西政治变化的个案研究_巴西历史论文

初探巴西式政变——以1961年巴西政局变动为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西论文,政局论文,个案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夸德洛斯的当选

1960年10月,巴西举行总统选举。 参加总统宝座角逐的一方是较保守的全国民主同盟,另一方则是较激进的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前者推出夸德洛斯为总统候选人,而后者则推举洛特元帅为总统候选人,工党领袖古拉特为副总统候选人。

夸德洛斯不像古拉特那样有工会的支持,也无军队作靠山, 他一向标榜为无党派人士。巴西人民对形形色色的政党早已厌恶异常,夸德洛斯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出现在政坛上可以赢得社会各阶层的好感。

夸德洛斯最初在大学执教,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圣保罗州, 曾先后出任圣保罗市议员、市长,直至圣保罗州州长,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圣保罗州的工业生产占全国工业总产量的二分之一,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在巴西政治生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夸德洛斯此次参加总统竞选得到了圣保罗州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从而增加了他取胜的机会。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夸德洛斯提出了一个富有新意,颇能迎合人心的竞选纲领。

在内政上,他主张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和清除贪污腐败现象。在巴西, 贪污早已成风,巴西人民都自嘲说,巴西的贪污腐败就像多变的气候一样,无法加以控制。[1](P338)夸德洛斯呼吁向贪污现象开战,声称要用一把扫帚把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从巴西清除出去。这句话风行一时,有些漫画家甚至别出心裁,把夸德洛斯的头发都画成一把扫帚。而在圣保罗市,5万名市民上街游行,人人都扛着一把大扫帚,高呼拥护夸德洛斯的口号,声势颇为壮观。[2])P205)。

而在夸德洛斯竞选纲领中更引人注目的则是他所提出的有关“独立外交”和“有利中立”的主张。他强调指出,巴西理所当然地属于西方世界,甚至说:“在许多方面,巴西可以以一种领导者的身份置身于这一集团之中。”然而他又坦言,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中,过去巴西那种一味追随美国和西欧大国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他指出,今后巴西应推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政策,反对大国干涉别国的内政,尤其反对美国干涉古巴的内部事务。夸德洛斯如此推崇中立的外交政策,希望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在巴西政坛上当属首创。夸德洛斯尤其重视巴西和非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人种和文化的视角出发,巴西完全可以充当西方世界和非洲之间的桥梁,可以帮助西方国家了解和接近非洲。夸德洛斯对开发非洲十分感兴趣,强调在振兴非洲过程中巴西可能发挥的作用,并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剥削非洲和利用非洲廉价的农产品来和巴西作竞争,来牵制巴西。

更引人注意的是夸德洛斯提出了“物资利益不受任何主义限制”的口号, 主张巴西应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经贸往来。他多次指出:“巴西正在急剧地增加它的生产,它不仅力图扩大国内市场,而且特别注意到国外去开拓新的市场。用经济的语言说,我们政府的口号是:‘生产一切能供应市场的东西’,我们将出发去争取那些在国内,在拉美、非洲、亚洲,在民主政治下和在共产主义体系国家中的所有市场!”[3](P27)

作为一位了解国情,熟悉世界形势的政治家,夸德洛斯力图改善巴西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使巴西的外交政策带上独立自主,不偏不倚的色彩。夸德洛斯在这方面身体力行,早在1955年便访问中国和苏联,后来又到过古巴,表示同情卡斯特罗在古巴的所作所为,甚至声称日后一旦掌权,将在巴西推行类似古巴式的土地改革。此外他还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进行过会晤,并拜访罗马教皇,但对华盛顿却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使美国政府颇感不快。和以往历届总统候选人不一样,夸德洛斯敢于批评巴西对外政策的失误,并大胆直言自己的观点,赢得了不少选民的信任。

在竞选期间,夸德洛斯风尘仆仆,遍访全国各地,行程1.5万英里,到处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增加了选民对他的亲近感。此外,他还一度假意退出竞选,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争取选民更大的支持。在10月大选中,夸德洛斯最终如愿以偿,登上了总统的宝座。而根据宪法章程,工党的古拉特当选为副总统。1961年1月31日, 夸德洛斯领导的新政府开始正式运作。

二、夸德洛斯的“辞职”

夸德洛斯一上台便面临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 前任总统库比契克留下来的一个烂摊子实在难以收拾。巴西经济在1960年经受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最困难的一年:财政赤字高达3亿美元,对外贸易逆差亦达3亿美元,而外债则达到一个当时的天文数字——30亿美元,其中3亿美元必须在1961年偿还。通货膨胀在1960 年达到40%,为多年来所未有,同时还出现极其严重的咖啡滞销现象。

面对如此局面,夸德洛斯顿时显得束手无策,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他颁布了204号指令,宣布冻结工资,停建一些大企业,减少公共开支。此外夸德洛斯还促成克鲁塞罗的贬值,试图借此扩大商品出口,但结果却导致物价的上涨,至于竞选前允诺的土地改革则早已忘记得干干净净。[4](PP1584—1594)可以说,在内政上夸德洛斯完全是无所作为。

但在国际舞台上,夸德洛斯却以一个颇具独立色彩的政治家的形象频频亮相, 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同时也招致美国政府的不满。

1961年3月,夸德洛斯刚上台不久,便收容了因反对萨拉查独裁统治而前来巴西避难的一批葡萄牙革命者,受到了世界进步舆论的赞扬。夸德洛斯十分重视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接触和开展商业上的往来。在他的任期内,巴西先后和苏联、捷克、东德、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签订了贸易协定,还和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并和苏联就建交问题进行谈判。夸德洛斯尤其关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全方位的接触。他派出一个外交和商业代表团专程到北京访问,并于1961年5月友好地接待了以南汉宸为首的中国贸易代表团,双方商定将在巴西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当时曾盛传,巴西政府准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不仅如此,夸德洛斯还指示巴西驻联合国的代表赞成在1961年联合国大会上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问题。夸德洛斯的这一外交行动,等于是打了美国一记耳光。巴西还积极靠拢亚非国家,并表示要参加不结盟运动。在拉丁美洲,巴西反对美国干涉古巴内政,强烈谴责美国在1961年4月策动的雇佣军对古巴的入侵。夸德洛斯还邀请以工业部长格瓦拉为首的古巴代表团访问巴西,并授予格瓦拉以巴西最高荣誉奖章。此后巴西又派出商务代表团去古巴商谈有关扩大两国间贸易的事宜。[5](P496)

于是美国决定对巴西施加更大的压力, 办法是大棒和胡萝卜双管齐下:一方面表示要向巴西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 另一方面又策动各种报刊赤裸裸地攻击巴西的对外政策。7月, 美国驻巴西大使加泼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抨击巴西政府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倾向,认为巴西对西方集团负有义务,因而无权派代表去参加即将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夸德洛斯对此立即进行了反驳,捍卫了巴西的尊严。

在这以后,美国政府便使出它在拉丁美洲所惯用的伎俩, 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在巴西颠覆夸德洛斯政府。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亲自出马指挥这一行动。他派出大批干练的情报工作人员潜入巴西。一个以瓜纳巴拉州州长拉瑟达为首的阴谋集团便很快组成,其主要成员有陆军部长德尼斯、空军部长莫斯和海军部长海克,不久一个制定得很周密的颠覆计划也随之出笼,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由拉瑟达负责组织和煽动一个声势浩大的反对夸德洛斯的活动。第二步:由美国出面向夸德洛斯施加经济上的压力,中止西方国家对巴西的贷款。第三步:由三军部长用武力迫使夸德洛斯下台。[6]发动政变的时间则定在8月下旬。8月18日, 政变计划正式启动。巴西右翼报刊在拉瑟达一手导演下,放肆攻击夸德洛斯接近古巴,指责他是个赤色分子,甚至发展到人身谩骂。在经过一个星期的摇旗呐喊后,政变行动也就转入了它的最后阶段。8月24日,美国正式通知巴西政府, 所有西方国家都将中止对巴西政府的经济援助。这一通知也就成为右翼分子发动总攻的信号。在那一天,拉瑟达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演说,猛烈抨击夸德洛斯的对外政策,甚至无中生有,说什么夸德洛斯正在试图解散国会,以便在巴西建立独裁政权……

8月25日清晨,三军部长在德尼斯率领下实行“逼宫”,用武力胁迫夸德洛斯下台,并在里约热内卢拘留总统的唯一亲生女儿作为人质。被逼入绝境的夸德洛斯虽拒绝在三军部长拟定好的“辞职书”上签字,但却仍向国会递交“辞职申请书”,并很快得到批准……

夸德洛斯没有机会向全国人民申诉他“辞职”的理由, 他离开首都巴西利亚后曾在圣保罗郊外的一个机场上被拘留了一夜。此后有好几天夸德洛斯一直下落不明,接着又匆匆去美国作无限期的“休假”。在离开巴西时,他曾对记者说:“我被内外反动势力打败了,我被迫离开政府,但是我要回来的。”

事实上,夸德洛斯根本不是什么“辞职”,而是一场政变的牺牲品, 正如《最后一点钟报》所指出的那样:“夸德洛斯的辞职根本不是辞职,事实上是直接根据美国政府所实现的颠覆。”[7](PP115—117)

三、古拉特的继任

8月25日夸德洛斯辞职后,围绕着古拉特能否继任总统一事,巴西的左右两翼又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全国到处是群众集会、游行示威和零星的武装冲突,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局面。

为平息巴西人民对夸德洛斯下台的不满和愤怒,美国的新闻媒介不惜捏造事实,掩盖这场政变的真相。如8月27 日的《纽约时报》便认为是经济困难迫使夸德洛斯下野,而对美国中央情报局所作的种种罪恶勾当则一字未提。[8](P32)而8月28日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则公开散布谣言,说什么夸德洛斯的辞职是他玩弄的一种政治把戏,试图借此来抬高本人的地位,以便日后东山再起,攫取更大的权力。[9](P1)

而此时巴西的政局已急转直下, 右翼势力在把夸德洛斯赶下台后便立即将阻挠古拉特回国上任的计划付诸实施。8月26日晚, 德尼斯宣布巴西三军将领坚决反对古拉特继任总统,因为他是一个“亲共分子”,如果古拉特胆敢回国,那就立即将他逮捕,剥夺他的人身自由。随后军队便出动镇压群众的抗议活动,拘留进步人士,并严格管制新闻。德尼斯甚至逮捕了发表支持古拉特声明的洛特元帅,反动势力猖獗一时。

国内的政治斗争迅速反映到国会中去,在右翼势力的胁迫下, 国会议员就是否应让古拉特继任总统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分成三派。但国会却始终做不出一个决议来。

而此时的古拉特也不忙着回国,而是在新德里和巴黎等地转悠, 他除了对夸德洛斯的辞职表示遗憾外,却只字不提自己有权继任总统。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的某些报刊却耐不住寂寞, 纷纷出来对巴西的政局指手画脚,从而透露出美国统治集团的真实意图。8月28 日的《纽约时报》写道:“这已不是什么秘密,美国对古拉特将继任总统感到不安,因为他同情巴西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在这里有人强调指出,如古拉特先生继任总统,将在拉丁美洲制造出一种对美国说来远远超过夸德洛斯独立外交政策所引起的那种麻烦。”[10](P3)

正当国会犹豫,古拉特动摇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猖獗的时候, 巴西的人民群众却迅速行动起来,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巴西的南方成为拥护宪法、支持古拉特继任总统的政治活动中心。南里约格朗德州州长布里佐拉首先发难,表示坚决支持古拉特回国就任。各地人民群众纷纷响应,迅速组成为数约30万人的民兵。在阿雷格莱港、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等大城市,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抗议右翼军人的违宪行动。爱国军人在强大群众运动的影响下开始站到进步力量的一边,驻守在南里约格朗德州的第三军军长洛佩斯宣布支持布里佐拉的正义行动。到8月底,局势急转直下, 巴西21个州中已有11个州明确表示反对政变, 德尼斯等人只得仓惶逃往里约热内卢藏身。

美国统治集团对巴西事态的发展深感不安,尼克松主张立即进行武装干涉, 以扭转右翼的颓势,但肯尼迪却反对贸然行事,因为他实在经不起再一次遭受挫折了。[11](PP430—431)

眼见局势已经明朗,惯于见风使舵的国会也立即于8月底通过宪法修正案,它削减了总统的权力,增强了由国会任命的内阁的地位。

此时古拉特也结束了他的亚欧之行,开始在美洲兜圈子,经纽约、利马、 布宜诺斯艾利斯……于9月1日才回到阿雷格莱港。尽管形势对左翼力量有利,但古拉特仍宣布自己是法律的奴隶,表示将遵从国会的修宪决定。

9月7日,古拉特宣誓就任总统, 一场由夸德洛斯辞职而引发的政治危机到此遂告一段落。

四、瓦加斯的悲剧

风波虽过去,但仍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值得人们玩味和思考!

1961年9月3 日的《纽约时报》在题为《巴西的有历史意义的一周》的文章中带着庆幸的口气谈到危机得以通过和平的途径获得解决,并断言巴西人民以此显示了爱好民主和厌恶流血的光荣传统。但也有人指出,此次危机“展现了巴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广泛的、最强大的群众运动”[12](P23)。

然而在此之前,人们早就夸德洛斯辞职一事议论开了, 因为夸德洛斯的辞职书是这样写的:“我被反对我的力量打败了,因而我离开了政府……我想使巴西成为巴西人的,因而我被迫面临贪污、谎言和怯懦,并且和它们作斗争,它们的唯一目的是使民族的迫切需要去服从内外的个别野心集团和个人。无论如何,我感到,我是被打垮了。”[13](P23) 熟悉巴西历史的《纽约时报》的编辑先生们在读完夸德洛斯的辞职书后,不禁惊呼:“这一声明使人想起1954年瓦加斯总统自杀时留下来的政治遗书。”[14](P4)随后又进一步招供说:“他的告别书(指夸德洛斯的辞职书——本文作者)就像另一个在1954年自杀的巴西总统瓦加斯一样,指责巴西的右翼反动分子和国外反动分子,而后者只能意味着美国。”[15](P10)

时隔7年,看来悲剧真的在巴西重演了,现在有必要回顾一下瓦加斯的生平和事业。

瓦加斯生于188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政界,曾先后任州议员、联邦众议员、 南里约格朗德州州长等职。1930至1945年长期任总统一职,1951年再次出任总统,直至1954年在任内自杀身亡。

瓦加斯创建巴西工党,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主张维护巴西的民族利益, 反对处处屈从美国。1945年10月被反动军人轰下台,但1951年1月复出后,仍坚持民族主义的政策。而更令美国政府恼火的则是瓦加斯在国际舞台上显示出的某种独立性,他反对派兵参加所谓“联合国军”去朝鲜作战。在1954年3月举行的泛美国家会议上,巴西和墨西哥等国代表一起谴责美国农产品的倾销和赞成取消外国大地产制。[16](P303)此后,美国便积极在巴西策动政变,参加阴谋集团的多是一批政客和反动军人。而《纽约时报》也向巴西的右翼势力发出了向瓦加斯政府挑战的信号。

1954年8月23日,军队在右翼将领率领下包围了总统府,要求瓦加斯下台,悲愤难抑的这位巴西总统只得于24日凌晨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开枪自尽。

瓦加斯在遗书中向巴西人民痛陈自己终结生命的原因:“反人民的势力又重新纠合起来反对我了……一个国际集团和国内集团纠合起来的地下运动要用叛乱来反对政府,他们不愿意让人们得到自由,他们不希望民族获得独立。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时复一时,我为反抗持续的侵略而战斗……现在除了我的鲜血以外,我再也不能给你们什么了!”[17](PP284—285)

可见,瓦加斯的自杀也好,夸德洛斯的辞职也好,都系国内右翼势力造成的, 形式虽不一,实质却一样,都是巴西式的政变。

巴西式的政变并未到此结束,因为古拉特上台后还要把它继续演绎下去。

五、巴西式的政变

古拉特就任总统后依然面临经济上的一个烂摊子和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局面。

巴西的东北部是大批贫苦农民集中居住的地区,他们的年收入仅为200美元,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三分之一的婴儿出生不到1岁便夭折。从1955 年起那里的农民便组成各种协会,奋起斗争。到1962年初,农民运动从东北部逐渐扩展到南方,声势越来越大,连南里约格朗德州的州长布里佐拉也承认:“除非完成土改,否则农村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18](P10)与此同时,工人运动也有很大的起色。

然而,古拉特对工农运动并不感兴趣,在内政上显得非常保守, 这使得国内的右翼势力和美国政府都感到放心。不过,古拉特仍努力维护民族利益,他继续限制外国资本家将所得利润暗地转移国外,命令外国公司必须向巴西政府如实地申报自己的财产,撤换巴西国营石油公司的辛美总经理巴洛索,将该公司的美国总工程师赶下台。这些措施都触到了美国的痛处。在国际舞台上,古拉特坚持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于1961年11月和苏联恢复了中断14年之久的外交关系,并不顾美国的反对,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在古巴问题上,巴西更唱出了与美国完全不同的调子。1962年1月,在埃斯特角召开的第八届美洲国家外长会议上, 巴西反对美国干涉古巴内政,并提出应使古巴保持中立的主张,为此巴西外长丹塔斯和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生激烈争吵。在当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巴西虽支持美国的封锁政策,但仍派出高级官员前往古巴,向卡斯特罗重申巴西支持古巴保持中立。

美国是决不允许像巴西这样一个拉丁美洲的大国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的, 随着时间的过去,美国政府对古拉特也越来越失去信心,《美国记录》报在社论中声称,巴西目前需要一位新的总统,而并非去进一步巩固古拉特的权力。

事实上,美国早已开展颠覆古拉特政府的活动,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介入此事,由美国驻巴西大使馆武官威尔特斯负责全面领导。

从1962年起,为数多达四千余名的美国人便陆续进入巴西,到1963年, 约有五千余名美国人在巴西的东北部开展间谍活动,准备一有机会便在那里挑起骚乱,以分割巴西的领土,必要时他们会得到美国加勒比海舰队的支持。在美国的鼓动和支持下,巴西的右翼势力也趁机抬头。阿拉瓜斯州的地主和商人公开组成一支为数1 万人的地方武装,配备有机枪等各式轻重武器,接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保护和调遣。[11](P466)

不仅如此,美国还到处煽动分离主义情绪,公开和米纳斯热赖斯、 圣保罗和瓜纳巴拉3个州的州长相勾结,挑动他们起来反对古拉特政府, 甚至允诺一旦他们成功发动叛乱,就会立即得到美国在军事上的援助。而以拉瑟达为首的右翼分子更闻风而动,大事鼓噪,公然散布谣言,说什么古拉特正在筹划组织“工人冲锋队”,以便在国内建立“工会专政”[11](P9)。1963年秋,当军队中已出现叛乱情绪时,拉瑟达更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对古拉特进行人身攻击,并幸灾乐祸地预言古拉特政府将在年底倒台。

1964年3月16日,美国向巴西右翼势力发出了发动叛乱的信号。3月31日, 第四军区的军队便擅自向里约热内卢进发,不久第二军也加入叛乱者的队伍。不敢依靠左翼力量的古拉特忽然发现已陷于孤家寡人的地位,只得于4月1日仓惶出走。于是国会又旧戏重演,再次任命众议院议长马济利为代总统。古拉特此时比1961年8月夸德洛斯的处境还要糟,因为他并未宣布辞职,而且还身在巴西境内。但当美国总统约翰逊向马济利表示祝贺时,古拉特便知道大势已去,只得亡命国外。

这样,在美国驾轻就熟的导演下,巴西又完成了一次政变。

应当指出,巴西政变有其历史必然性。 巴西的封建大地产形成于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并且一直保留到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资料显示:地产在1 千公顷以上的大庄园主仅占土地所有者总数的10%,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5.1%。同样,“考迪罗主义”也在巴西盛行,右翼军人历来横行不法,他们经常和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制造动乱,阻碍国家的进步。正是上述两种力量构成政变频繁发生的国内社会基础。

而促成巴西发生政变的外部势力则是美国。 美国政府并不关心巴西的统治者是“民主主义者”还是“独裁者”,但只要谁敢对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略表异议和不满,那么美国就必会将他除之而后快,这在拉美国际舞台上早已司空见惯。

初看起来,巴西在二战后所发生的政变有些不那么像政变, 因为较之拉美许多国家的政变,确实较少血腥味,但是,这些确实是政变。1954年瓦加斯的自杀、1961年夸德洛斯的辞职和1964年古拉特的出走,都没有在国内引发大规模的冲突或内战,但都是政变,一种巴西式的政变,集中反映了巴西社会固有的矛盾。

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存在着相似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多政变的地区,巴西也难逃政变的厄运,只是这种巴西式的政变稍带有自己的特色罢了!

标签:;  ;  ;  ;  ;  

关于巴西政变的初步研究:1961年巴西政治变化的个案研究_巴西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