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角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_社会关系论文

试论职业角色化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个体论文,角色论文,作用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浪潮不同力度地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社会的转轨变型,一向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人陆续“下海”。

我们不否定弄潮儿的闯劲,但如果不顾自身条件,只是盲目地从众,或者简单地趋利,未免有些不妥。请看,同是下海,有的畅游着,俯仰自如;有的被溅起的浪花打湿了衣物,便回头上岸;还有的挣扎着,尝尽海水的苦涩,最后甚至被淹没。

再说,就人来讲,要生存,必须有物质条件,必须挣钱;要发展,就并非只要能挣钱就行。一个人的经济收入并不能完全决定他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就社会来讲,也并非只有经济增长就行,社会要发展,必须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面对“下海”的诸多现象,我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人与职业的关系问题,探讨职业角色化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我认为,人们选择和从事某种职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才有利于实现职业角色化,促进个体社会化。

(一)

要论证职业角色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关系,有必要先对“职业角色化”和“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作一界定。

“角色”有褒义和贬义之分,有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之别。本文指的是能作用于个体社会化的角色,即褒义的角色。在社会心理学里,角色一词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1]是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体系。代表着一种社会期望,是一种行为模式,必须通过充当角色的个人按照这一模式行动方能实现。二是“指个人角色所具有的行为组型,社会上对每组角色都赋予某些期待性的行为特征,在社会期待之下,个人在教育与社会历程中,逐渐学到合于自己身份的角色。”[2]角色带类属性质,每个人都具有一定角色。社会角色确定了社会对个人职能的计划和要求,揭示了每个人在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他在社会关系中的处境,也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

“职业角色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自己的职业行为模式达到社会对个体的期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950年,萨金特开始把角色概念同社会化联系起来,提出“社会化本质就是角色承担。”[3]

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反映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是指个体适应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4]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获致过程。因为社会化过程也即是个体不断达到与社会一致的过程,而个体是通过承担角色来达到和社会一致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看,社会是由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人履行他们的职责来保证社会生活的进行。社会对各种身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它们构成了角色的内在规定性,个体只有履行角色的规定才能达到和社会的一致。因此,对角色的期望与要求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关键因素,角色实现是个体社会化的具体描述。尤其是现代社会,已由封闭式进入开放式时代,个人有更多机会凭其才识与努力,创造自己的前途,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角色范围与性质改变,必须随时学习角色的内容,以取得或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

个体在进入职业谋生领域后,工作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他的大量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人生的价值也从工作中体现出来。所以选择一个好的职业,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体的职业角色化,对个体的社会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为更好地实现职业角色化,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接受职业教育,进行预期个体社会化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通过对人的培养起到其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或者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作用,通过教育最终使人获得职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因此,除专门的职业教育外,其他各级各类的教育也都负有培养职业兴趣,锻炼职业能力,给予一定职业训练的责任。

讲起职业教育,很容易联想到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只重视技术培训,忽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职业道德情感的陶冶;另一方面学校职业教育又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混同,只讲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体现不出职业技术特色。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概念应该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的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指导等等。

1.职业道德教育

“教之道,德为先。”任何教育都是把德育摆在首位。因此,职业教育也必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各行各业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表现。不容讳言,今天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职业道德滑坡的现象,假冒伪劣等屡禁不止,就是其突出表现之一。因此,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即:1).建立职业道德认知,加强对职业道理概念的理解。2).增强直觉的职业情绪体验,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感悟职业之乐;增强与具体的职业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树立榜样;增强职业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认识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3).铸就职业道德意志。立志乐道,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方向和动力。4).重视职业道德行为的引导,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职业道德教育搞好了,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指导的顺利进行。

2.职业技术教育

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文化和职业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大生产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职业技术教育与现代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象链条一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直接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但绝不是单纯的技术培训。

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上好职业技术课。教师通过课堂、学习等不同场所,系统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正面到反面,向学生传授职业技术知识,训练职业技术能力。

3.职业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的涵义,不只是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或就业,而是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职业教训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掌握合理选择专业与职业方向的能力,并对就业后的工作进行辅导。因此,职业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完全包含在职业教育的宗旨之中的。

职业指导的覆盖面较广,可以连接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职前与职后。其范围可以包括职业准备教育、升学指导、职业定向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选择、职业咨询、职业适应、转业指导等等。可按不同的对象、任务体现职业指导的不同功能。从下图可以得到更清楚的认识。

当前,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重点应放在中学阶段。以初中教育为基础,以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职业培训为两翼。中学阶段学生的职业指导搞好了,就能有效地促成毕业生的合理分流,这于我国的教育改革、社会发展都是需要的。

如果上面几方面工作做好了,就有利于他们职业角色的定位,能为个体的职业角色化和社会化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进行职业选择,完成初步个体社会化

在分工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根据社会的结构与需要,将每个人按其性向与能力,分配到社会上适当的位置,以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这就是选择的功能。

职业,首先具有功利特点,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来源,是个人生存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人们最初都是为了谋生而谋职的。所以,人们选择职业,一定会考虑经济收入。但是,如何看待经济报酬,恰当地把握经济的“度”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味地崇拜金钱,盲目地追求经济收入,到最后,弄不好会象有的学者所说的“穷得只剩下钱了。”

我们知道,人们生活、工作,感觉很重要。对任何一件事,心甘情愿地做,与迫于无奈地做,感觉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心理学家对个体社会化的解释,就着重于同社会行为有关的个人特点的发展及行为倾向的形成过程。职业指导论,职业心理学就是以职业同人的关系为中心课题发展起来的。由此可知,选择职业,不仅要考虑经济收入,更应该遵循人的个性特点,把职业与人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知识分子,更要注重精神的效益,因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良好的工作氛围最为重要。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学者从四十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劳动人道化”的实验。提出过“对于人来说,真正的刺激因素是工作本身”的论断,要求把企业管理的重点移到重视人的自我成就或自我实现上去。

有管理学者说:“垃圾是未被利用的财富。”李白有诗:“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人都有适合于他的职业任何职业都有适合于它的人。个人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也必须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有利于自己职业角色化,从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职业,能代表着人的社会地位。人们都向往着能给自己带来荣耀的职业。当然,具有承担这些职业条件的人可以去争取那辉煌。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本性不适合,却往往凭着“坚韧”的毅力,盲目地攀比,客观上会有许多障碍,不利于成功。从心理上说,更是有损于健康。故此便有身处高位,却觉“高处不胜寒”,身怀要职,却精神崩溃的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人生的价值是从别人眼里反映出来的。”作为社会人,是从社会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先生说:“生命中重要的决定是工作,工作将深深地影响你的一生,它可能造就你,也可能毁灭你。”[5]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便能造就自己,完善自己。许多人在平凡的工作中,甘居寂寞、清贫,做出极不平凡的成绩,原因就在此。

有一次,卡耐基先生请教轮胎制造商古里奇公司的董事长大卫·古里奇,成功的第一要件是什么,他回答说:“喜爱你的工作。”“如果喜欢你的工作,反倒象是游戏。”[6]爱迪生这位几乎未进过学校的送报童,后来却使美国的工业生活完全改观。爱迪生几乎每天在他的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八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乐趣无穷。”难怪他会成功。

选择正确的职业,对人的健康也十分重要,琼斯霍金医院的雷蒙大夫配合几家保险公司作了一项调查,研究使人长寿的因素,发现“正确找到他们心爱工作的人,他们已不须再企求其他的幸福。”可见选择职业的重要。

如果我们能这样想,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那就不会太在乎职业的社会地位。有道是:“行行出状元。”人的价值并不完全在身处何个岗位,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从工作中得到真正的收获,做好了工作,完善了自己的职业形象,便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徐虎,现在声誉很高,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房修水电工,却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誉称他铸就了九十年代的雷锋精神。徐虎的成功,离不开他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坚强的人生信念。他的人生格言是:“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但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平凡而艰苦的劳动给他许多快乐。“由职业劳动带来的乐趣是人生幸福的一部分。”徐虎正是感悟到这点,才使他的职业之“苦”成为职业之“乐”,职业之“失”成为职业之“得”。在他那里职业文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们教师面对今天“待遇差,工作辛苦”这样的现实,也不妨来一点徐虎精神。

强调选择职业注重个体的自身因素,并不是说要把职业和人的关系以一对一的形式固定下来,那种“将方形的楔子放入方形的孔里,而在方形的孔里放入方形的楔子”的想法是不符合职业心理学观点的,每个正常人都可能在多项职业上获得成功。况且,我们生活在一个阶级社会,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社会信誉,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体现着不同的人身价值。所以,人应该积极地选择职业,在选择职业时,要看到人的弹性,人对环境、工作的适应与改造的能动性,不能抹杀人的进取精神。

三、更换职业角色,实现个体继续社会化

马克思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体社会化不仅是某个时期的社会化,从历史的角度说,个体社会化是指终生社会化。要使个体不断地社会化,就要不断地更换角色,不停地适应新的角色要求。接受继续教育,实现个体继续社会化。

1.从个体置身的社会角度说。以往更多的是一生就从事一项工作、一种职业,但在今日科技发达的时代中,社会变迁快速,社会流动性大,如都市人口膨胀,新地区的开发引起就业、失业人员出现大轮回。因此,无论是地域上的横向流动,还是代际职业,个人职业的升降等综合流动都有加剧的趋势。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随时调整以适应进步中的社会。即使是一辈子从事一项职业,职业要求比原来高得多,如教师职业,象现在这种站着讲,写粉笔的现象就可能成为历史。未来的教育方式、手段将有全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停地进行知识更新,对自己的继续社会化。

2.从个体自身角度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儿童社会化和青少年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社会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已有资格成为一个完全的社会成员。但要继续发展,就要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分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两个阶段。个体职业角色社会化主要在中年时期完成。人到中年,一方面思想比较定型,有成熟的生活阅历,有既定的生活方向和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社会正急剧变化,个体如果拒绝社会化或社会学习,其精神生活可能停顿在某一阶段,而成衰颓的状态。所以,当一个人获得新的地位或职位,或加入新的团体时,他必须学习附属各种角色的规范与价值。比如,结婚、生子、转业、搬迁等,进入新环境,换成新角色时,都构成社会化过程中的新阶段,都可能使原有的经验、知识、态度和生活习惯不适应于新的要求。因此,在人生的每一过渡时期,均须学习新的角色内容。以便更好地继续社会化。

影响个体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主渠道是工作。个体在工作中的社会化,主要内容有:1)学习职业技术,了解这一行业的用语,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社会对该种工作的期望,限制及要求,并内化职业规范;3)建立并处理工作单位中种种新人际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徒关系等等。必须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与要求,建立并维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工作单位中的社会化,主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

个体熟悉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现了职业角色后,为了更好地社会化,就得扩展工作面,丰富工作生活内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形象。对于这点,我想就目前的兼职现象,略谈一点看法。目前的兼职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同种职业的兼职,我认为这值得提倡、鼓励。比如教师在外兼课,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业务水平,增长见识,有利于完善职业角色化。另一种是不同职业的兼职,就需要合理地控制,甚至制止。比如教师经商,去某公司兼任职员,从事与教学相差甚远的工作。这样,心态、思维都有不同,甚至有大的出入,无疑会感到多重角色的困惑,从而影响职业角色的实现,阻碍个体继续社会化的进行。

(三)

以往人们解释个体如何实现社会化的问题,不外是通过家庭、同辈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社会阶层、教育机构、社会文化等途径。诚然,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总觉得缺乏具体的社会化行为模式。如何构建一套个体社会化的行为模式呢?笔者认为,把职业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以解决个体社会化问题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首先,角色行为模式是根据与个体的特定社会身份相联系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规定的,既与个体高级需要和动机、希望和目的相结合,又与社会的总目标和社会与群体的要求和期望相联系,这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角色是社会存在的实体,很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又符合人们追求文明,热爱真善美的心理因素。再次,角色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为个体的心理行为行动提供筛选、控制和调节的可能性,由于角色行为模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能为个体行为的目标控制系统提供预先控制,当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可能性。

那么,职业角色化对个体社会化到底起怎样的作用呢?

1.职业角色化是个体社会化的直接途径。

角色是社会分工和再生产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个人社会身份的化身。角色又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的主体,凡是法律认可的自然人充当社会角色都具有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能力。即是说,角色既是社会职能的直接实现者,又是权利和义务的直接实现者,是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三者的集合体。那么职业就是所从事职业的社会职能的直接实现者,又是这种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直接实现者,是个体社会化的直接途径。

2.职业角色的实现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

角色理论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是通过角色的社会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实现的。从职业角度说,个体社会化要通过个体职业角色的实现。作为职业角色主体的人,必须通过职业教育、职业选择及职业适应等实践活动完成。学习、认知职业内容,并在不断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强化职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达到人们对其职业角色的期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

对于从事一定职业的社会人、职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为他(她)的社会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可供控制调节的行为标准,灵活可变的行为方式、方法,这有助于培养、锻炼和提高其社会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促进社会化的进程。职业角色化对个体社会化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努力完善个体职业角色,更好地发挥其对自身社会化的作用。

注释:

[1][2]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6页

[3][4]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95页、597页

[5][6]政旋主编《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快乐的人生》,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

标签:;  ;  ;  

论职业角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