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荒野景观论文_党楠

生态视角下的荒野景观论文_党楠

党楠

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8

摘要: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荒野是一种生态批评术语,人们脑海中的荒野均是比较荒凉、一望无尽的形态,象征着野蛮、厄运,是一种盲目的自然力量,并将其与文化对立。基于生态视角考虑,荒野景观应该被保护,荒野保护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关键。本文基于生态视角分析了荒野景观,并阐述了荒野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了荒野的本质,提出了荒野景观保护策略。

关键词:生态视角;生态文明;荒野景观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项目的表现目标是荒野景观,在当下来讲生态主义和自然相融合和,在城市生活中加入更多的自然维度的技术与艺术选择。

现如今的城市是荒野景观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或是体验我们过去曾经无法感知、难以控制、令人惧怕、被我们排斥在城市文明之外并几乎遗忘的“原始自然”的空间。如果说经过规划与设计并得到管理与维护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是城市文明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与审美需求;那么城市荒野则更体现为城市文明的精神需求,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对城市环境更深层次的要求。对于现如今的城市来讲,城市荒野是安全的:一方面,它被有效地控制在设定的界限内,同时为城市带来稳定;另一方面,它提供观察与体验者进出的安全路径,并将人在“原始自然”的痕迹减为最小,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为市民呈现出一个安全且相对真实的“荒野”。

1荒野的变迁

当我们把城市荒野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就会发现,“荒野”一词的含义早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在文艺作品中从过去代表黑暗与危险的“野蛮世界”慢慢转变成充满奇遇、甚至愉快和敬畏的场所,“荒野”获得了更加积极的意义,它变成人类希望被保护、被保留的地方;成为一种价值观的源泉、成为人类与自然世界联系的源泉[1]。荒野词义的变迁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构是同步的,城市荒野重新建构了人、城市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早期的城市只是无限荒野中一个个独立的有坚固边界的庇护所,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建成区不断突破设定的边界,并伴随工业化的成果形成连绵不断的都市区。至此,城市与“荒野”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反转,“荒野”成为建成区内有边界的存在。与自然生长的荒野不同,城市荒野更多的是伴随城市规划成果被设计与建造出来的。它要受到预算和时间的约束;受到我们能够采用的技术与施工条件的约束;受到场地和城市建成环境的约束;也受到城市文化与地方风俗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些约束与限定条件的存在使得城市荒野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与形态,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在上述约束性条件下释放人的自然属性,创造具有多重环境意义,多元价值体现的城市环境的过程。

2生态视角下荒野景观保护策略

2.1转变保护观念,重视价值取向

荒野自然价值基于其本质属性,自然、野性,我国基于学者提出的理论,了解了荒野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于此,人们必须转变对荒野景观的认知,荒野并不是荒凉、一望无际的生态系统,其价值在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未经人类破坏,其还保持着生态系统的特性,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我国必须转变保护观念,重视对荒野景观价值的重估,并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保护理论,为荒野保护奠定良好基础。从生态视角挖掘荒野景观的内在价值,其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具有观光游览、文化渗透等价值,甚至可以提高人们的自然审美,健全受众的品格。荒野景观的价值对于人类精神生态文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必需品而存在,使其呈现出完善的价值体系。

2.2重视制度建立,开展荒野景观保护实践

荒野景观是荒野价值的主要载体,也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荒野保护实践,荒野景观保护是核心。在落实荒野保护制度、开展荒野景观保护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对不同荒野景观的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的方式,减少人为因素对其造成的破坏,使其呈现出局部斗争、整体和谐的关系。首先,人们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明确中国现存的荒野景观数量与面积,基于本土荒野景观与世界现存景观的对比,中国荒野景观的占据比例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基于本土角度分析,本土荒野景观占据总体面积的一半左右,中国荒野景观十分丰富。其次,在空间识别与本土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荒野景观的分布,并做好科学的规划管理工作,构建完整的自然保护体系,强化荒野保护实践。在荒野景观保护体系构建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强度对其进行划分,禁止人为对荒野景观进行开发。在荒野景观系统系统性保护过程中,我国应积极探索荒野景观保护方法,健全荒野景观保护体系,借助管理机构的保护作用,对荒野景观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保留荒野景观原有的生态价值。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建立了荒野景观保护制度,探索了荒野景观保护的可行性,旨在保障荒野生态系统与人类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永久性保护。

2.3片段的荒野

它是指设计师截取一些自然的片段植入城市景观,在人为的景观体系中引入自然片段,使得环境体验多出了一种抽象效果。这一类型的设计有的是一个微生态圈;有的是一个自然场景;有的甚至只是采用了自然的信息片段,但无论选题如何,它们都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时间来丰富和完善的。20世纪初西方自然保护运动中有关是动态还是静态自然保护的争论,开创了人们把自然作为一个有不断变化力量的新感知要素和形式来对待的时代,即自然被视作是一个动态的现象,花园成为自然表演的舞台。自然变化的时间历程、物候影响引起植物生长的微妙变化被园林设计师热情而敏锐地捕捉,运用到设计中。这些设计师们认为景观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自然的参与。

结语

目前虽然城市荒野只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小的分支,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一种新的城市景观体验。在倡导生态城市的今天,城市荒野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追求,更是一种践行的态度。一直以来,景观设计师们常常在设计的最初就构想出景观建成后的形态,基本上不会留出自然界对景观进行调整的空间和时间,设计图纸就是最终结果,没有完善的过程,而且这样的景观基本上都需要后期维护。而荒野的存在是有时间维度的,它不是一件一次成型的作品,它是经过自然选择、淘汰、平衡之后的相对稳定的存在,即使没有人工维护,它也能保持其小型生态圈的平衡。它是一个展示生命过程的自然舞台,也是一片生长在城市文明里的野性空间。越来越多的城市荒野景观体现出设计师们更加多元且包容的设计思想,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文明和荒野并非对立,也提醒我们尊重自然、尊重过程、尊重时间。

参考文献:

[1]冯月季.美国文化身份建构中的荒野意识——从西部片《与狼共舞》和《荒野猎人》谈起[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29(01):76-81.

[2]曹越,张振威,杨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中国荒野保护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04):93-99.

论文作者:党楠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  ;  ;  ;  ;  ;  ;  ;  

生态视角下的荒野景观论文_党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