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 300384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能够使大学生真正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本文结合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探索创新举措,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必然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不自觉的接受教育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理解,不断反思、探索、修正,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
(二)社会实践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
社会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传播平台,可以与课堂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想结合,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学习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再只是一名受教育者,也是一名传播者,影响和带动其他人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有其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但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并非一个封闭的过程、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相反,其开展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一)社会因素
从目前来看,通过社会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给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支持度不够,为高校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缺乏自由广泛的开展空间。社会上很多单位和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需求角度出发,缺乏教育的针对性。
(二)学校因素
目前大部分高校依旧是通过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将其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而社会实践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模式,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和条件保障,因而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增强师资、资金和基地的保障,但是目前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自身的一些特点,导致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参与度不高,并且取得的实际效果也不佳。针对老师组织的社会实践,大学生被动的当做任务来完成,并非主动的融入到活动中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就更加的困难。
三、社会实践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措施
(一)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1.开展主题教育型社会实践
主题教育型社会实践是教育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结合,更加有利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例如,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历史纪念馆等,通过观看和倾听历史故事,加深对历史的思考,感悟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2.开展宣讲型社会实践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最大的范围内进行宣传弘扬。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宣讲团,利用假期时间深入街道、社区进行形势政策宣讲等。
3.开展研究型社会实践
开展研究型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辨别主流,培养其创新精神,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调研实践活动,有助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开展公益型社会实践
开展公益型社会实践的目的使为了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让大学生更加真切地接触和理解那些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通过实践活动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以培养大学生感恩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
1.与专业教育相集合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认识社会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专业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长和优势,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献计献策,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例如:环境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周边环境调研考察,通过环境检测等专业技术帮助当地环境治理提供可行方案。
2.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高度一致性[3]。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领域广,参与学生的专业、年级等条件限制少,学生更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且更具针对性,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断加深。例如:组织大学生到敬老院关爱照顾老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实际行动中。
3.与新媒体相结合
由于新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新媒体技术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有效的利用好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通过微信、微薄、QQ等形式,及时分享实践动态,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三)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运行
1.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是一项复杂、艰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单一部门工作的简单相加,涉及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诸多部门,需要运用整体观念,将各个单位、部门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联动机制,以实现社会实践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而共同作用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
同时,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和条件保障,因而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增强师资、资金和基地的保障。
高校需要建立由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具体工作;组建专业的教师指导团队,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活动申报、经费使用等保障制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科学性、连续性、统一性。
2.创建考评机制
社会实践工作需要以规范化的管理来推动,特别是要有明确的权责界定和目标任务考核,而考核评估是检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效果的关键环节。科学的考评机制不是单一方面的评价结果,而是要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形成有效的双向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实践育人工作,使实践育人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高校要组建考评小组,应包括学生体验性评价、学校综合性评价、教师指导性评价,对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激励政策,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实效性。
3.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各单位、部门要在实践育人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发挥中枢贯通作用,挖掘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资源,共建一批功能多样、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包括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建设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合作共享的大学创新创业基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建立的志愿服务基地、学工基地等,全面创新工作举措,突出校地合作交流,为大学生搭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一种,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社会实践在内容、方式、深度、广度上不断发展创新;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推进实践育人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和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 焦敏,黄德林. 基于社会实践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3] 张莉鑫,杨思劢.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北京教育,2015(1)
论文作者:尹建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9
标签:社会实践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工作论文; 社会论文; 基地论文; 《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