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东部地区论文,评价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后转型时代的背景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的关注增长数量向注重增长质量转化。我国东部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从数量上看,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学术界依然缺少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多维度考察。
关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考察的文献在学术界相对较少,梳理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论述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以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状况。郑春梅(2002)认为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应归功于地理、人口迁移、贸易、基础科学与技术研究及开发能力,以及经济与社会制度。程志强(2004)认为东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制度、政策、经济国际化、民营经济的崛起、经济结构的适时调整,而进一步激发东部活力则应当推进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加强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郭明、刘迎秋(1996)认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消费物价上升来吸引资源东移的余地已基本不存在,大量优惠政策的优势也将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与资源短缺也成为东部地区面临的新问题。梁波(1993)认为不仅东中西三大区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在东部地区内部同样存在着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学术界目前尚缺乏系统评价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现状的文献,本文在经济增长质量的四维度框架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多维指标合成技术构造一个完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来测度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并根据测度结果研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预测东部未来经济发展质量变化趋势,以便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
二、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判断
1.区域的划分
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区域评价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地域划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二分法,即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三分法,即三大地带划分方法,主要依据“七五”计划以来确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六分法,即把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区;以省级行政单元(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基本区域单元的划分方法;以县级行政单元(包括县、县级市、县级区、县级镇等)为基本区域单元的划分方法。本文采用三分法。
根据研究的角度与层次,本文以省级行政单元作为区域差距研究的基本单位。因为从我国实际出发,省级行政单元的划分是最基本的区域划分方式。作为我国现行区域经济管理的一级地域单元,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有较大的自主性与稳定性。此外,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易获得性,采取省级行政单位的划分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在省级行政单位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三大地带划分法,本着将经济增长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目的,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做了具体的划分①。
2.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008年的人均生产总值较1952年的132元增长了264倍,达到了34942元。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较1952年的310.6亿元提高了632倍,达到了196517亿元。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明显高于全国数据22698元,同时在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02853.4中,仅东部地区就贡献了196517亿元,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来看,2003年至2008年,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维持在相对较低的0.1的水平上,比改革开放前的0.294有了明显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0.5与1977年的数据0.47相比并没有显著增加,表明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并没有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获得较大的发展;同样的第三产业比重0.41与1977年的0.23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为东部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从反映二元结构反差的二元对比系数来看,东部地区与1977年的0.14相比下降到了0.09,也说明东部地区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在逐年下降,而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效率得到了提升。
2003-2008年间东部地区的经济呈现出基本平稳的态势,其中经济波动率最大仅有10%,而通货膨胀率则更为平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不大,与1977年100.7的数据基本相同,说明东部地区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平稳。
从人民生活来看,2003-2008年东部地区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有明显增加,由32.01平方米上升到了37.71平方米;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也有了显著增加,由2003年的10150.74元增加到了18401.32元,与2008年的全国水平17067.78元相比人均多出了1333.54元,说明东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与全国相比处于较为良好的状况。
从资源环境代价来看,近年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资源的消耗量虽有提高,但上升幅度较之以往大大减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同时近年来对工业污染的治理投资也大幅增加,仅仅2003-2008年6年间就已经增加了一倍,说明东部地区的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综合上述对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经验判断,可以发现无论是从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增长稳定性、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资源环境状况来看,东部地区较之全国指标均处于领先水平,因此,从直观经验总结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整体水平良好。
三、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
根据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的划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将经济增长的指标了体系做了如下限定②:
根据表5的指标体系,对变量进行命名:
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对所有逆指标采取取倒数形式。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标准化的无量纲化处理无法反应各指标变异程度差异,不适合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因此本文采用均值化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可以保留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也可以包含各指标相互影响程度的差异。运用SPSS17.0进行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的各基础指标变量系数向量,由此求得各基础指标相应的权数。
在各基础指标的权重确定之后,求得各方面指数(见表8),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见表7)。其中,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在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权重,为0.810596,这意味着在2003-2008年间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更多地体现为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变化,而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这个维度也是带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又一因素,占到了0.158209。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经济增长结构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几乎没有做出贡献,仅仅占到了-0.01与-0.021的权重。
从表8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基本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03-2008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由0.413335上升至0.936868。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2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
对东部地区2003-2008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东部十二省市在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增长质量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六年间的变化趋势与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方面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特别是与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相近。但这并不意味着东部地区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状况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问题已经处于非常好的状态,只是相对于原有的基础水平取得了进步,体现在方面指数上就是其综合评价值的增加。
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也是促进东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东部地区在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方面已经做的完美无缺,东部社会依然存在社会福利覆盖偏低、福利水平较低、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一部分贫困人口,社会内部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在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应当着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动力。具体来看,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都应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重视由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同时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注重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另一推动力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生态环境代价。虽然东部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代价在逐步降低,也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但如何进一步改进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地利用环境保护投资,依然是摆在东部地区未来发展面前的重大问题。为了不断提高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东部地区2003-2008年经济增长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贡献是负向的,期间经济增长结构指数只有微小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投资规模过大和国际收支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结构的基础测度指标过低。在中国经济转型的30年中,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工业比重较大而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而且这一时期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化。受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和“重投资、轻消费”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东部地区的投资消费结构也依然处于失衡的状态,这也是经济增长结构指数降低的原因。因此,东部地区需要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通过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东部地区2003-2008年经济增长稳定性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贡献也是负向的,但6年间几乎没有变化,通过提高经济增长稳定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由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制度结构、国家政策等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而经济稳定性又是通过各个方面对经济增长质量带来影响,因此,东部地区在进一步发展中应当努力协调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最终保证经济稳步增长。
四、对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经济总量到经济结构,从发展稳定性到社会福利分配,从人民生活水平到环境保护力度,都处在全国前列。但指标中所反映出来的相对领先并不意味着东部地区已经做到了最好,其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有待改进之处。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制约了东部地区当前的发展,有的则制约了未来的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东部地区的发展依然主要是依托工业部门,以及层次较低的加工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也主要依靠知识结构较为简单、综合素质较低的加工工人,经济发展中知识所占比重依然不足。
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虽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其份额却依然没有超过第二产业,与发达国家的二、三产业比值标准相比仍然远远落后。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的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现代金融、物流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尚未建立,依然以低端服务业为主,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要求为目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局限在简单劳动阶段,对其知识水平要求不高、文化素质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简单地追求劳动力规模,依然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因此,就出现了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不仅仅是东部地区,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都要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不仅仅维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来拉动经济发展,而应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经济中技术、创新与知识的份额,使产业结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改变低层次就业的现状,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2.社会福利水平有待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有待缩小
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已经成为近年来促进东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测算中已经明确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占据了主要的份额,这说明在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福利水平与收入分配状况已日趋合理化,并且成为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首要贡献力量。但东部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收入分配差距也有待进一步缩小,在发达的东部地区仍然存在着收入两极分化的问题,东部地区内部的城乡二元差距也依旧存在。
我国的社会福利整体发展状况基本属于东部优于中西部、城市优于农村,在东部地区也存在城市社会福利水平高于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问题。从覆盖面看,东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大批的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者,是社会保险的“盲区”,他们的社会福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从东部地区的社会福利发展水平上看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的补缺型社会福利阶段,只是对应社会福利领域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未建成惠及全社会、能够较好解决社会问题的普惠性社会福利制度。
从东部地区的收入分配角度来看,最显著的收入差距当属城乡收入差距,从城乡收入比来看东部地区一直保持在2.5的水平,且其他各项相关指标都揭示了城乡收入之间的巨大差异。另外,在东部地区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下,东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家产上亿元,但更多的贫困人口却无立锥之地,无奈地走入“蜗居”、“蚁族”的行列。因此,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东部地区依然存在着制约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3.高能耗与环境保护不足
通过2003-200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中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也是一个贡献因素,是由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所带来的。但东部地区资源消耗的强度仍然非常大且污染排放比较严重,尽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原有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得到质的改变,而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的高增长是一种不可取的增长方式,是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增长方式。
低效率、高消耗的资源使用方式使社会发展资源的透支更加严重,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未来的发展不得不为资源的获取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尽管环境保护早已被提上了政府工作的日程,但环保部门这个弱势部门,在现实大环境中却常常只能服从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为招商引资,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关口可以被突破;为了拉动GDP增长,污染企业可以在整治行动过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方政府一次次挣扎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之间,而最终往往无奈使环境为经济增长付出代价。
因此,尽管初具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东部地区的资源使用与环境保护仍然是今后发展中面临的巨大问题,如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对东部地区2003-2008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长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是由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的合理化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共同作用而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东部地区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状况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问题已经处于极佳的状态,上一部分也对当前东部地区发展中这两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论述;同时在测度结果中呈现负值并有微小提升的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也说明它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可能,具体来讲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促进产业升级。东部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以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目标,促进产业升级为手段,以高新技术为基本支撑,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手段,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调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因素成为推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又一力量,同时也为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2)促进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分配方式合理化。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上,首先应当推进东部地区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由特定的服务对象向全体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困难儿童转变,由城市覆盖向农村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统筹、惠及全社会的社会福利体系。在成果分配方面应该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都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尤其关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重视由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东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要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未来几十年内,东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发展成本将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资金价格的上升,而且还是环境治理上的各种支出的上升。因此,东部地区特别需要把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崇“十分投入,三分环保”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长期收益将大于现期支出,即使从短期看,在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有更多高质量产品提供给社会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是不可能换得持续高增长和高收益的。
东部地区未来经济增长应当兼顾产业结构、经济稳定性、福利变化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特别是使产业结构因素成为继福利变化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两项之后又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推动力量。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必将在后转型时代的浪潮中获得新的突破。
注释:
① 具体划分结果见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页。
② 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参见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标签:中国东部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社会福利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