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需要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的“学”,必须改革并创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的学习方法。从目前来看,要改革学生“学”的问题,主题式课堂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及探讨,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反思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28(2019)06-095-01
引言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遭遇高原期,从现有的教学评价角度看,在语文课堂学习效果不明显,大量的练习下,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为“语文主题学习”的诞生提供可能性。在语文教学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平台,“语文主题学习”的出现无疑是为语文教学增添新鲜血液,让语文课堂发焕生命力,改变语文教学死记硬背、机械化训练的现状,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语文主题学习”不但为语文教学探索新出路,而且丰富了语文课程改革内容,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因此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
1.对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学习的反思
1.1教师对主题式课堂学习的理解和实施有差异
小学语文教师凭借经验的传授,已积淀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许多语文教师不愿创新和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对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因而部分语文教师很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正是由于对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学习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灵活运用这一课堂学习方法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具体表现在,对主题式课堂学习的尝试仅限于单元学习之前的提示,而没有真正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1.2学生参与主题式课堂学习的能力有差异
学生,作为主题式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教学是否顺利实施的决定因素。基础较好、语文能力和素养较高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开展主题式课堂学习更轻松自如。
1.3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难把握,学习内容难统一
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主题式课堂学习内容较难统一,教师课前准备难度大。首先,小学生归纳统整教材的能力有限,特别是低年级,需要教师来引导完成。选择哪些文章作为教材补充学习,选择多少,成为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其次,小学阶段正是汲取知识营养的年龄段,知识面不够宽,理解能力不够强,学习还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来完成。因而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教学“主题”的提炼,以及借助主题统整一系列与教材内容及其主旨相关的文本资料的任务都需要教师课前准备。整合怎样的学习资料和挑选怎样的辅导阅读课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师以一篇带动多篇文本,先将文本资料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再来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而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身素养,教学基本功,教学风格等等的差异,对主题式课堂教学的开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对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探讨
2.1语文需要回归母语教育的原点
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美感,尤其是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演变和发展。“语文主题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语感,强调经典诗文诵读,多读、多看、多感悟,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文字的洗礼与熏陶。当然,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难实现,很多实验地区观摩展示中都有精彩绝伦的经典诗文诵读环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言积累在很多地区并没有落到实处,许多互联网设施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读书量确实不容小觑,但提到文中经典语句时,学生又面面相觑。“语文主题学习”应该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批注,做读书笔记。
2.2在主题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主题学习”为学生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学生在选喜欢的课文、读物时,经常受到家长强迫阅读名篇名著,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小学生喜欢情节丰富的故事、喜欢历险记是正常的,大人没有权利用经典名著扼杀他们对读书的兴趣。不把阅读当成任务,要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散步。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传统逐字逐句分析的语文课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和无力。学生接受的“语文主题学习”为语文课堂焕发生机,重新唤醒学生对于文字、文学的热爱。教师通过“语文主题学习”传递给学生的是:语文学习不仅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兴趣不是简单的激发和维持的。如果“语文主题学习”不能与时俱进,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产生距离,就很容易受学生的排斥。兴趣的培养要注意三点:第一,对本身对阅读有兴趣的同学,要注重阅读发展训练,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及《丛书》中的文章,将课外书带进语文课堂应该被允许。第二,对没有阅读兴趣的学生要激发兴趣。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使到大学阶段也很难展开深入阅读。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介绍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家校联合构建不同兴趣类型的阅读空间,帮助学生走进阅读。第三,尊重学生兴趣的个体差异。
2.3积极发挥一线教师创造性
一线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语文主题学习”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文章随便整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不仅仅要自我反思,还要经常展开教学研讨活动,建立资源共享。对于语文课程改革来说,一线教师是不容小觑的实践团体,在教育机制上要为一线教师去除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语文主题学习”既然是语文课堂的世界观之一,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需要教师抛砖引玉,指点迷津。教师在整合文章时要走进学生生活,将幽默有趣的、益于学识增长的文章推荐出来,创设快乐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轻松走入阅读这片自由广阔的空间。“语文主题学习”不仅拘泥于教材的单元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需要将不同单元的课文整合在一起。此外,教师的提问要经过精心设计,既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又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经过自我消化,实现一课一得。
结语
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是一个不屈不挠地摸索、改革、反思的过程,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的老师和专家们表现出的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推动语文学科不断发展,开创了语文课程的新格局,使得“语文主题学习”能够深入得实施下来。
参考文献
[1]栾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7 (1):132-132.
论文作者:时小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主题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课堂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