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知识不是“博士介绍秀”_博士论文

干部的知识不是“博士介绍秀”_博士论文

干部知识化不是“博士引进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士论文,干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武汉、郑州等地政府部门推行一项政改工程,规定凡取得博士学位的,可直接被任命为政府部门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这项旨在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学位水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举措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许多争议。首先,破格提拔高学位人才是否会产生新的学位腐败?其次,对于那些已经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干部来说,如何做到心理平衡?以武汉市政府的规定为例,凡取得博士学位并自愿到武汉市政府部门担任职务的,可直接被定为副处级,并可享受每月数千元的薪资待遇。

博士从政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本届政府成立后,提出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博士工程,试图在若干年的时间内,实现领导干部队伍的博士化。

应该说,中央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使得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得以通过“快速通道”直接在政府决策体制内发挥作用。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地将本届中央领导的指示理解成重视高学位人才,因而又一次掀起了博士化热潮。与前两次知识化进程不同的是,本次博士化工程,既没有考虑到博士的实际工作经验,也没有考虑到博士的专业能力,这样一来,中央提出的领导干部知识化要求在实施中就会彻底走形。

如果说八十年代领导干部的知识化是中国政府在历尽磨难后的一次补课活动,那么九十年代的博士化则是为了应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需要。这两次知识化工作背景特殊,目标明确。而此次博士化运动则是各级政府急功近利的表现,它既没有科学的目标,也没有制定系统的实施办法,因而对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的领导干部本来升迁有望,但现在职位被“空降”的博士所取代,因而情绪低落。还有一些年富力强的领导于部虽然工作成绩巨大,但由于缺乏博士文凭,不得不屈居博士之下,工作才能难以发挥。更有一些进入不惑之年的处级领导干部,由于担心仕途被堵,不得不撂下工作,千方百计到高校争得一纸博士文凭。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部队伍出现了整体性涣散的局面。

博士从政也要尊重客观规律,遵守组织选拔干部的程序。与学位考试相比,公务员考试更加注重对应试人员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测评。因此,在许多国家凡是未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一律不得担任公务员。博士直接担任领导职务,实际上是将专业水平考试与公务员水平考试混为一谈,是不尊重公务员选拔规律的一种历史倒退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专业素质很高的博士未必能够胜任公务员的工作,因为除了专业素质之外,作为公务员还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代表政府应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能力。博士从政实际上忽视了对从政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的考核,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浪费,也为今后政府工作的开展留下了隐患。

一些地方在引进博士时虽然也采取了面试等补救措施,希望能够录用到德才兼备的合格的公务员。但由于这些地方政府不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批量引进,结果导致大量的不合格博士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个别地方为了吸引眼球,一次性拿到大量的职位,到各大专院校招聘,把严格的干部录用工作变成了一场博士引进秀。

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总有一个基层锻炼的过程。中国现任国家领导人虽然也是知识分子出身,但大多在基层从事过较长时间的工作。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引进的博士大多是从小学一直到博士,几乎没有迈出过校门一步。这样的年轻人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担任机关处级干部,他们是否了解民间的疾苦?是否能够作出反映民意的决策?一些博士在与人事部门的录用谈判中提出过高的要价,在福利待遇、家属安排、子女读书等方面有许多苛刻的要求,这样的人能否代表民众的利益?在一些地方,博士处长几万甚至数十万的安家费与下岗职工几百元的生活费形成强烈的反差。

应该承认,知识化是当今各国政府公务员的发展趋势,中国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政府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有自身的规律。政府机关的处级领导干部与科研院所的处级领导干部有本质的不同,而减免国家必要的公务员选拔程序,必然使得政府现行的人事任免中,组织考察和民意测评变成了空中楼阁。

标签:;  ;  ;  

干部的知识不是“博士介绍秀”_博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