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论文,其对论文,绩效论文,现状及论文,缺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质量是组织的生命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产品质量决定了组织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质量缺陷为组织带来有形损失(经济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和无形损失(社会声誉丧失等)。费列罗巧克力质量问题、五香牙签肉事件、人造鱼翅事件、毒奶粉事件、火腿肠事件等给组织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质量缺陷严重威胁和损害了相关组织的形象、信誉、质量绩效、经济效益,影响其正常的生产运作,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高危害性。质量缺陷造成的爆炸、建筑物倒塌、烧伤烫伤、产品召回等恶性事故,也给社会带来了惨痛的代价和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质量缺陷(产品质量缺陷、过程质量缺陷和工作质量缺陷等)的特征,增强质量意识,消除质量缺陷。消除和管理质量缺陷对于质量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组织的经营决策以及经济效益、声誉、质量绩效和运营绩效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事实和实践证明,质量缺陷是可以预防、消减、规避和治理的。组织实施质量缺陷管理活动,保障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是提升组织质量绩效的关键途径。系统而深入地挖掘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揭示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影响机理、影响效应和传导路径,是政府、社会阶层、组织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目前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综合概括的文献较少。鉴于此,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质量缺陷的涵义。 国外学者认为,质量缺陷从企业缺陷的内涵中剥离产生。狭义的企业缺陷最早突显在质量缺陷上,后续逐渐出现在安全生产隐患问题和环境问题中。企业缺陷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不仅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效益、社会形象等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会阻碍消费者满意度的提升、公众期望预期的实现以及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狭义的角度讲,企业缺陷主要包括质量缺陷(核心缺陷)、安全生产缺陷和环境缺陷。 企业缺陷的核心是质量缺陷。国外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环节界定质量缺陷。美国的相关法律条款以消费者期待标准为基准来界定质量缺陷: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特性的了解和预见程度来判断产品的不合理性能、核准产品的不合理危险,当产品的不合理风险逾越消费者的预见范围时,产品隶属于缺陷产品[1-8]。欧洲以消费者对产品有权期待的安全性能为基准,明晰了质量缺陷的内涵,与缺陷产品相关的法律条款规定:考虑所有相关情况后,提供产品不能满足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性,产品隶属于缺陷产品[1-8]。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产品质量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指示和警告缺陷。在美国,与制造缺陷相关的法律条款认为:若产品背离其设计意图,则即使尽全力采取谨慎措施保障产品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产品也依然具有制造缺陷。组织虽然已通过产品设计降低了产品的损害风险,但是仍未采取更为合理化的产品设计完全避免,产品仍具有不合理的安全性能、存在设计缺陷。在美国,与指示和警告缺陷相关的法律条款认为,指示和警告缺陷是指对于产品用途的注意事项因未予以指示或警告而可能出现的危险[1-8]。 2)质量缺陷管理。 国外学者对质量缺陷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质量缺陷管理的相关理论、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要素、企业缺陷管理(质量缺陷是企业缺陷的核心)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体系整合等方面。 质量缺陷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质量环、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理论、六西格玛管理理论、零缺陷管理理论等[5-8]。全面质量管理高度强调“全面”二字的内涵,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都将质量作为企业的核心,将各项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建立严密而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5-8]。质量环功能等同于质量的形成过程,主要明晰质量形成过程的各种活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5-8]。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各种质量计划制定和实现参照的依据。PDCA循环分为计划、实施、评估和处理四个阶段[5-8]。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力求在管理流程中起规范化作用,为管理缺陷的治理、质量成本的降低等提供参照依据。这种新型的管理方法有效平衡了顾客满意与运营成本的关系,同时保障了组织核心过程的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8]。Zu、Fredendall和Douglas[9]以及Kevin、Roger和Adrian[10]对六西格玛管理的构念维度及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Crosby提出了零缺陷管理理论,认为零缺陷管理是一套组织处理产品质量问题的系统的管理方法。零缺陷管理通过转变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态度和对质量的态度来指导和激励组织成员首次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情。零缺陷管理理论将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归因于人因造成的失误(缺乏注意力和知识、没有首次把事情做好和做对的态度等)。零缺陷管理已演变为企业的质量战略和质量目标之一,零缺陷管理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建立质量问题预防系统来消除浪费和不增值的活动,积极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11-13]。 关于企业缺陷管理,国际上有重视质量缺陷管理的ISO9000系列标准、重视环境缺陷管理的ISO14000系列标准和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缺陷管理的OHSAS18000系列标准。国外对企业缺陷管理体系的研究溯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和OHSAS18000系列标准。这些系列标准倡导规范化管理途径和标准化管理活动,致力于规避企业缺陷、提高企业的运作绩效。Makin和Winder[14]、Zeng、Tam和Tam[15]、Merce、Marti和Stanislav等[16]、Labodova[17]、Biazzo和Bemardi[18]率先探索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三体系的相似处和差异,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焦点问题、内外部影响因素以及整合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定义(实质、特点和功能等)、设计和建立,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Merce、Marti和Stanislav等对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在属性和逻辑关联链接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整合三种管理体系的可实现性,得出具体结论:重视质量缺陷管理的ISO9000系列标准、重视环境缺陷管理的ISO14000系列标准和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缺陷管理的OHSAS18000系列标准在体系原则、管理程序和管理文件等方面具有相同性和互补性[16]。Labodova认为,可以依据特定的规则和标准整合人力资源政策、管理文件、管理准则、管理流程和管理程序等,从而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整合在一起,整合后的管理体系囊括了各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和客观需求,他倡导在整个产品链实施全过程缺陷管理[17]。 对于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要素。众多国外学者[19-26]侧重于对质量管理实践以及TQM的构念维度和构成要素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归纳,具体包括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统计控制与反馈、质量管理部门、沟通与交流、领导重视、员工参与、供应商关系、重视顾客需求、持续改进等。 3)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得相对较少,主要聚焦于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在此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Joseph、Rajendran和Kamalanabhan认为,组织氛围以及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均是影响质量管理实践和质量绩效的因素[27]。Reed、Lemak和Montgomery认为,环境不确定性是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重要前置情景变量。他们进一步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低环境不确定性和高环境不确定性。在低环境不确定性情景下,组织通常遵循下述促进质量管理实践的路径:低环境不确定性→以结构化控制方法为导向的质量管理实践。即:通常状态下低环境不确定性是激发以结构化控制方法为导向的质量管理实践的前置影响因素。在高环境不确定情景下,通常遵循以下促进质量管理实践的路径:高环境不确定性→以持续不断学习为导向的质量管理实践。即:通常状态下高环境不确定性是激发以持续不断的学习为导向的质量管理实践的前置影响因素[28]。Madu、Kuei和Lin认为,具有不同规模的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水平和力度具有显著差异,即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重要前置因素之一。他们进一步验证了对质量管理实践重要性和关键性的认知、深入认识和体会质量管理实践的作用是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前置变量之一[29]。Lee和Zhou认为,不同导向的企业战略是影响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重要因素,持续改进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内核作用,强调持续改进、以持续改进为出发点的企业战略是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30]。Fynes和Voss认为,关系质量(信任、关系承诺等)是质量管理实践的前置影响因素之一,且关系质量能强化质量管理实践与设计质量的正向关系[31]。 4)质量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 研究质量绩效的相关内容以及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国外文献较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管理领域的相关变量与质量绩效的直接作用关系、质量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变量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等方面。Nair[32]、Samson和Terziovski[33]、Dow、Samson和Ford[34]、Powell[35]、Flynn、Schroeder和Sakakibara[36]和Kaynak[37]研究了领导重视与质量绩效的关系。Samson和Terziovski[33]以及Das、Handfield和Calantone等[38]研究了重视顾客与质量绩效的关系。Flynn、Schroeder和Sakakibara研究了供应商关系与质量绩效的关系[36]。Nair[32]以及Lakhal、Pasin和Limam[39]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全员参与等均对质量绩效、运营绩效和经营绩效有一定作用。Curkovic、Vickery和Droge认为,员工授权、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均是提升质量绩效的途径[40]。Nair[32]、Kaynak[37]以及Anderson、Rungtusanatham和Schroeder等[41]对过程管理与质量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发现过程管理通常采取过程设计、过程控制等预防性措施,这些预防性措施可以保障和夯实企业运营过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通过适时识别、诊断、预测和处置过程设计、过程管理中衍生的一系列质量问题来减少过程变异、质量变异和过程浪费并提升质量绩效。Rahman和Bullock验证了员工参与、重视顾客、供应商关系等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42]。Dow、Samson和Ford[34]、Powell[35]、Flynn、Schroeder和Sakakibara[36]和Kaynak[37]、Lakhal、Pasin和Limam[39]、Saraph、Benson和Schroeder验证了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促进作用。Flynn、Schroeder和Sakakibara[36]和Kaynak[37]认为产品设计与质量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Goodwin分析了质量认知能力对质量绩效的促进作用[44]。Ahire和Dreyfus认为,组织学习、产品设计、流程管理均可以提升质量绩效[45]。Chen使用FMEA方法分析了TQM技术、TQM手段、TQM工具与质量改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QM技术、TQM手段和TQM工具可以有效提高质量[46]。Mellat-Parast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员工参与对内在质量绩效的影响[47]。Ooi、Lee和Chong等认为,领导、过程管理和重视顾客等能够影响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19]。Iqbal、Khan和Talib等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以员工参与、领导力、顾客关系和产品/流程管理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得出实证结论——质量绩效在TQM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未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并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技术验证了支持性文化在TQM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48]。 1.2 国内研究现状 1)质量缺陷的内涵。 国内学者刘瑞雪[5]、杨彬[6]、薛娇[7]、唐书林[8]等从狭义角度界定了企业缺陷的内涵,认为企业缺陷主要包括质量缺陷(核心缺陷)、安全生产缺陷和环境缺陷。目前在中国被普遍接受的产品质量缺陷的内涵是: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标准或不符合生产标准[1-8]。中国的相关法律条款未明晰和精准产品质量缺陷的种类,部分学者在美国三类主导质量缺陷的基础上加入了原材料缺陷、指示缺陷和警告缺陷[5-8]。 2)企业缺陷管理。 国内学者对企业缺陷管理的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学者对企业缺陷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如下[5-8,49-53]:企业缺陷的性质和特征;企业缺陷的负面后果和危害;企业缺陷管理过程及其主要环节;企业缺陷管理的主要任务;企业缺陷管理的措施;企业缺陷管理的重要途径;企业缺陷管理存在的障碍;企业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企业缺陷管理的关键要点和控制点;企业缺陷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等[69-71]。 3)质量缺陷管理。 国内对质量缺陷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零缺陷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实践的构念维度及构成要素、六西格玛管理、三大标准体系的整合及整合体系引致的系列问题。王卫东等总结了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目标及工作方法[11-13]。何祯等总结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实质、性质、运行逻辑、目标、改进手段、管理过程、管理途径和管理原则、中国情境下推行和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注意的关键问题等[54-56]。 部分中国学者针对国际三大标准体系的整合以及整合生成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引致的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大标准体系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三大标准体系遵循的基本原理;三大体系相似的结构;三大标准体系的基本要素;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推行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基础;推行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点和影响因素;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模式;从三大体系的本质、组织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管理需要、管理体系一体化的作用效果分析整合的必要性;从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成功经验的角度分析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三大管理体系整合方法、整合原则、整合经验、实施指南、操作手册、规范和审核指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定义、实质、特点和功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和建立途径;三大管理体系整合现状及绩效的综合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整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三大管理体系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整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以及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流程[57-72]。 一些中国学者研究了质量管理实践的构念维度及构成要素——具体包括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统计控制与反馈、质量管理部门、沟通与交流、领导支持、员工参与、供应商关系管理、关注顾客需求、持续改进等[73-94]。 4)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发现,国内研究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较少,相关研究文献多聚焦于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质量管理领域内相关变量与质量绩效的直接作用关系、质量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变量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影响效应和传导路径。例如,姜鹏和苏秦以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要素为切入点,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总结了产品设计、领导重视、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设计、流程管理、重视客户以及供应商管理等对质量绩效的影响,认为产品设计、领导重视、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设计、流程管理、重视客户以及供应商管理等均是直接影响质量绩效的因素[86]。李钊、苏秦和宋永涛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以领导重视、员工参与为导向和构成要素的质量管理实践可以影响质量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相应的情景变量,完善了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模型,验证了不同行业类型在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间的关系中发挥不显著的调节作用,不同的市场竞争程度在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间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其实证结果验证了行业类型和市场竞争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直接影响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的关系[79]。姜鹏、苏秦和张鹏伟验证了以领导重视、重视顾客、供应商关系、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等为构成要素的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影响,在提炼质量管理实践—质量绩效路径时,创新性地将知识管理领域与质量管理领域的变量有机结合,挖掘了提升质量绩效的新路径,即质量管理实践—知识转移—质量绩效[80]。熊伟和奉小斌实证验证了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和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对质量绩效的正向影响,认为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均能通过影响质量绩效来间接影响企业绩效。他们在上述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特征变量,发现企业规模、企业经营范围、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实施时间对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关系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资本密集度(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对两者关系发挥不显著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企业规模、企业经营范围、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实施时间、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资本密集度作为调节变量影响质量管理实践,进而影响企业绩效[73]。姜鹏、苏秦和宋永涛等实证验证了行业竞争程度在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不显著的调节作用,企业发展阶段和规模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82]。姜鹏等对比分析和论证了质量管理基础实践和核心实践对质量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证实了质量管理基础实践和核心实践是质量绩效的间接影响因素和直接影响因素[75]。宋永涛、苏秦和程子潇系统地梳理和构建了质量管理权变的理论分析架构,发展了相关路径,即对质量管理的认识、质量管理成熟度、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环境不确定性等→质量管理实践→质量绩效等,深入挖掘了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情景变量,将构念设定为质量管理实践、将构念的结果变量设定为质量绩效,归纳、总结了构念的前置情景变量——具体包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质量管理成熟度、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环境不确定性等,认为组织文化是影响质量管理实践的因素[93]。 史丽萍等认为组织质量监视、组织质量防御和组织质量记忆均可以提升质量绩效,提炼了提升质量绩效的路径:组织质量监视→质量绩效;组织质量防御硬要素(组织质量防御软要素)→质量绩效;组织质量记忆→质量绩效;组织质量监视、组织质量防御和组织质量记忆的一致性→质量绩效[81,85,91]。李全喜和孙磐石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组织间的信任、沟通交流和承诺等都可以提升质量绩效[89]。卢畅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验证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软要素和硬要素对质量绩效的影响[87]。李全喜、孙磐石和金凤花研究了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演化机理,发现识别学习、以新技术和新知识等为导向的克隆变异、选择协调和记忆均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产生影响[88]。孙磐石采用类比隐喻的方法,将质量管理与生物免疫进行类比隐喻,认为质量文化以及以质量识别能力、质量管理学习能力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质量免疫能力均影响质量绩效[94]。李军锋、龙勇和杨秀苔使用基于Bootstrap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质量管理核心活动(产品设计等)和质量管理基础活动(领导重视和员工参与等)在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传递作用,验证了先进制造技术对质量管理理核心(基础)活动的促进作用[84]。宋永涛和苏秦汲取结构方程模型和贝叶斯网络的优势,将两者有效融合在一起,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和诊断、预测方法挖掘了质量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质量管理实践可以促进质量绩效的提升以及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83]。宋永涛、苏秦和姜鹏认为,质量管理实践是质量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关系质量显著地强化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的关系,即越关注关系质量,越能有效强化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76]。赵玉忠也提出了影响质量绩效的因素,完善了相关变量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丰富了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健全了质量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归纳和总结了影响质量绩效的路径,即人员管理→质量突破→质量绩效,人员管理→质量突破→质量绩效,质量领导→质量绩效,质量突破→质量绩效,质量领导→人员管理→质量突破→质量绩效,过程控制→质量绩效以及人员管理→过程控制→质量绩效[90]。 2 研究评述及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国内外学者就质量缺陷的内涵、特征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多从定性角度泛化地探究了质量缺陷管理的过程、目标、路径、基本功能以及组织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质量缺陷的弊端和负面影响等,倾向于接受通用性的潜在假定,其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忽略了将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质量缺陷管理功能与质量绩效等组合集成在一个总体理论分析框架内展开研究。探析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分析框架的相关成果相对较少。 第二,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零散的、非系统化的探讨,只从单一层面(组织层面或员工个体层面)梳理了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而从单一层面研究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可能掩盖质量缺陷管理的深层次诱因和本质要素,还可能得出一些误导性研究推断。此外,明确验证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的结构、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清晰分类和集对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采用释意理论、话语分析和扎根理论等质化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识别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也较少。 第三,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探究质量缺陷的系列弊端和负面影响、质量缺陷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质量缺陷管理为组织带来的益处和效能等,尚未形成一个清晰集成的理论分析框架,未从不同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员工层面)有效探讨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驱动诱导因素、使能保障因素及触发摄动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从不同层面探究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系统梳理相关前置前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缓冲变量、边界条件、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质量缺陷管理与校标变量质量绩效间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鲜有将相关中介变量、前置前因变量、调节变量、缓冲变量以及边界条件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内并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实证分析质量缺陷管理的驱动诱导因素、使能保障因素及触发摄动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剖析、廓清和实证分析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别的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也相对较少。 第四,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质量缺陷管理的驱动诱导因素、使能保障因素及触发摄动因素。质量缺陷管理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替代、互补、一致、匹配、相互平衡等作用关系。然而,目前研究质量缺陷管理的相关文献未深入探讨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质量缺陷管理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鲜有利用相关实证方法分析、挖掘和提炼质量缺陷管理的三个主要内部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驱动诱导因素间、使能保障因素间以及触发摄动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也正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第一,构建基于中国情境的、探析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分析框架,将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质量缺陷管理功能和质量绩效等组合集成在该总体理论分析框架内,探析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 第二,验证质量缺陷管理影响因素的结构,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清晰分类和集对,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识别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驱动诱导因素、使能保障因素和触发摄动因素)。 第三,实证分析不同层面的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实证剖析和廓清质量缺陷管理的驱动诱导因素、使能保障因素和触发摄动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 第四,深入探讨质量缺陷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集成相关实证方法挖掘和提炼质量缺陷管理的三个主要内部影响因素间、驱动诱导因素间、使能保障因素间和触发摄动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标签:质量管理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路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