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修背景
为了提高研修质量,更好地体现研修活动自上而下的特点,更加有效地激活全区老师自主研修的动力,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推出了项目研修的研修方式。针对全区所有学科,凡是符合要求的骨干教师都可以以团体的形式申报研修项目,通过审核成为区级研修项目。散文教学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的特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而如何把“散文”上得像“散文”,一直成为困扰老师们的问题。瓯海区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大多数学生的家庭以及生活环境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文化底蕴薄弱,对散文这一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文体的解读与品悟“先天土壤”不够肥沃,因此探究散文教学内在的特质与规律成为我们研修的“关键事件”之一。2011年1月郭溪中学语文组组长陈辉辉老师申报了“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研修方案,通过审批,并得以实施。
二、研修流程
1.撰写、修改方案
研修方案的撰写与修改是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全组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的,当然也有研训员的引领帮助。最终,确定了以下研修目标:由散文文体特征与学生学情,探索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由磨课过程,探索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基本路经;由研修过程,探索项目研修的实践意义与改进措施。经过反复修订的方案,经过论证,得到批准。
2.组内磨课、专家引领磨课
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确定特定篇目散文合适的教学内容。
3.活动展示
第一环节,介绍活动背景以及研修主题;第二环节,课堂展示《吆喝》;第三环节,专家围绕主题评课;第四环节,参加活动老师围绕《吆喝》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研修主题相互提问和答疑;第五环节,研训员活动总结。
4.撰写活动反思
活动策划者撰写活动反思,上课老师撰写上课反思,参加活动老师撰写参加活动反思。
首先,此次项目研修实现了同伴互助。从主题的确定到研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语文组内老师的互帮互助,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了研修质量。其次,实现了由下而上的自主研修。教研员只是起着引领与点拨的作用,对活动主题进行了细化与分析,原先老师们对散文内容的选择的学理分析并不明确,我要求从文体与学情两方面进行综合选择。其他事项都是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在全体组员的努力下去实践和改进。
三、磨课实录
1.第一次集体磨课
在第一次组内教学展示中,上课老师选择了如下教学内容:感受老北京城吆喝语言的生动,通过吆喝体会老北京城特有的民俗风情。
然而,开完课后老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有老师问:“为什么散文教学要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而不确定其他内容呢?我们的依据是什么?”“这篇散文教学为什么要把内容选择在感受语言和体验民俗?”“既然是散文教学,那么应该结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性进行分析,看看能否寻找到我们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合理依据。”
因此,在整个评课过程中,组内就《吆喝》进行了文本特征的分析;
有老师说:“吆喝是一篇散文,散文的形式自由、写法灵活,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那么,散文该教什么?自然是文中的情感!因此《吆喝》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仅仅针对《吆喝》本身,而应该是《吆喝》中所透露出来弥漫全文的情感。”
有老师补充道:“深一层讲,这不仅是一篇散文,还是一篇萧乾的散文,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人物,那么深情、平和、宽容的京味语言当然应该作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最后,教研组长总结说:“这是一篇关于老北京民俗的散文。显然,民俗文化也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2.第二次集体磨课
经过一番梳理,按照组里提出的思路和改进意见,上课老师开始了第二次备课、磨课过程。磨了三节课,教研组老师又再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教学设计就这样定型下来。
正当他们觉得万事俱备,已经可以对这堂课进行公开展示时,我来到学校,在听完课之后的评课中,提出了一个疑问:“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学生希望老师教什么,学生在课前哪些方面存在疑惑?”
上课老师回答:“课前做过调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吆喝本身,尤其对老北京吆喝语气语调感兴趣。”
显然,这个回答是苍白无力的,尽管组里在磨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调查,但是学情分析却是薄弱的。《吆喝》中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尽管离展示课只剩一星期的时间,他们还是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题目有以下五点:
①阅读《吆喝》这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感吗?②请写出你对文章的理解。③你对这篇文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罗列出来。④《吆喝》这篇散文,你认为哪些方面不用老师教,你自己可以解决。⑤你在这篇文章阅读过程中有哪些疑惑或困难需要老师帮助解决,可在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条陈述。
经过对第①、②小题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郭溪中学八年级学生对《吆喝》这篇文章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读,也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体会出作者对昔日北京城民俗风情的喜爱之情,很显然,这一部分不应该成为《吆喝》教学内容的核心。
通过第④小题的调查,基本摒除了在课堂上过多涉及词语教学、内容概括、结构梳理。在对第③、⑤两道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感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基本集中在对吆喝浓郁的北京味儿、语气语调、吆喝人生活情感、作者情感态度等上面。上述调查,为进一步分析散文文本体式,寻找《吆喝》这篇散文的教学落脚点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通过文本体式分析所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吆喝》一文所体现出的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情感”,和通过学情分析所明确的教学内容——作者对“吆喝”“吆喝人”“吆喝人生活”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这两个落脚点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由此确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活动反思
1.要抓住散文文体特征的本质进行解读
(1)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和表达方式
品味语言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吆喝》来说,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人物,那么深情、平和、宽容的京味语言当然应该作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正如梁实秋先生的一句话“要是没有大冰糖葫芦,那还是北京吗”,我们可以引申开来,“要是不教这样带有浓厚北京方言特色的语言,那还是在教萧乾的散文吗?”
(2)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及其个性化的描叙对象
散文中的描叙对象绝对不是自然社会中的客观对象。如《吆喝》,萧乾心中老北京的声声吆喝以及发出吆喝声的老北京的人儿,尤其是响彻作者童年的卖“蛤蟆骨朵儿”的吆喝,就成了个性独具的、不可替代的、意蕴深长的描叙对象。
(3)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独特的情感认知
《吆喝》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仅仅针对《吆喝》本身,而应该是《吆喝》中所透露出来弥漫全文的情感。而作者萧乾在文中想通过吆喝表达什么情感,成为突破这篇文章的关键点。
(4)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散文区别对待
抒情散文《吆喝》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而不是那样的教学内容,那么叙事散文、记人散文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区别呢?
2.要灵活科学地正视学情
(1)教学生真正要学的内容
本课例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尤其是学生提出了诸如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此起彼伏的吆喝?作者在文章中蕴藏了怎样的情感?文章将吆喝说成是声乐的艺术,对此该怎样理解?“刮风下雨”、“没个不停”写出了街头叫卖人怎样的生活状况?“每一出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是什么商贩”,这句中的“准”字体现了北京吆喝的什么特点?在归纳提炼之后基本与基于文体的教学内容相吻合。但是如果不吻合我们就应该及时梳理归纳,从而真正实现从学情出发。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及时归纳上课时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
(2)男女生对散文理解力存在差异
在本次研修中表现在课前调查提问的差异上,男生提的问题倾向于“有趣”“好玩”,比如会提“那时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种吆喝还有哪些吆喝”“能否放当时的吆喝声给我们听听”,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吆喝”这样的与思想情感解读有关的问题提出的就比较少。也表现在课中回答问题的质量上,男生的回答往往深度不够。比如老师在问:“你从吆喝声中读出作者回想这记忆中的声音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男生大多只是回答“怀念”,而有些女生则会回答:“怀念,也有惋惜,对老北京所有值得怀念的过往的一切的惋惜。”还体现在朗读能力上,女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男生即使经过指点引领仍然朗读得干瘪无趣。朗读效果不同可见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不同。这可能与男女生的心理特质有关,女生容易动情、入情,对感性特质鲜明的散文很快可以进入文本,甚至产生共鸣;男生则偏于理性,他们更热衷于幽默、思辨特性突出的文体,这就导致了阅读爱好取向的不同。
标签:散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