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起源与发展_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的起源与发展_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的由来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由来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信息(Information),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 既复杂又简单的话题。为了展现其发生、发展的时代轨迹,我们有必要去作历史寻踪、现实探索和未来畅想。

“悬灯”、“结绳”,讲述着古代信息活动的故事。

人类的信息活动,古已有之。古波斯人利用设置在各个塔顶的“喊话站”传递信息。战争期间,“悬灯”成为古罗马人向沿海各城市居民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工具。流传至令的“旗语”,是20世纪中期由英国海军始创的,旗手挥动双臂作出不同姿势,向对方舰船传达着不同的信息。信息活动的出现,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就是以在绳上打结的方式贮存信息的先例。殷商时代创立的“烽火告警”,是借助烽火信号将告急信息逐台传向远方的大本营[1]。风筝与邮驿,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传递信息的方式。杜甫笔下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正是由于其真实、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年代人们对家乡和亲人信息的企盼与渴求,而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唐代诗人李中《暮春怀故人》中吟唱的“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已被确认为“信息”一词在汉语中的最早记录。清朝的康熙,成为第一个明确使用“信息”一词的皇帝。他根据军情政局的需要,多次指示收集某些特定方向、范围和内容的信息,如康熙34年10月,他命大学士派人外出,“惟以侦探信息奏闻为要”[2]。由此可见,在古代信息与消息是同义词。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共同构筑了信息科学的基础。

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探索和研究,是本世纪近50年以来的事情。最早的突破性成果,是1948年美国通讯工程师香农(C·E ·Shannon)的“信息论”和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的“控制论”。香农在其代表作《通讯的数理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的计量方法。维纳在《控制论和社会》一书中,首次给出了信息的科学定义,即“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在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3]。 “信息论” (Information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连同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1945年正式创立的“系统论”(System Theory),被称作是“同一条河流的三条支流”, 共同构筑了信息科学的基础。此时,信息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主要应用于通讯领域。

第一颗人造卫星,拉开了世界信息革命的序幕。

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1956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通讯卫星。对此,世界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Naisbitt)认为:“它的真正重要性, 在于它开启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全球卫星通讯的时代,标志着全球性信息革命的开始”。1958年,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70年代世界上诞生了人工智能电脑。1983年,我国银河Ⅰ亿次机研制成功。1992年,我国银河Ⅱ10亿次机研制成功。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社会。

信息、物质、能量,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

信息产业,是指信息生产业、信息服务业、信息流通业和信息机械制造业等产业。目前,已广泛涉及广播电讯、有线电讯、无线电讯、报纸新闻、出版业、电话、邮电业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图书馆、广告业、教育事业、银行业、律师业等具体部门。如今,信息产业不仅成为第四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代表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驾齐驱,而且有独领风骚的趋势。

“信息高速公路”标志着全球信息革命又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1993年9月, 美国克林顿政府出台了一项跨世纪的宏大计划——建设“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计划。 这个源于美国国防部1969年建成的军用实验网的计划,设想2015年前在美国建立起纵横全国各地的双向大容量和高速度的电子数据传递网络,以解决信息网络化相对滞后导致的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目前,作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主干网的Internet,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网络互联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宝库。据统计,1998年全球上网人数将近1亿。随后,欧共体、加拿大、日本、印度、新加坡、 韩国、俄罗斯等,纷纷推出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场抢占世界信息化制高点的信息资源争夺战一时间风靡全球。

正如专家预测的那样:“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不仅将永久改变美国人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大大提高美国的综合国力,而且将成为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全球信息革命又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将再次掀起世界性、世纪性信息革命的新浪潮。

信息化工程全面推进,中国昂首跨进信息化社会。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跳跃式发展。表现为: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信息中心,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中国开始构建较为完整、系统的信息机构。

1993年,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三金”工程提出,标志着中国进入第二次信息化高潮。

目前我国自建并已开通的主要网络:

“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设施”(NCFCNET)。 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建设,由科学院网(CASNET)、北大校园网(PONEY)、 清华校园网(TUNET)组成。1994年5月,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与Internet联通,是中国加入Internet的标志。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由原国家邮电部建,1995年11月正式启动并部分开通。是由邮电部门经营的中国境内的全国互联网,是Internet 在中国的延伸。与“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中国公用数字数据”(CHINADDN)、 “帧中继网” (FRAMERELAY)、“公用电话网”(PSTN)、“中国公用电子信箱系统”(CHINAMAIL)进行互联,以构成CHINANET骨干网。 主要功能为信息通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原国家教委建,“九五”期间国家重大项目,1995年12月通过国家级验收,第一期工程开通。1996年网上10个节点开始投入使用。这是一个主要为高校科研服务的综合性实验网,包括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点和所在高校校园网。通过网络中与Internet联接,以清华大学为全国网络中心和出口,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东北和京、津八大地区、九所院校为节点,目前已有200多所高校校园网与之并网[5]。

“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GBNET)。即“金桥网”,原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共建。目前,全国已有24个地区分中心与“金桥”总站联通。主要功能为信息通道,通讯能力更强。

可以说,中国的信息业,尤其是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信息资源开发、计算机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处理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均存有较大差距。国家信息中心徐漳河副主任指出,今后国内信息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为: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加速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计算机化、数据库化、网络系统化;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公共服务网;全方位发展和完善信息化及信息服务业[4]。

“InternetⅡ”工程,将把世界信息网络带入超高速的21世纪。

据悉,专门用于大学校园的“InternetⅡ”工程正在美国计划实施。这个工程是1996年10月由哈佛、耶鲁、斯坦福等34所著名大学共同提议筹资兴建的,计划在3~5年内建成一个与Internet平行的、专门用于校园网络互联的超高速信息网络。此项工程将得到美国政府和IBM 等大公司的全力支持[6]。

专家们在预测未来时说:到2000年,全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将超过10,000亿美元,进而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占全球产业的50%; 全球Internet上销售额将达700亿至2,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预示着人类在21世纪崭新的生活方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覆盖中国所有高校,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将进入;到2005年,Internet在全世界将有10亿用户。

比尔·盖茨在畅想未来时说:2004年的家庭主妇,手持带有红外遥控器的信用卡去商场购物,只要对准商用收款机一按遥控器,就算付了钱。

以上,我们以时间为线索,追溯了上下几千年信息由来与发展的轨迹,从而简明、清晰地勾勒出信息发展的简史。其目的在于从历史的坐标上审视信息的发展过程,以便对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社会、信息时代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有更美好的憧憬与展望。

比尔·盖茨告诉我们:“信息就在你的指尖上”。迎着21世纪灿烂的朝霞,我们相信,走过昨天,走入今天的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必将是新世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收稿日期:1998年12月18日

标签:;  ;  

信息的起源与发展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