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航空兵学院飞行模拟训练系学员3队
【摘 要】部队官兵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精神问题,如重度抑郁症等)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关键词】精神疾病;调查;思考
研究调查,部队官兵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精神问题,如重度抑郁症等)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取样分析,部队目前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为0.46‰,较之1‰的全国发病率虽然稍低,但较之十年前已高出0.15‰,给部队正常工作带来影响。
一、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特点及对部队的影响
发病人数多。某单位1984年以来,全区部队共发现精神疾病患者65人。其中:干部35人,占53%;战士27人,占41%;家属3人,占8%。从年度发病人数看,呈逐年增多趋势。1999年以前只发现15名患者,平均每年不足1人;2000年以后共发现50名患者,平均每年5人,尤其是近3年来,每年发病人数都在8人以上。
治愈康复难。精神分裂症号称“精神病中的癌症”,除一类急性精神分裂症在早发现科学治疗的前提下有治愈的可能外,其余都难以根治,多靠药物维持;抑郁症等重度精神疾病目前医学界亦未查明发病机制,也需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且复发率极高。因此,不管是干部还是战士,只要患有精神病,短时间内很难康复,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有的战士从得病到退伍,经常住医院;有的干部从得病到退役,一直是部队的长期病号。特别是多数部队驻地附近的医院一般不设精神科,给精神病患者就医带来极大不便。由于治愈康复难,加上转业退伍移交地方渠道不畅,致使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长期滞留部队。还有的患病干部移交地方后,又返回部队,并要求部队支付在地方就医的医疗费。
负面影响大。精神病患者不仅造成非战斗减员,影响患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也一定程度上阻碍部队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队反映,一个单位要是有了精神病患者,上上下下就都“有事干了”。既要搞好重点防控,反复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想方设法进行治疗,又要做好家属和亲友的工作。患者住院看病,部队还要支付医疗费、差旅费等开支。空军某场站一名干部,1988年患精神分裂症,22年来部队为其补贴各种费用25万余元。另外,帮助他们联系复退转业、工作安置等方面的费用和接待精神病患者来队亲属的开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此外,也增加了部队的不安全因素。患有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患者,大都表现有悲观厌世、行为失控、伤人毁物、自杀等行为特征,给部队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给预防事故案件增加了难度。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七分遗传三分环境。相对而言,有家族精神病史的,患病机率会高很多。此外,也与环境有关。一个人患病看似受到某一事件刺激,实则这类疾病如人类神经系统潜伏的“炸弹”,所谓“事件”只不过是导火索。之所以有人患病有人不会,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成长背景、生活环境不一样。能否点着这根“导火索”,相对而言,科学的教育、良好的环境、健康的人格能让“导火索”煙灭,而紧张的生活、不稳定的情绪、扭曲的人格及单薄的社会支撑,最容易导致“炸弹”爆炸。因此,我们在制定对策时,也要充分考虑发病的内外因,一方面提高鉴别能力,把好入伍关,尽可能杜绝带“病”入伍;另一方面,从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着手,尽可能延缓和避免精神病这一“炸弹”的引爆。
二、对策与建议
(一)把预防精神疾病作为新形势下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切实加强研究和领导。一些发达国家的军队认真总结两次世界大战非战斗减员的经验教训,不断加大对精神病的预防工作力度,普遍把心理知识的学习教育与爱国教育、条令条例教育同等对待,并设立专门的军事心理学研究机构和服务网络,收效非常明显。以美军为例,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精神病退役分别占因病退役总数的68%和50%。战后为了吸取这一教训,组织当时军内外最著名的60名心理学家,认真研究美军官兵两次大战中的心理状况及变化规律,编写了《美国军人心理学》一书,印发士兵人手一册,系统进行心理教育。加上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美军精神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对保证部队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我军目前情况看,不少领导和机关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是“极少数人”的事,而没有看到这“极少数”对部队全面建设的影响;对平时和战时官兵的心理状态及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等,理论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实践上工作指导力度也不够,处于较被动的状态。这种状况与新形势下官兵的心理需求,与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很不适应。因此,各级领导机关要重视军事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组织领导。应挑选专家学者专门从事军事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工作。同时,应重视加强专科医院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建立起以专科医院为中心的大单位防治体系,提高对精神病的整体预防水平。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采取扎实措施,对精神病的预防工作是可以大有改观的。
(二)把提高征兵人员对精神疾病的鉴别能力作为征兵工作的新任务,严格新兵入伍把关。在接受调查的病员中,带病入伍的84名,占11.73%;有家族史的89名,占12.43%。由于精神病潜伏期长、隐蔽性强,因此,要组织接兵干部学习精神疾病鉴别基础知识,掌握家访方法,防止将精神异常或性格明显孤僻的地方青年征集入伍。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监测,及时发现带病入伍兵员。新兵体检时,有些精神疾病不易发现。新兵入伍后,一方面要让训练新兵的干部、骨干,从睡眠、性格、行为、言语等方面,观察了解新兵的精神情况。另一方面组织专科医生进行普查,发现带病入伍的兵员,及时按规定退回原征集地;发现心理障碍者,中、轻度可以及时进行咨询和治疗,严重心理障碍患者也可考虑退回原征集地或送往专门机构进行治疗。
(三)把妥善安置部队精神病患者作为部队进行全面建设的新课题,完善相关政策规定。目前,精神病患者干扰部队建设精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病理上讲,精神病的患病本质上与部队无关,部队没有义务为精神病患者买单,而应该以社会为主、军队为辅,协同进行处理。建议军地双方共同部署工作、共同通报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可由国家民政部门依托军、地大型医疗机构设立优抚医院,对军队精神病患者予以集中接收、集中治疗、集中管理,避免对军队建设造成“放射性”影响。国家应设立“军队精神病患者专项基金”,军队由总部协调中央财政,采取“接收人数多,经费补助多”的方法,对优抚医院给予经费倾斜,既提高康复保障条件,又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充分调动地方接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军队、地方和个人三满意。
论文作者:林路,杨全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3
标签:部队论文; 精神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精神病患者论文; 工作论文; 精神疾病论文; 官兵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