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特征研究述评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特征研究述评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特点问题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内学术界研究邓小平理论特点的缘起和进程

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令人信服地说明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地位,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它在哪些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全党和国内学术界对这个理论的认识和定义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邓小平理论的特点的研究与这个认识过程是相一致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初步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着重从构建理论框架的角度,简明扼要地把这些理论观点归纳为12条,并第一次提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报告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但是,报告没有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的名字连接起来,也没有直接说这个理论就是旗帜。

1989年9月29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经过十年实践检验而为亿万人民所认识和接受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

1992年,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突出强调了邓小平对创立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正式称这一理论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报告分9个方面阐述了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第一次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号召,并特别强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这个理论提高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旗帜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党学习、理解、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995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纲要》把这个理论体系归纳为16论、89条。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由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概念字数太多,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接受了国内理论界、学术界的建议,正式鲜明简洁地称之为“邓小平理论”,从而把它作为一个与“毛泽东思想”相对应的专有名词,更清楚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两次飞跃、两大成果、两个阶段的关系和特点。报告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由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是在深刻总结建国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的理论和政策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就十分鲜明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国外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们,当时就开始把研究重点由“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转向“毛泽东遗产与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国内学术界事实上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利益、立场、阅历和文化程度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各不相同。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第一次给毛泽东思想下了科学定义,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论证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和党的正确政策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这以后一直到党的十四大之前,国内学术界都是按照这个精神,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发展来研究的,研究的问题集中在邓小平对恢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方面。

由于党的十四大特别强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国内理论界、学术界很快把研究的重心转向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逻辑结构、科学体系、突出特点、实践价值、历史地位、各部分内容及其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研究邓小平理论特点的文章也逐步问世。也就是说,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特点的研究,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特别是1995年《学习纲要》颁布和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逐步广泛展开的。

二、国内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的5卷本《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刘海藩、杨春贵主编),就筛选收录里了2000余篇论文,但是其中没有一篇文章是专题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特点的。笔者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年——2001年的有关文章,根据篇名和关键词进行了初步统计,其中涉及邓小平理论特点的文章有73篇。这73篇中,绝大部分是分析邓小平理论的某一部分的特点的,从总体上专题研究邓小平理论特点的文章只有12篇。没有进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有关刊物,近几年也发表了一些专题研究邓小平理论特点的文章。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使用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教材,大多数都单设一节或一目或者用一段话,论述邓小平理论的特点。有些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专著,也单设一章或一节,论述这个问题。

这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大多数都认为邓小平理论具有独立性、创新性、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民性等特点;不同点是,对其特点的多少认识不一,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所作的归纳也各不相同。之所以出现这种见仁见智的现象,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家对一个理论具有自己特点的标准是什么理解不一。因此,要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尽可能使大家的认识趋向一致,关键是要深入研究“标准”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特点的研究

对邓小平理论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归纳,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无论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归纳,都必须首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什么叫特点?判断邓小平理论特点的标准是什么?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可能互相商榷,最后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

从字面上来看,“特点”和“特征”是近意词。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征是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从哲学上看,所谓事物的特点是指该事物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具体地说,就是同一类事物(有可比性的事物)中,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现象、本质、内容、功能、风格、原因、结果等等。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分析某一事物的特点必须与同类的其他事物相比较。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在分析人的特点的时候,都是拿人与其他动物作比较的。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毛泽东认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类不但有思想、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并在它们的指导下行动,而且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计划、行动等进行自我认识,并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是人以外的其他任何动物所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笔者的这种观点成立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就是它与马列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相比较而呈现出来的不同之处。从性质上说,由于邓小平理论不是独立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外的理论,它的特点只能是在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在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能离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分析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即离开普遍性去寻找特殊性。

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比较,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特点的研究。为此,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可忽视:

第一、时代背景问题。所谓“时代”,从大的方面可以理解为世界性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小的方面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之所以有不同的时代,主要是因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不同,人类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因此,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有那些不同,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这些理论“知其然”,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这些理论的“所以然”。国内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诞生在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时代(有的叫战争与革命的时代),邓小平理论诞生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对这种宏观的定性论断,特别是对当今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时代,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认识,有同志认为,“我们目前所处时代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但是无论怎样给“时代”命名,我们对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都不能停留在宏观的定性论断上,而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指导,去深入研究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三次严重危机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自身的危机所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及其相对稳定发展的现实;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严重挫折;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实践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认识和说明邓小平理论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新问题、新结论、新政策以及新的观察问题的视野和方法。

第二、构建理论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石仲泉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转换的飞跃。”这个观点虽然是就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而言的,但给我们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特点以深刻的启迪。它从构建理论体系的中心的角度,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对此,只要分析一下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内容和逻辑结构,就会一目了然。邓小平本人对这个问题也说得非常明白。他反复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很多,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其他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其他观点都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的。

第三,表现形式和论证方法问题。这是前几年学术界针对社会上一些人的错误看法,在论证邓小平理论是否构成了理论体系的问题时,已经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一种理论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的以专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以论文、谈话或语录的形式表现出来。纵观历史上的理论家、思想家,黑格尔、马克思等可以算作一类,他们都有大部头的著作,而且有自己的独特概念和逻辑推导体系;列宁、毛泽东可以算作另一类,他们的著作有很多长篇大论,同时又有比较严密的论证和系统的阐述;像孔子这样的举世闻名的大思想家,可以说是更特殊的一类,他的著作既不是大部头的,也没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而是言简意赅的语录体,有些还是后人整理的。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大多以报告、讲话、谈话记录或决议决定的形式表现出来,都比较简短,不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那样,有很多大部头的著作或长篇大论的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也没有很多学理式的推理和论证,而多用历史的经验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为论据。应该说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但是,必须看到,这些简短的报告、讲话、谈话等“形散神聚”,聚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各种观点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第四,语言风格问题。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密切相联。正因为邓小平理论大多以比较简短的报告、讲话、谈话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很多学理式的推理论证,所以保留了很多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朴实、生动、简短、诙谐的口头语言(如“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不搞争论,让事实说话”、“经济建设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管你是几十岁的老虎屁股,都得摸”等等)。在这一点上,邓小平不但与马克思、列宁有很大不同,而且与毛泽东也有所不同。能够用朴实无华、生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这确实是邓小平的独特之处。把邓小平的语言风格与毛泽东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然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归纳概括。

标签:;  ;  ;  ;  ;  ;  ;  

邓小平理论特征研究述评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