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和平下的欧洲热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战论文,欧洲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嚣张一时的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昔日以英、法为代表称雄世界的西欧也因此元气大伤,而此时的美国却借战争之机大发横财,经济和军事实力空前膨胀,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经济上,美国无论是工业总产值,还是钢铁冶炼、石油开采、机械制造和农业生产都居世界首位;军事上,美国不仅陆军、海军实力居世界第一,其在世界各地的驻军数量和基地数量也是世界第一。1945年7月16日,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此后4年时间它一直垄断着原子弹的生产, 对世界构成了极大威胁,直至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苏联既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国家,也是战争中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战争大大提高了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成为受世人尊敬的、拥有相当实力的社会主义大国。与此同时,波兰、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得到加强。
两极的世界
美国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一面积极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另一方面积极策划成立军事集团,以控制欧洲防务体系,遏制苏联和东欧各国。
1949年4月4日,美国一手操办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正式成立,美、加、英、法等国在军事上结成同盟,世界上出现了战后第一个实力雄厚的军事集团。
1955年5月5日,西方各国不顾苏联的强烈反对,批准了联邦德国参加“北约”组织的“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各国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于同年5月14日在华沙召开会议,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即“华沙条约”(简称“华约”)。同年6月4日华约生效,华沙条约组织正式建立。
条约规定,缔约国如遭到武装进攻时,各缔约国应以一切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给予援助。华约组织成员国包括苏、捷、保、匈、波、罗、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8个国家,后来阿于1968年9月退出。总部设在莫斯科。
华约成立之初,对西方的防御任务主要由苏军担任。苏联是华约的核心,各机构的主要领导职务均由苏军将领担任。苏联国防部长一直是华约国防部长委员会的主席;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始终担任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则一直担任联合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并兼任联合秘书处总书记和华约第一副总司令。此外,苏联还向东欧各成员国国防部派出大批军官,设立常驻代表处,这些军官有权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检查和监督各国的军事活动情况。
华约在各成员国军队中组建了联合武装部队,并大力推行“军事一体化”政策。武器装备一体化要求用标准划一的武器与军事技术装备各国军队。东欧各国军队的重型装备,如坦克、飞机、重型火炮等,一般都由苏联制造和供应,或者是东欧国家按照苏联的设计进行生产。东欧国家自行生产的轻型武器,一般也要经过华约司令部的认可。军工生产一体化要求各成员国的军工生产计划须经华约认可,把军工生产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
组建联合部队是华约加强军事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华约武装力量的组建首先从海军开始。民主德国、波兰的海军与苏联波罗的海红旗舰队部分舰只组成了波罗的海联合舰队。保加利亚海军与苏联黑海舰队部分舰只组成了黑海联合舰队。各成员国还从陆军和空军中拨出一部分建制,与苏联驻军组成联合陆军部队、联合空军部队。联合部队平时接受本国军队领导,战时划归华约联合司令部指挥。此外,东欧各国还与苏联组建了统一的防空体系。
为了保证各成员国军队联合作战的能力,自1961年以来,华约每年都组织以北约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例行演习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代号为“战斗情谊”的战区级或方面军级陆、海、空实兵对抗演习,这是华约最高级别的实兵演习;二是代号为“联盟”的战区或方面军级首长司令部演习,有部分实兵参加;三是代号为“盾牌”的方面军或集团军级联合实兵演习,由4至5个国家参加;四是代号为“友谊”、“多瑙河”、“南方”等联合演习,一般每年举行一次,2至3个国家参加。这些联合演习一般由演习所在国的国防部长指挥,比较大的演习由华约总司令指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约组织实力大增,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北约抗衡的重要军事集团。自此,美、苏两国以两大军事集团为依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场长达30余年的“冷战”。
一极的衰落
多年来,苏联在华约组织中享有绝对权威,为同北约相抗衡,莫斯科经常直接插手华约成员国的内部事务,左右这些国家的内政外交。到80年代,华约内部的关系已十分紧张。
8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际舞台上长期对峙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走向缓和,裁军谈判取得突破,军事抗衡减弱。
1989年7月,戈尔巴乔夫在华约首脑会议上提出, 将华约由军事政治组织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华约各国有权制定自己的政治路线,不受任何外来干涉,要在和平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多边合作。为此,华约决定部分改组领导体制。
从1989年特别是最后两三个月开始,东欧各国政局发生了战后40多年来空前急剧的变化,华约赖以存在的基础——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顷刻间土崩瓦解。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决定拆除“柏林墙”,11月29日,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德国统一问题便正式提到了两德和美、苏、英、法4大国的议事日程上。此后, 德国统一便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向前推进。1990年8月31日, 两德统一条约签定,民主德国退出华约,彻底归并联邦德国。10月3日,分裂40 多年之久的德国正式合并统一。两德的统一标志着1943年到1945年苏、美、英三巨头确定的“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与此同时,北约不顾苏联的强烈反对于两德统一之日宣布,统一后的德国成为其正式成员国。
作为华约创始国之一的民主德国退出华约,是对这一联盟的猛烈冲击,是该组织瓦解的开始。继而,东欧各国宣布,军队已不再隶属华约并收回本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和控制权。由于担心苏联政策变化,危及本国家安全,东欧各国还要求尽快解散华约组织。
1990年11月19日,北约与华约组织的22个国家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削减双方在欧洲部署的常规武器。这份长达160页的条约规定,每一方的军事装备应限制在坦克2万辆、装甲车3 万辆、火枪2万门、战斗机6800架、作战直升机2000架这一数目之内。 条约还规定,两个联盟对对方部队的调动有相互监督的权利。
北约和华约组织发表的结束冷战“22国联合声明”中宣布:“在欧洲关系新时代开始之际,它们不再是敌人,它们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相互伸出友谊之手”。这一声明标志着长达40余年的分裂与对抗的冷战时代的结束。
根据1990年6月的华约首脑会议通过的时间表, 华约军事机构定于1991年底解散。但在其他成员国的强烈要求下,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2月11日致信当时主持华约秘书处的捷总统哈韦尔,建议4月1 日前撤销华约军事机构。
1991年3月31日,在欧洲存在35 年之久的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自行解散。
东扩的阴影
早在1991年华约解散时,原北约秘书长沃纳谈到北约继续存在的理由时说:“我们不能忘记苏联仍是欧洲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尽量保持力量,使均衡不受影响,这就是北约要继续存在的其中一个,也许是唯一的一个理由。”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北约将面临三大任务:一是同苏联相抗衡;二是维持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协调关系;三是发展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
华约刚刚解体,北约便积极插手中东欧地区出现的“安全真空”。试图乘东欧发生剧变、俄罗斯无暇东顾之机,向欧洲中、东部地区扩展势力范围,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
1991年11月,北约首脑会议决定,正式开始向东欧各国对话,并成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成员国除北约16国外,还包括苏联、 东欧5国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3国。
与此同时,中、东欧国家失去了原苏联的依托,担心俄罗斯复苏后会重新对他们构成威胁。于是,匈、波、捷、斯、罗、保等国先后提出入北约的要求,以寻求新的安全保护。
1993年9月,北约开始讨论东扩计划,且进展神速。 此举引起了俄罗斯的高度警觉。在国内民族主义势力抬头的情况下,俄强烈要求北约放弃东扩计划,建立由北约和俄共同参与的新的欧洲安全体系。
1994年1月,北约第13 次首脑会议批准了一项由美国倡导的与东欧和欧洲一些中立国家的军事合作计划——和平伙伴关系。根据此计划,北约组织可与愿意参与这一关系的国家进行政治协商,开展军人之间的交流,组织联合军事演习。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多数原华约国家陆续同北约缔结了“伙伴关系”。俄在经过几番犹豫后,也在6 月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框架文件”,希望此举能换取北约不再继续东扩。
在北约看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不过是其最终实现东扩的过渡,并不意味着其放弃东扩。1994年底,北约决定制定东扩时间表,将东扩问题正式提上日程。
1995年以来,北约在坚持东扩目标不变的同时积极做俄罗斯的工作。5月,克林顿与叶利钦举行美俄首脑会晤时, 再度向叶保证北约东扩将考虑到俄罗斯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俄才最终同意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1995年9月28日,北约秘书长克拉斯召开发布会, 正式公布了北约东扩问题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入北约的条件和步骤,报告称,北约保留在“必要时””可以在这些国家部署武器和军队的权利,希望加入北约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能够支持北约部署部队的永久性军事设施,并派遣自己的部队参与北约的共同防务。这一规定使北约能在战时迅速把军队和核武器调往前线。
《报告》强调,东扩是一渐进的、透明的过程,不会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北约在东扩的同时,将与俄加强双边和互惠合作。
目前,北约东扩的步伐虽有减缓,但仍按部就班地进行。其原因是把东扩时间同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和欧共体的步伐协调起来。此外,北约还要静观1996年俄、美总统选举,以便适时调整战略。
争夺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历来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南斯拉夫境内爆发的内战,使波黑成为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前沿。
波黑原是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共和国,境内三大民族穆斯林、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长期以来共同生活。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之初,欧美各国都曾声称要维护其统一,但不久,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独立, 其他各国随后跟上。 1992年4月,正当波黑冲突三方就独立、政体等问题协调分歧时, 欧美相继承认其独立,终于将三方从谈判桌拉向战场。
波黑冲突伊始,西方大国便掌握了这一地区的主动权,而俄一直扮演着配角。解决波黑冲突的5个和平方案没有一个是俄提出的。
俄分析家认为,从波黑冲突开始至今,俄在外交上犯了三大错误,首先是追随西方承认了内部蕴藏深刻危机的独立;随后又在对南联盟制裁问题上投了赞成票;最后把在波黑动武的权力交给了北约。结果造成俄在巴尔干冲突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1994年1月,北约召开会议计划吸收东欧国家加入北约。 北约东扩为俄罗斯敲响了警钟,表明其对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彻底失败,恢复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国地位成为其外交战略的主旋律。
2月5日,萨拉热窝市发生一起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爆炸事件。9 日,北约在未同莫斯科协商的情况下向波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21日前把所有重武器撤离萨市,否则要对其阵地进行空中打击。双方剑拔弩张,形势一触即发。经过俄罗斯的幕后斡旋,终于趋向缓和。至此,俄与西方的争夺公开化。
波黑成了大国在冷战以后争夺势力范围的主战场。波黑三方冲突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北约偏袒一方打击另一方的立场也日益明显。北约根据联合国的授权多次出动飞机空袭波黑塞军阵地,尽管俄多次提出强烈警告,但丝毫未能阻止北约的军事行动。
8月28日,萨市再次发生爆炸事件,20多人被炸死,90 多人被炸伤。北约以此为由,于30日开始对塞族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空袭,以使塞族从萨市周围撤出重武器。与此同时,美国又提出了新的领土划分方案,武力与和谈双管齐下。
面对北约咄咄逼人的攻势,莫斯科尤感紧迫。俄议会提前中止休假,召开紧急会议,并通过决议,提出取消对前南的制裁,取消对波黑塞族武器禁运,退出和平伙伴关系等一系列建议。自民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甚至提议退出联合国,直接派军舰去波黑参战。
与此同时,俄社会各界也纷纷举行集会,强烈谴责北约对波黑塞族动武,要求政府改变政策,支持塞族。
叶利钦总统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对北约多次警告无效后,于9月9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俄拟建立类似华沙条约的新集团,以同势力不断扩张的北约相抗衡。
时机尚未到
叶利钦在发表上述讲话之后,又签署了《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方针》的命令。俄各界人士也纷纷发表讲话,支持总统组建新的军事集团的倡议。
叶利钦在命令中表示,要在1992年5月15 日签署的集体安全条约和独联体双边关系基础上,着手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并在利益和军事政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结成防御同盟。命令还确定了俄在这个集团中的中心地位。
组建新的军事政治集团的倡议发布后,白俄罗斯公开表示赞同,中亚一些国家也表示,承认俄在这一地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9 月中旬,俄与独联体国家领导人频繁会晤,努力推行俄对独联体国家新的战略方针。与此同时,独联体内经济、军事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经济上,俄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关税同盟,与一系列国家制定了年度经济合作计划。军事上,俄分别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白俄罗斯达成了在这些国家领土上建立俄军事基地的条约,并且同一些国家签署了共同保卫独联体外部边界的协议。在集体安全条约的基础上,俄军保持和扩大了在独联体冲突地区的作用。此外,俄与乌克兰的紧张关系也有了较大的缓和。
据外电报道,针对北约的东扩计划,俄军方已制订出一项应急措施,重新部署俄在西部边境的常规力量与核武器。分析家认为,莫斯科军事首脑们正在制订的这些对策可能成为俄新的冷战政策。
据俄新闻媒介的报道,俄军总参谋部提出的对策主要包括:建议修改欧洲常规力量条约、加强北高加索和列宁格勒军区的常规力量和核武器力量、在白俄罗斯、克里米亚、高加索和波罗的海舰队重新部署战术核武器、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俄将立即增派军队。英国报刊认为,如果这些计划付诸实施,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大地区将出现一层“新的铁幕”。
莫斯科以重新建立军事集团来阻止北约东扩的作法是有其根据的。俄专家指出,如果北约东扩计划如愿以偿,那么,北约的实力将远远超过独联体国家:坦克多12220辆,装甲车多15900辆,大炮多10425门, 作战飞机多2665架,相当于41个坦克师,88个航空兵团,近173 个炮兵团和132个装甲兵团。北约的坦克、 大炮和装甲车将比独联体国家多一倍,飞机多一半。华约解散后出现的独联体安全体系已不可能与实力雄厚的北约相匹敌。
但目前看来,组织一个新的、可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集团的设想尚无法付诸实施。近年来,俄的经济连年下滑,实力锐减,财政捉襟见肘,国防预算逐年缩减,部队的战斗力也在下降。牵头组织军事联盟的条件尚不成熟。
自1995年下半年以来,俄进入政治动荡时期,明年6 月份的总统选举前景莫测,在这种情况下,俄很难拿出一份切实可行的组织新的联盟,对付北约东扩的方案。
而反观北约内部,尽管在东扩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上存在一些分歧,但对是否东扩上意见不是一致的。北约东扩的进程已不可阻挡。
尽管目前随着波黑和平协议进入实际执行阶段,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这一地区利益上的公开冲突趋于缓解,北约东扩也放慢了步伐,进入“谨慎而稳步”的阶段,但是,由于美俄两大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各有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战略意图,因此,北约和俄罗斯在有关东扩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和对立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消除。一旦北约东扩进入实质性阶段,那么,随着欧洲安全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谁也无法预测届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欧洲会否发生一场大规模冲突。
标签:军事论文; 北约东扩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波黑战争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北约代号论文; 苏联军事论文; 武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