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专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单元论文,专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每个必修模块由8至9个专题组成,每个选修模块由6至8个专题组成。专题构成了呈现历史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由此,基于历史专题的教学研究已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方法与策略的角度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过程与活动的安排等来对基于历史专题的单元教学设计问题进行分析与说明,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朝着有效、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根据学习需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也称为学习目标,指学生经过教学以后应该在行为和能力上表现出来的预期成绩或者进步。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当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目标意识淡薄,相关的方法与能力不足;关注课时目标,单元目标缺失;知识目标明晰,方法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模糊;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把握不准,存在着脱离或者照搬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倾向;生成目标的能力不强,不会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目标进行调整;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相关性不强,等等。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依据性问题,即依据什么来确定一个单元或一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系统来看,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这就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首先对这些依据性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学生是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知识基础;分析教学内容是指分析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规定以及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分析教学环境是指分析完成教学目标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规范性问题,即叙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规范。一般而言,模块和单元目标的叙写,可以考虑从知识、方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而课时目标则不必分解。因为有时这三个维度很难划分清楚,为了划分这三个维度而去划分也没什么实际意义。每一条目标的叙写,可以采取“行为动词+内容”的格式,描述能够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由于差异性的存在,教学目标中的一些内容可叙写为“全体学生能够……”“大部分学生能够……”和“少数学生能够……”的层次性目标。
鉴于三维目标各自依据性因素的着眼点有所不同,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确定一课或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时,可以在确定知识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其他两项目标。
知识目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相关“学习要点”的规定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的第2条学习要点,各版本教材都在第2课中呈现,并以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主题,但选择的知识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别。知识目标如何确定?其依据不是教材,更不是“教参”,只能是该专题“学习要点”的相关规定和学生的学习基础。这一课的“学习要点”是这样表述的: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显然,这一“学习要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来理解。前者规定了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是学习的内容;后者指明了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学习的目的。换言之,要达到“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一学习目标,可以仅仅学习“皇帝制度”和“郡县制”这两项知识内容,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内容的学习。考虑到初中学过“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并从实现教学的最低要求及其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本课的知识目标可叙写为:
了解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建立的过程,说出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的主要职能及其特点,认识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是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载体。因此,“方法与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定,除了要参照《课程标准》中相关“学习要点”的规定外,还要注意挖掘知识目标以及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资源中所蕴涵的能力和情感因素,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从本课所选择的知识要点来看,“始皇帝”的来历当指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皇帝制度的建立过程,“郡县制”是在废除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中明显蕴含着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及政治制度变革的信息。从学习需要来看,多数学生对发生在几千年前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等知识点本身可能并不感兴趣,但对于郡县制如何取代分封制的决策过程,以及君主专制制度的表现和深远影响应该有兴趣,并愿意作进一步的探讨。从教学资源来看,各版本教材无论是正文还是辅助课文,都以大量的材料呈现了这方面的内容。据此,可以确定本课在“方法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如下: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实施背景、职能、权力及其影响,并能够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通过对分封制到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和作用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单元目标的确立,应在分析专题学习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以及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为例,其学习内容是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代表的政治制度,教育价值是批判地传承古代的政治文明成果。相关内容的学习,有利于理解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是实现模块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据此,本专题的单元目标可作如下的叙写:
知识目标
1.知道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及其关系。
2.整理秦朝以来中央集权制度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背景、过程、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方法与能力目标
1.归纳和概括秦朝以来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线索及其特点。
2.比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与明清时期的不同的历史作用,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评价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分析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体验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智慧,对我国当代的政治制度产生认同感,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
与课时目标相比,单元目标的确定方法也是从知识目标入手,然后从分析知识所蕴涵的有关因素上确定方法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单元目标强调从专题整体的角度、专题与模块的关系,以及专题内容中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及其教育价值上思考问题,内容叙写上也比较概括。历史教学中,有些目标尤其是知识以外的目标很难在一课时中具体体现或实现,而单元目标的确立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找到了一条新思路。如上述“方法与能力目标”之“比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与明清时期的不同的历史作用,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评价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无论是秦朝还是明清时期的课时目标都难以呈现,而单元目标却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整体教学的思想,要注意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规划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根据教学目标与教科书特点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需要分析目标的要素及其层次关系以及学生的原有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完成对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的工作。教学资源的分析和整合,包括对教科书资源的分析与整合和对教科书以外资源灼分析与整合两个方面。就教科书资源的分析与整合而言,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与用力。
一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增删处理。在“一标多本”教材体制的背景下,各版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内容与专题目标的相关性程度是不同的。为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科书中有的内容可作删减处理。如各版本教材必修一的第1课都以至少一个子目的篇幅呈现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但这部分内容在实现“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目标中的作用不大,教学过程中可以略讲或者不讲。相反,有的课文则需要增加内容。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学习要点,各版本教材(人民版除外)中只有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演变过程的内容,与教育部即将颁布的《教学内容说明(讨论稿)》规定的知识点相比,都缺少从汉到元“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演变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实现既定的单元目标,就必须增加有关“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这些教科书以外材料的学习。
二是根据史学发展和学习心理的要求有选择地利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资源。目前在实验区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四个版本,它们对学习要点的呈现,从内容的选择、表现的形式到蕴涵的史学观点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为母版,广泛涉猎各个版本,取其所长,补其所短。
对其他版本教科书资源的选择利用,主要涉及呈现同一历史知识时所采取的不同观点、材料及其表述方法。以“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学习要点涉及的“洋务运动”为例,不同版本教材的篇幅、内容以及评价等迥然不同。从篇幅看,人教版和岳麓版为一个子目,大象版为一课,而人民版与此相关的只有一句话:“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从表述看,人教版和大象版涉及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各个方面,对其结果的评价从“破产”的基调上肯定其客观的进步作用;岳麓版从“洋务与官办”的角度,以军用和民用企业的内容为主,对结果的评价以肯定为基调:“尽管洋务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从史学发展的趋势看,笔者认为岳麓版选择学习内容和评价结果的角度比较符合主流观点。从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看,人教版设计的“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等辅助课文比较精到,既便于教也便于学。
三是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及其教学价值对专题学习的顺序和教学单元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各版本教材(岳麓版除外)对历史主题的呈现,均按照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代现代的顺序展开。展开过程中,仅仅涉及主题本身的内容而单线条挺进。这种带有纪事本末体史书特点的呈现方式,由于照顾到每一题目的始终,就难免割裂同一时期内各个方面史事的联系,不利于人们从横向关系上去总体考察一个时代。同时,由于专题的选择性特点和容量的限制,在纵向上有联系的历史专题也有可能被分割成几个专题或者被其他专题所隔断。为克服由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所带来的这些弊端,教学设计中就需要对专题教学的顺序及其教学的单元内容进行新的安排或组合。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与此相关的内容横向方面有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纵向方面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如果要实现“比较古代中西政治制度的区别,理解文明的多样性”这一教学价值,可在学习了专题一之后就学习专题六,或者将两个专题合成一个单元内容进行教学。如果要实现“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漫长的历史过程”的教学价值,可在学习了专题一之后紧接着学习专题三和专题四。根据这样的教学思路,甚至可以考虑不同模块的专题之间进行单元的整合。这样,既可以发挥专题教学有利于整体地认识历史现象的优势,也能够节省教学时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果条件允许,模块教学的顺序也可以重新安排。按照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可以采用先必修二后必修一、必修三的顺序组织教学。
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从地域上可分为社区、学校和家庭,从内容上可分为图片和照片等历史影像资料以及互联网和历史遗址等历史遗存,从对象上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认真分析与适当整合。如在学习西周宗法制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对当地祠堂、族谱和家谱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加深对宗法制特点的认识和亲情的情感体验。
三、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教学过程与活动
加涅等人在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将教学分成九个顺序性的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激活相关的原有知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估学习行为,促进记忆与迁移等九类活动。根据这一理论,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要注意做好课时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三个环节,即单元内容引导、单元教学过程与活动的整体设计、单元内容总结。
单元引导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引起学生对单元学习的兴趣,二是激活与单元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安排第一项任务时,可考虑是否可以利用有关教材中的导入设计。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中,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导入语设计就比较成熟,可在导入活动中加以引用: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教版)
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人民版)
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历史课程,带来了历史知识体系断裂和残缺的问题,造成了探究历史问题中知识准备不足的困难,因此,激活相关知识的任务在单元引导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激活相关的知识,是指激活与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及其知识的体系。以“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学习要求为例,学生只有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展开,才能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但各版本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只有对中西政治体制不同的寥寥数语的评价,不仅没能表达教学的基本要求,就连评价本身的表述也使人难以理解。为此,单元教学设计在备课时就要增加诸如明清时期专制政治阻碍社会进步、影响经济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内容。另外,单元教学设计在备课时还需要安排帮助学生了解与专题历史有关的最基本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线索。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专题引导中,教师就有必要带着学生回顾与其有关的重要朝代的更替情况,以及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建立后的基本发展情况。
单元目标是通过课时目标的达成实现的,从单元内容总体的角度设计课时教学过程是落实单元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以采取措施,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和环境实现。对单元内各课时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单元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有:单元目标由哪些教学内容组成?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课?每课又分为几个子目以及是如何表现教学目标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如何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学顺序怎样安排?等等。与此同时,还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哪些内容有利于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实现?哪些内容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哪些内容对目标的实现起着重点和关键点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学条件可以设计哪些探究性问题?安排怎样的教学活动?等等。
根据以上所述及其思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可作如下的安排:
第一课时
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国朝代更替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背景、内容和作用的讲述或讨论,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课后以本人姓氏由来、家谱或祠堂的调查为题,巩固和延伸学习的成果。
第二课时
在复习西周分封制和秦朝统一全国及其作用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题为“分封制还是宗法制更适合秦朝的统治”的辩论会,让学生神入历史,探讨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自学有关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以下问题:与秦朝相比,汉朝、唐朝、宋朝和元朝的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有了哪些变化?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哪些措施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三课时
在复习有关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有关图文史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围绕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历史作用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分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及其成因。
第四课时
复习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进而讨论同一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我国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线索及其特点,比较秦朝和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的不同点。布置包括涵盖单元目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单元训练作业,并通过“感悟”与“存疑”栏目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
上述单元教学设计,从目标着手,以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史学的认识功能,告别面面俱到的知识教学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以“一课一个中心”的思想为指导,依次设计了四课的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从汉到元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其他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和组织复习的方式解决。在教学活动上,既有着眼于专题整体的安排,如第一课时的单元引导和第四课时的单元总结;也有适应课时教学重点内容的活动设计,如仿照秦朝廷议形式组织以“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为题的辩论会和围绕选官制度搜集史料进行探究等活动。
单元总结不仅要通过回顾和练习等反馈活动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设计一些促进记忆与迁移之类的活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为下一专题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整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线索及其特点,以获得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以及历史的启示。前者着眼于专题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后者着眼于专题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感悟。
评估专题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或问题的回答来考量,一是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单元测试性练习或单元活动来考量。单元练习的设计,要以单元目标为基础,充分考虑单元评价目标,并注意课堂教学中的非重点内容。如上所述,“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及其特点”这一学习要点,是教学和评价目标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课时所限,加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而在单元设计中对此并未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因此,单元练习中,就要对诸如汉、唐、宋、元的中央与地方行政结构变迁的名称、职能,乃至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问题加以关注,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实现单元目标。考虑到新课程高考会更加注意历史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考查,单元练习要在巩固单元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尽量引用教材以外的史料,命制一些与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试题,引领和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专题历史现象的认识与感悟,是在梳理专题历史知识线索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通过提问或其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结构,理解专题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及其历史的启示。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总结中,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表格或方框图的形式表达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让学生知道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先秦时已具雏形,秦朝进行了系统的实践,从汉到元是演变和发展时期,明清则是成熟时期并积弊丛生。在总结相关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认识到这一制度在建立初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即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中国的政治文明成果,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同样,通过对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内容的整理以及与当今相关制度的比较,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从而对中国的国情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标签:单元论文; 中央集权制度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秦朝论文; 明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