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6~9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发展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桂林市论文,社会生活论文,调查报告论文,能力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597(1999) 03—0069—73
一、问题
儿童、少年是国之未来,其发展备受关注。在社会经济转型、学习化时代到来之时,党和国家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更是重视,学校教育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课题。以科学方式探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坚实基础也遂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任和意义所在。
社会生活能力是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是潜在的能力(比如一个人的智力),而是体现于现实生活中实际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可以再划分为社会生活技术和社会适应性两个部分,并通过对被试日常生活的评价而得到。社会生活能力高的人更有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对于学习的改善、事业的成功有着积极的影响,因而也体现了“学会生存”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通过对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测查,探讨“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趋势如何?有何特点?影响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等问题,更期望能进一步引起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们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培养的关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是儿童心理综合量表(简称PSSC—R)。 该量表原系日本教育研究所牛岛义友与星美智子编制,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周谦教授主持修订了量表的中国版并制订北京城区常模。PSSC—R 主要适用于对3~6岁儿童的智力、性格和社会生活能力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测验。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重测信度系数为0.8079,p〈0.001,分半信度系数为0.8412,p〈0.001;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为校标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8335,p〈0.001)。
PSSC—R 量表对社会生活能力水平的评价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测验进行:
(一)系手绢和剪纸测验。这是两项反映被试生活技术水平的测题,前者根据儿童将手绢打结的两对角部位、打死结的次数、所用的潜时和反应时计分;后者根据儿童是否会拿剪刀、剪出直线和曲线的质量以及完成剪纸任务的潜时和反应时计分。
(二)利用部分智力测验项目兼测社会生活能力。这主要是指利用智力测验中的三个下位测验:常识(如提问:乘公共汽车乘过了站该怎么办?)、词汇(如:用最快的速度在30秒钟说出尽可能多的蔬菜的名称)、判断定义(如:说说“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做出评价。
以上两个部分的五项测验,得分可查表得出对应的年龄阶段,五项均值便可得到被试儿童的社会生活年龄(以月为单位,以S.A.表示),与该儿童的实际年龄(以C.A.表示)相比,得到社会生活技术指数(以S.Q.表示)。
社会生活年龄(S.A.)
社会生活指数(S.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年龄(C.A.)×100
不同的S.Q.值归为不同的水平阶段( -2、-1、0、+1或+2阶段),阶段值越大,社会生活技术水平越高。从数学上讲社会生活指数S.Q.的含义是:当S.A.的值大于或相近于C.A.的值时,S.A.与C.A.的比值接近或者大于1,表明该儿童具有了与其实际年龄相应, 或高于其实际年龄的社会生活年龄;当S.A.的值较小于C.A.的值时,S.A.与C.A.的比值小于1,说明其社会生活年龄落后于实际年龄的发展水平。
(三)社会适应性测验。主要通过对被试在测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而得到,包括对主试以及测验环境的适应性程度、对问题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程度、反应速度、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或自信程度等。其值也归为不同的几个阶段水平(-2、-1、0、+1或+2阶段), 阶段值越大,社会适应性越好。
三、研究过程
在桂林市分层抽样抽取了三所小学,在各所小学中随机抽取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一个班为对象,各班中再由班主任分层抽取12名学生(好:3名;中:3名;差:3名)进行个别测验。 测验的主试均由教育系教育心理学方向研究生或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担任,施测前还对方试进行了PSSC-R量表的培训工作, 平均每个被试测验用时为45分钟。原始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中,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PC+进行处理。剔除信息不全的样本后,被试的年龄分布为表1所示:
表1 被试年龄分布
6岁7岁
8岁
9岁∑
优秀学校(A) 14126 14 46
一般学校(B)
9131113 46
较差学校(C) 10 92013 52
四、研究结果
(一)社会生活技术的发展。
1.以儿童的年龄和社会生活技术指数为两个维度,进行4×5的列联相关分析,各阶段人数百分比如表2所示。
表2 被试社会生活技术与年龄的列联表
6岁 7岁 8岁 9岁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级3% 5.9%2.7%2.7% 4.2%
-1级6.1%11.8%
13.5%
30% 16.0%
0级27.3%
41.2%
75.7%65% 53.5%
+1级54.5%
41.2%
8.1% 024.3%
+2级9.1%0
002.0%
∑ 100%100%100%100%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79.8%的儿童社会生活技术指数S.Q.处在0 级或0级以上,20.2%的儿童社会生活技术指数在0级以下。卡方检验发现:儿童社会生活技术有着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p=0.000〈0.001)。结合数据分布形态来看,随着年龄的升高,儿童的社会生活技术指数在下降。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儿童在社会生活技术发展上滞后于其年龄的发展。
2.把儿童按父亲文化程度和社会生活技术指数两个维度分类,进行3×5的列联相关分析,各阶段人数百分比如表3所示。
表3 被试社会生活技术与父亲文化程度的列联表
大专及大学 中专及中学 小学及小学以下 占总人数的比例
-2级2.0% 5.9% 0 4.2%
-1级13.7%18.8% 0 16.0%
0级 64.7%50.6% 12.5% 53.5%
+1级17.6%23.5% 75.0% 24.3%
+2级2.0% 1.2% 12.5% 2.0%
∑级100% 100% 100%
100%
对表3所反映的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时发现, 卡方值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p=0.0067〈0.001),说明儿童社会生活技术与其父亲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父亲文化程度高的儿童,其社会生活技术水平低于父亲文化程度低的儿童。
3.把儿童按性别、学校类型、母亲文化程度分别和社会生活技术指数进行n×r的列联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均未发现儿童在社会生活技术上有显著的差异。
(二)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把儿童按学校类型、性别、年龄、父母亲文化程度分别与社会适应性的阶段值进行n×r的列联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均未发现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上有显著的差异。发展水平如表4所示:
表4 被试社会适应性发展水平表
-2级
-1级
0级+1级
+2级
人数百分比2.5%
5% 27.5%
40%25%
五、结果的讨论
本次调查中6~9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状况,总的来说喜忧参半。
(一)大部分儿童的社会生活技术与其实际年龄阶段相符合或高于其实际年龄,这说明儿童社会生活技术的发展是良好的。 但是也有近1/5的儿童,社会生活技术低于他们的实际年龄,在这类学生当中, 年龄大的儿童所占比重较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述“社会生活技术符合或高于实际年龄”的情况有明显的减退,“社会生活技术水平低于实际年龄水平”的情况逐步加深。我们认为:这与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家长们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有关。在学前时期,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去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因而促使社会生活技术与年龄发展相符合。进入小学,学习成了学生的主导活动,家长也希望无论在家中或学校里,子女们都以功课学习为中心,不要把时间放在学习以外的事物上,一些儿童应当做且力所能及的家务逐渐由家长代为操办。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生活技术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最终使生活技术与年龄水平不相称的人数比例发生了显著的增加,这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
(二)调查中发现儿童社会生活技术水平与父亲文化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社会生活技术水平反而越低。对于这一结果,我们认为:这种显著的相关是由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在我国,父亲因其对全家生活所负担的特殊责任而成为家长,家庭结构也是以父亲为核心而组建的,父亲的生产劳动方式对子女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在子女社会生活技术发展方面也会有所体现:文化程度高的父亲一般有比较稳定、轻松因而是比较熟练的工作,而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一般是农民、个体工商业者或从事份量较重的体力劳动,相比之下,后者对家庭事务的关注无论是时间或者精力上都会少于前者,在这种情况下,后者的子女们被要求更多地承担起家务与照顾自己的责任,从而促进了他们社会生活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前者父亲由于有比较稳定的闲暇时间,他们对家务和子女的照顾更为周全,这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也许会放松对孩子们进行生活技术方面的训练,导致子女社会生活技术的发展受阻。这就要求家长们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从高科技发展对人的挑战出发,从学会生存的角度出发,注重儿童社会生活技术方面的磨练,丰富儿童的生活世界,提高其全面素质。
(三)儿童社会生活技术水平没有学校间的差异,这一结果要从正反两面来认识,一方面由于儿童社会生活技术的发展总体上是良好的,因而各学校在这方面上没有优劣之分。也正是由于这样,说明了即使优秀学校对儿童社会生活技术问题的关注与培养上也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如何提高儿童社会生活技术、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地发展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绝大部分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水平是良好的,且没有年龄、学校、性别、家庭的差异。我们认为: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可能不仅依赖于年龄、学校等因素,还依赖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市场文化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社会从观念到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的文化意义即在于:打破传统等级观念,解放个体,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独立性、自主性都会得到加强,因而在与主试交谈、在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等方面表现良好,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大背景使得上述学校、性别、年龄等因素都未能成为影响儿童社会适应性的主导因素。
六、结论
(一)6~9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是良好的。
(二)6~9岁儿童社会生活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良好的,大部分儿童的社会生活技术与其实际年龄相称,但也有少部分的社会生活技术低于其实际年龄应当达到的水平。同时,这种不相称的情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日益加深。儿童社会生活技术的发展存在着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父亲文化程度低的儿童,其社会生活技术反而强于父亲文化程度高的儿童。
(三)6~9岁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水平也是良好的,绝大部分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达到了中等以上水平,且无学校、家庭、性别和年龄差异。
[收稿日期]1999—01—12
标签:文化程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