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乡规划研究进展及地理学展望_地理学论文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研究进展论文,城乡论文,视角论文,国内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3)05-0006-07

修回日期:2013-07-18

城市和乡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大生产与大分工的作用下产生了城乡关系[1]。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也受人为调控和制度因素影响,如何更好地协调城乡关系是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就决定了其城乡关系研究应与之相应[2]。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来解决“三农”问题[3],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大环境中统筹考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城乡关系也面临着严峻问题,城市飞速发展与农村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基于此,本研究梳理各类文献,试图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评析地理学视角下的城乡统筹相关研究,探讨其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不足之处。

1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综述

1.1 城乡关系发展过程

西方城市化发展较早,促进了学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关城乡关系的讨论主要有3种流派: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早期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城乡发展观。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的城乡社会平等观[5]、傅立叶的“法郎吉”与“和谐社会”[6-7]、欧文的“理性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新村”[8]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始构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9]、赖特的“区域统一体”(regional entities)和“广亩城”[10]以及芒福德[11]的“城乡关联”,都是早期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奠基者。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城乡发展理论从历史角度解释了城乡的关系,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对立必然会走向城乡融合但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12]。20世纪50年代针对城乡问题的讨论集中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和城市现代商业、工业部门之间的对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13]。50年代末到60年代学者们注意到刘易斯模型过度重视城市工业化发展而忽视农村农业化发展的弊端,促使了两类城乡发展理论的产生,一类是通过对刘易斯模型的反思而形成的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另一类是城乡空间极化发展理论模型(以增长极理论为代表)。该时期各学派的主张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70年代由于传统的城市化偏向理论(自上而下发展理论)受到严重的批判,因此,引发了学者们对自下而上发展政策的探讨,以利普顿[14]的“城市偏向”理论和弗里德曼和道格拉斯[15]的乡村城市战略为代表。80年代是城乡关系各理论流派的交锋时期,出现了以施特尔和泰勒为代表的“选择性空间封闭(selective spatial closure)”发展理论、朗迪勒里的具有城市偏向性的自上而下“次级城市(secondary cities)战略”、岸根卓郎的“城乡融合系统”以及昂温和波特“城乡联系与流”的思想。90年代以来全球经历新一轮经济浪潮,网络信息社会迅速崛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发展中国家出现大都市区(megalopolitan)[16]、大都市伸展区(EMRs)和巨型城市,发展中国家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都由这些新型的空间形式支配着。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城市边缘的乡村地带逐步被城市地区吞并,形成了新的城乡地域类型——“Desakota模型”[17-18]。在该时期道格拉斯以如何缓解贫困实现均衡发展为视角提出了“区域网络模型”。1990年以后,学者开始对城乡关系进行理论综述。塞西莉亚·塔科里和大卫·塞特思威特在关注现代经济和文化对城乡相互作用影响途径背景下综述了近年来“城乡相互作用”[19];肯尼斯·林奇以发展理论为背景详尽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城乡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20]。进入21世纪,城乡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问题是全球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促进了学者更多关注城乡“联系”和“流”的相互作用[20]。基于以上构建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示意图(图1)。

图1 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Fig.1 Research progress of western theory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1.2 城乡关系经典理论

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开始较早,涉及学科多、领域广,研究成果也相对成熟,总体可以归纳为“城乡融合”、“以城带乡”和“以乡促城”3种理论[21](图2)。

图2 西方城乡关系经典理论

Fig.2 Western classical theory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是消除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城乡的分离又是阶级分化的结果,它的存在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可预见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理论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麦基的Desakota模型为代表。早期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构想,虽然这些构想受到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在实践中都以失败告终,但为后来的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等城乡关系理论提供可贵的参考价值。麦基的Desakota模型描述了在同一地域上发生的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行为,实质是城乡之间如何达到协调一体化发展。这一构想过分强调城市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农村,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芒福德和刘易斯是“以城带乡”城乡发展观的代表人物。芒福德[22]主张通过下放权力建造新的城市中心,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把城市和乡村现有的要素都归纳到该统一体中,最后以城市为主体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城乡一体化模式认为达到区域之间的平衡应以城市为中心,通过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流通,实现城市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以乡促城”的代表人物是霍华德和利普顿。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利普顿认为城市利用独特的政治优势使社会资源不合理地流向该地区,造成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农村地区应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实现有序发展。

1.3 城乡关系研究新趋向

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城乡关系研究不断产生新视角和新问题,虽然尚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总结,但已有的研究仍表明了新的研究趋向。W.J.Serow[23]等根据欧洲国家各个城市之间及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口流动的数量变动,总结出这些地区人口再分布的运动规律,认为造成全国各地区人口增长比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流动性,因此,自然增长对人口再分布的影响已不再重要。Corbridge[24]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他指出不能轻易相信市场在协调城乡关系过程中的神奇作用,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威胁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B.Howell[25]使用量化方法研究了网络和数字化对新西兰城乡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了新西兰商务中心出现城乡数字隔离的程度。A.V.Berezkin等[26]以俄国为中心研究了其选民区的城乡分离,分析了选民居住地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乡关系的影响,并指出地理因素对选民模式的影响主要依据于经济条件。总体上看,学者的研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27-28],逐渐注重社会、科技、信息等因素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2 国内城乡统筹相关研究及特点

2.1 对城乡统筹内涵的探讨

中国学者研究城乡问题时对概念缺少明确界定,他们从不同视角关注城乡关系的概念和理论内涵,先后提出了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自下而上城市化等概念[29]。这些概念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但主旨是把城市和乡村统一归纳到社会经济大发展系统中,从而改善城乡对立分离局面,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资源优化合理配置,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2002年国家正式提出“城乡统筹”这一理念。统筹是一种思想,指“全盘策划,通盘考虑”[30]。2003年又把城乡统筹作为“五个统筹”的第一项。对于城乡统筹的定义不同学者根据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1)[31-34]。

2.2 对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界定

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城乡一体化。李娟[35]认为城乡统筹就是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农村、工业支持和反哺农业的作用,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凌耀初等[36]认为城乡统筹是一种现代化发展过程,在该过程中城乡两个异质系统双向演进、非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把工业、城市和农业、农村整合为同一历史过程,以城乡统筹为理论背景,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打破城乡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并最终实现城乡无差别的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市场、人口、空间、生态环境等一体化)(图3)。

图3 城乡统筹发展系统

Fig.3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ystem

2.3 城乡统筹研究的主要特点

中国学者对城乡统筹的概念、背景、意义、发展内涵、发展条件、制度约束、突出问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性特征等进行了总体性描述和分析[37]。主要内容包括城乡统一筹划、重建城乡关系、协调城乡平衡、调整城乡利益、平衡城乡之间发展空间和机会、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和改善的基础上逐渐接近。

2.3.1 多学科参与,多角度推进。城乡统筹研究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城乡之间的互动应从生态视角来看,这种互动包括城乡之间的自然资源、自然要素和自然要素感知等多方面的互动,因此城乡之间的生态关系是一个复合的概念[38]。目前学者们对城乡生态关系研究的重点区域是城乡生态交错带,即城乡直接作用的区域,对其土地资源管理、生态持续问题、农民土地流转机制问题[39]和城乡生态矛盾根源问题[40]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经济学视角下城乡统筹的研究重点是城乡经济关系,集中研究城乡差距的形成和劳动力的转移机制问题[41]。桂家友[42]从城乡关系角度出发,认为农民工的流动推动了户籍制度改革,有效动摇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根基,促进了生产要素和管理方式在城乡之间流动,缩小了城乡差距,利于城乡统筹顺利进行。学者们在研究城乡之间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只注重农民工的进城问题而忽略了对农村外出经商和读书人员的研究,因此并没有意识到后者的人口流动才是农村流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目前,学者们对城乡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逐渐上升,研究视野比较开阔,试图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城乡问题。余小平[43]认为农民思想观念意识的现代化程度由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状况所决定,它影响城乡之间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因此,应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加强农村思想、文化、社区教育等,建设现代化村庄。

2.3.2 以城乡作用的动力机制研究为主。目前,学者们对城乡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研究较多,但绝大多数的作用主体局限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44]。早在1983年张庭伟提出了自下而上城市化的概念并分析了自“下”的机制[45]。张安录[46]在研究城乡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指出城乡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为自上而下的扩散力机制、自下而上的集聚力机制、外资注入的驱动力机制和自然生态动力学机制。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突破了以上研究模式,杨荣南等[47]把中国城乡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其中,内部动力主要指来自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动力;外部动力则指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引进外资等。

2.3.3 突出制度因素对城乡统筹的影响。为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违背了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的“二元”结构问题。学者们认为具有城市偏向性的制度,例如,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等是导致中国城乡不平等的根源问题[48]。因此,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层面是城乡二元制度研究,制度创新才是中国现阶段城乡统筹问题的基本思想。吴翔阳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中国城市化的滞后现象是由户籍制度所决定,迫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了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出现“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和“候鸟式”的“民工潮”问题的出现。

3 地理学视角下城乡统筹研究及评述

城乡统筹引起国内外各学科广泛关注的同时,地理学将其独特视角和城乡统筹相结合开展了一些研究。

3.1 国外地理学对城乡统筹的研究

3.1.1 注重区域之间的对比[49]。西方国家城乡关系的研究着眼于全球的共性问题,进行国家与区域、区域相互之间的差异对比性研究[50-51]。Barbaba Harriss针对粮食问题进行研究,并将非洲和亚洲的粮食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它对城乡关系的影响,试图探求其在农民家庭生活质量问题上的作用。T.G.McGee通过对东南亚、非洲、拉美地区3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尼、尼日利亚、巴西的全球化进程进行对比,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David Simon通过比较莫桑比克、马拉维、南非、津巴布韦等国家的人口迁移数量的增减问题,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上的差异性。Paniagu从微观区域出发以西班牙的Guadalajara、Girona和Ciudad Real地区为例,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对以上地区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对3个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农村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

3.1.2 研究对象以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关系为主[52]。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距现象比发达国家更加突出,因此发展中国家成为城乡关系研究的主要对象,特别是东南亚、拉美、非洲国家和地区[53]。例如R.O.Driguez运用回归模型对比研究了哥斯达黎加城市、乡村、农场和非农场家庭贫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产生的影响;Goldfield关注南美欠发达文明下的城乡关系,通过分析城市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城乡资源互补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描述了城乡相互依赖的复杂性。同时多数学者以宏观视角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进行探讨,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生活质量等差距的比较研究[54]。

3.1.3 注重空间分析与社会因素影响相结合[55]。城市规划学者带动了国外的城乡关系研究,因此,研究过程中对城乡空间关系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了社会因素的影响[56]。发达国家在城乡关系问题上更加注重空间分析,但研究问题也同政府提出的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相联系,所以,城乡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的政治问题。例如发达国家在城乡差异问题的研究上更加侧重于居民个人行为、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影响[57]。David Simon对发展中国家城乡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之间相互作用不仅由地理分布区位和人口统计学相关因素所决定,而且还受各自的生产方式、区域的政治因素和经济条件、国家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所影响。

3.2 国外地理学视角下城乡统筹研究评述

3.2.1 理论尚存在缺陷。西方国家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对象以工业革命早期的西方国家和非洲、拉丁美洲及东南亚等国家为主,研究区域片面化,缺少对中国的研究。因此,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否适合中国还需要佐证[58-59]。研究多以宏观层面和自上而下的角度进行,缺乏微观、自下而上的研究角度。尤其缺乏对农村区域的深入研究,涉及的少量研究也缺乏实证研究基础。近来在研究过程中虽不断强调城乡关联的重要性,但多以城乡分割为前提,城市和乡村的紧密联系始终停留于概念和抽象理论的探讨阶段,同时缺乏定量和实证研究。

3.2.2 对中国的启示。西方国家的城乡关系理论启示中国应从“城乡相互作用”、“城乡相互作用流”等开展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城乡协调发展应当用新的区域规划观进行指导。过去中国城市规划与乡村城镇规划分割进行,或只注重城市规划而忽视乡村规划,造成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后果,现在则应城乡统一规划,综合考虑,克服城乡规划分离,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城乡关系复杂,农村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支持,同时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劳动力等物质基础,因此,应抛弃自上而下的发展观,结合城乡实际,上下结合,促进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

3.3 国内地理学视角下城乡统筹的研究及评述

3.3.1 城乡统筹实施过程中城乡之间相互作用流研究。中国地理学对城乡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以解决城市和乡村之间各种要素流的过程、动力机制等理论问题。影响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称之为城乡要素,包括资金、信息技术、物质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中以要素流的形式出现,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60]。曾磊[61]认为城乡两大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互相交流,形成复杂的横向联系;而城乡两大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性质和效应形成一种纵向联系也称功能联系,是指产业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的相互依存作用。针对要素流的分类可以分为物质流、资金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此外,有些学者提出情感流、技术流、思想文化流等。

当前,国内有关要素流的空间作用方式基本上是参照空间相互作用的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学者们指出不同要素流拥有不同路径和通道。刘玉[62]认为城乡相互作用的空间方式由城市空间扩展、乡村转型和城乡交互作用三方面组成,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交叉作用地区是城乡交互作用最集中的区域。张安录[46]从空间角度解释了要素流的动力机制,他指出资源互补性、生态共生性、经济相互依赖性是城乡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城市向“田园城市”发展,乡村向“乡村城市”演化,城市和乡村逐渐走向一体化发展。

3.3.2 城乡统筹的区域影响研究。城乡统筹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推进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但在某个阶段的局部区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这是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进程中农村地区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流入大城市,在加快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大量乡村人口的流入促使城市内部社会机构分化,形成“城市二元结构”。农村人口在城市贫民窟地区的集聚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现象;农民工的涌入也对城市居民就业增加了压力;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断层也给城市经济带来波动。城市通过涓滴作用带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地区带来冲击,城市的现代化思想、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对传统农村地区的社会造成冲击[63];乡村年轻男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出现老龄化、性别失调等问题;城市过快发展对乡村地区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剥夺使乡村地区失去发展机会;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加速恶化了农村环境,从而降低了农业的生产力[64]。总之,城乡统筹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互动,推动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分别对城市和乡村地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如何促使城乡两大区域的健康协调发展也成为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3.3.3 以城乡统筹为背景的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学者们以城乡统筹为理论背景关注了小城镇、城乡交错带、大城市地区的发展问题。张鹏等[65]针对长吉小城镇发展存在分化问题,提出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根据当地的地域类型、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构建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即:为促进城市扩展的“变农模式”、城市带动乡村的“拉农模式”、城市乡村共同努力的“新农模式”、城乡相互联系的“带农模式”及为达到城乡互融的“合农模式”。一些学者认为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域是城乡交错带,其空间的合理发展是实现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对该地带空间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可促进城乡统筹实施进程。王晓阳[66]以城乡统筹为视角,以空间整合为切入点,指出城乡交错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该区域缺失空间协调性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的方法和战略。区域社会经济长期发展促使了大城市的形态演化,这是城乡统筹实施的体现,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陈春林等[67]遵循城乡统筹的思想,以长春市的城市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指出长春市城市形态的特性是圈层扩化和连续外延,同时探讨了城市无限向外扩展和周围地区孤立发展的弊端及其内部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春市优化中心城市形态和加强外围地区互动发展的措施。

3.4 国内地理学视角下城乡统筹研究评述

3.4.1 不足之处。国内学者对城乡统筹基本理论研究虽然较多,但缺乏地理学视角下城乡统筹研究内容、功能和效应的系统解读。针对城乡统筹实施过程中城乡互动发展时空演变机制和规律的分析缺少实地调查,缺乏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如锡尔(Theil)系数二次嵌套分解法、探索性的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小波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29]。学者创建的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只注重了可操作性,忽略了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导致某些指标不能科学描述城乡统筹过程中要素的互动态势,其次,单一和陈旧的评价方法无法准确地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科学评价[54,68-70]。对城乡统筹实现模式的研究尺度较多局限于中观层面,缺乏全球和微观尺度的研究,研究的典型案例多以发达地区为主,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实证研究较少[66-67]。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城乡统筹的地理学研究滞后于其他学科的研究。

3.4.2 研究展望。今后地理学视角下城乡统筹研究应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开展实地调查,运用地学分析和定量化分析手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应更多地转向社会地理学,关注个人行为层面对城乡统筹实施的影响。改变过去传统的城乡分离观念,研究区域应从以前的城市为主转变为城市乡村并重,更多关注现代化条件下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问题。地理学在未来城乡统筹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区域研究优势,着重分析城乡平衡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本质。

4 结论

城市和乡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区域空间格局的两个基本单元,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有机地、连续地,而城乡统筹是中国针对城乡关系的美好愿景。怎样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并发挥地理学区域研究优势是一项需要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国外城乡关系起步时间早,从1950年代前至今已拥有系统的研究过程,形成较经典的研究理论和研究特点,从最初起步的城市偏向到城乡联系及最后的农村偏向,体现了其研究的不断演进和新趋向。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探讨了城乡统筹的内涵,界定了其发展目标,并呈现出了与自身国情相符的研究特点。在国内外各学科广泛关注的同时地理学因其独特的区域研究优势,对城乡统筹进行了地理学视角下的探讨。国外学者在着眼全球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注重各区域之间的对比研究,同时分析了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国内学者分析了城乡统筹背景下城乡之间各种要素流的过程、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的区域影响及区域发展问题。在今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地理学应更多关注区域之间信息技术应用给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及定量分析的手段,研究视角从宏观向微观转变,充分发挥地理学学科优势。

标签:;  ;  ;  ;  ;  ;  ;  ;  ;  ;  ;  

国内外城乡规划研究进展及地理学展望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