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奥运礼仪_文明礼仪论文

北京文化奥运礼仪_文明礼仪论文

人文奥运 礼仪北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礼仪论文,人文奥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一张名片。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说“有礼走遍天下”。奥运到来,天下宾客齐聚京城,北京将递上一张怎样的待客名片,以传递人文奥运的精神呢?我们相信,这名片上写着真诚、尊重、平等、宽容、友善;我们更相信,无论您来自地球的哪个角落,都能通过北京人呈上的这张礼仪名片,切身感受到北京人文奥运的独特魅力。

人文奥运是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展现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风采,首都北京持续深入开展了以“优雅言行——迎奥运礼仪文明行动”为首要内容的“迎奥运五大文明行动”。从北京申奥成功起,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文明之花处处开放,礼仪奇葩竞相争艳。

文明礼仪进家庭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从北京奥运会进入倒计时的那一天起,热情好客的北京人就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想了解更多的礼仪知识,每一个北京人都想通过“学礼”,做到“达礼”,在奥运会这个大舞台上,与五湖四海的宾客一起分享人文奥运带给我们的快乐。首都文明办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着力抓好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着力推进公共领域的文明风尚建设,使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行礼必先知礼。只有让群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切实懂得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礼仪才有可能转化成一种行为。为了在广大市民中普及文明礼仪常识,2004年,首都文明办组织编写了一本以问答形式,图文并茂讲解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材《文明礼仪普及读本》。2005年,全市在机关、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场所开展了6次全市性的送书上门活动,向430万个市民家庭免费发放《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同时,选聘专家学者组建了“文明礼仪讲师团”,深入机关、社区、农村、学校、军营、工地巡回宣讲;先后举办文明礼仪骨干培训班1000多场次,并组建志愿宣讲团分赴5000多所文明市民学校和农村文化大院进行宣讲,受教育群众达500余万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短信、移动电视、公益广告、宣传栏等各种宣传载体的优势,通过画面、语言、文字等形态把文明市民要知礼懂礼的观念不断传输到每一个市民。全市各区县、各系统还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礼仪知识竞赛和风采展示活动,使文明礼仪常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礼仪是人类社会的通用语言。《文明礼仪普及读本》这本小册子因为实用、贴近实际,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礼仪教师,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你知道与人握手要保持多长时间是文明的吗?”李大妈问到,来串门的王大爷毫不迟疑地回答:“礼仪书上写的是三秒钟”。白领张小姐要拜访一位客户,一位同事马上翻开小册子:“记住,初次拜访别超过10分钟”。在朝阳区CBD工作的刘小姐常跟外国人打交道,她掰着手指告诉记者,跟外国人交往要尊重隐私,要做到“不问收入、年龄、婚姻、信仰”等“八不问”,“掌握了这些涉外礼仪知识,我就好像又掌握了一门外语”……一时间,学礼仪、知礼仪成为首都市民的时尚。这一现象引起了多家国际通讯社的关注。法国费加罗报首席记者米伟文先生采访首都文明办时,别的不谈,专谈这本小册子。在外国记者眼里,中国人为了学习礼仪,做如此大规模的普及行动,几十年来实属罕见。“咱老百姓做到知荣明耻,讲文明、讲礼仪,就等于给北京奥运会做出了大贡献,也等于享受了奥运会。”家住宣武区椿树街道的刘春玲大妈不经意间说出了京城百姓的心声和愿望。

礼仪活动塑言行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不仅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协调发展。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2003年,北京市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启动“首都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到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市通过印发“八荣八耻”挂图,向近140万中小学生免费发放《八荣八耻书法字帖》,创作并传唱“八荣八耻”正气歌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文明礼仪教育不仅外有言谈举止之规矩,而且内有以“八荣八耻”为统领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准则。从2004年,全市举办了有20余万市民参与的“礼仪北京”首都市民文明礼仪风采大赛活动,以赛促学、普及礼仪;到2008年,北京市认真组织参加了由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近600万名市民群众参加了平面和网络媒体的竞赛答题,北京市代表队在全国电视大赛中一举夺得第一名,成功展示了北京市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果和首都市民的文明风采。从2005年,全市按照《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以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赛场礼仪、校园礼仪、职业礼仪、涉外礼仪为内容,分阶段开展教育实践专题活动,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到2007年,全市创启“排队推动日”等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导市民群众把学礼仪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百万志愿者、千万市民“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群众性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的生动局面。7年来,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首都文明礼仪教育不断深化,由内到外、内外结合,由知到行、知行统一,全市兴起了人人学礼仪、知礼仪、懂礼仪、用礼仪的热潮和风尚。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各级党政机关和公务员率先垂范,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带头做个好市民。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编写了《机关文明礼仪》,深入开展了公务员文明礼仪教育,推动机关文明礼仪建设。市直机关工委在112个部、委、办、局开展了公务员礼仪风采大赛展示活动,倡导优雅言行,树立机关文明礼仪形象。2005年,“北京公务员礼仪规范”制订完成,10万公务员接受礼仪培训,这是当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海淀区政府规定,女公务员上班须化淡妆,凡披头散发、穿吊带连衣裙的公务员都将被禁止进入办公区域。通州区大力推行“接听电话礼仪规范”,要求公务人员必须在三声响铃内接听电话,接待访客首先说“您好!”党政机关公务员礼仪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引导和带动了社会文明风尚建设。

文明行为是一种习惯,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从2005年到2008年,全市在中小学生中连续4年开展了“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以“童谣”、“藏头诗”等小学生们喜欢的形式,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自编、自创各类“文明童谣”,让孩子们在说唱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熏陶。不仅京城唱响新童谣,北京结集出版的《新童谣》,还受到全国各地上千万小朋友的广泛欢迎。朝阳区在中小学校开展了“一班一国”和“三礼”(礼仪、礼节、礼貌)教育,让孩子们在娱乐中了解和掌握外国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门头沟区的东辛房小学,持续开展中华美德教育,采用诵读古诗词、编创对联、学戏剧等形式,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礼仪。

为提高来京务工群体的文明素质,全市持续开展了“建北京有我一份,办奥运有我一功——来京务工人员与首都文明同行”活动。通过开展“来京建设者文明之星”评比表彰、“百星慈母游京城”、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组织编发《来到北京》通俗读本,并拍摄播出同名电视剧等宣传教育形式,激发他们建设新北京、奉献新奥运的热情,引导他们融入北京,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丰台区成立了由2.3万名来京务工人员组成的“奥运义工团”,发出首个《来京建设者公约》,呼吁广大来京建设者讲文明、改陋习、建和谐。

几年来,文明礼仪教育如春回大地,遍及全市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在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召开“邻里和睦一家亲恳谈会”,促进邻里和谐;在西城区,一场场“礼仪文明新西城”知识竞赛,带动社区居民学习礼仪;在崇文区,提供心理调适、情感疏导服务的“知心家园”,已经成为各类困难群体离不开的“家”;在宣武区,社区群众踊跃参与“教子治家格言”和“100个文明行为习惯短句”的征集活动;在海淀区,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诠释和普及传统礼仪的“礼乐文化”工程悄然兴起;在石景山区,数十万市民热情参与“文明热心石景山人”评选;在房山区,大学生“村官”深入田间地头宣讲礼仪知识;在顺义区,《十讲十不讲》礼仪标准成为广大群众行为举止的指南;在昌平区,“青年文明礼仪直通车”走进了学校、社区、村镇和山区;在大兴区,数万人参与了乡规民约的制定;在平谷区,乡风文明报告会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密云县,“文明礼仪百场讲座”在农民中普及了文明礼仪;在延庆县,“端午文化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礼仪……

文明之星耀京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学礼、知礼而用礼的过程中,全市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堪称文明礼仪建设的楷模,他们不是高大全的银幕形象,而是我们看得见、够得着的百姓英雄,因此,他们对身边群众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更大。全市以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为契机,广泛兴起“评楷模、学楷模”的热潮,引领了社会的风尚,有力地促进了市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的提高。

2006年,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人事局、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都十大公德人物”评选活动,53万市民踊跃投票,评选出市民心目中的“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社区里的天使司堃范,让骨髓充满阳光的刘正琛,毕生积蓄捐教育的陈荣超,为273对老年夫妇留下人生美好瞬间的伤残民警杜浩,为多伦播绿治沙的新闻记者肖朝阳,感动南疆的首都医生周宪梁,诚信农民张淑英,新北京的义务指路人谢亮,擒贼负伤15次的来京青年董学法,德艺双馨为公益的著名演员濮存昕……在他们身上既有传统美德的传承,又有时代风采的体现。2007年,北京市组织参加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396万市民参与投票,刘月生、王世昌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孙茂芳等9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7年,全市各区县还开展了“社区(村)文明之星”评选活动,22714人成了群众身边的“文明榜样”。此外,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不断涌现。2003年至2006年,连续评选出401名“来京建设者文明之星”。全市87万名中小学生、10万余家庭积极参与“奥运文明小使者”评选活动,评选出7362名社区“奥运文明小使者”。

评选不是目的,而是树立典型、宣传典型,让大家一起学习模范、争当模范。全市各区县、各系统积极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利用黑板报、光荣榜、社区宣传栏等各种宣传设施,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组织开展了“学公德人物事迹、树文明公德新风”活动,动员先进典型人物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当中,讲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悟心得,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带头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推动见贤思齐、争当模范风气的形成。在“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市民宣讲活动中,今年上半年仅两个月时间,全市共组织各类模范到基层社区、农村进行了约50场巡讲。去年以来,怀柔区举办了“感动怀柔十大道德模范人物”报告会40余场次,20余万群众受教育。

通过模范人物的现身说法和带头示范,一大批社区居民、干部职工、教师学生、来京务工人员加入到文明行动的行列。在朝阳区打工的河南来京务工青年李高峰,组织了近百人的志愿者队伍,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进行保洁、巡查等志愿服务。海淀区青龙桥街道有一支以社区居民高玉红为首的义工联合指路队,成立两年来在颐和园、圆明园等地为超过12万游客解决了“问路难、寻址难”问题。大兴区常年活跃着一支学雷锋小分队,宋薛宣等数十位热心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帮助孤寡老人、残障家庭上门理发、修理门窗……

古都北京树新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年的努力,文明礼仪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首都市民的生活方式,结出累累硕果。受首都文明办委托调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显示:2007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73.38,比2006年的69.06提高4.32个分值,比2005年的65.21提高8.17个分值。记者注意到,在“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中公共交往方面,市民文明程度都有长足提升:遇到陌生人问路时,95%的人能够热情主动地给予帮助,比2006年的90%提高5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71%提高了24个百分点;说脏话粗话、用语不文明现象由2006年的3%下降到1%,比2005年的10%下降了9个百分点;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的发生率由2006年的80%上升为95%,比2005年的76%上升了19个百分点。社会学者认为,这一组数据标志着,北京市群众性“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人文奥运行动取得扎实的效果。

这些数据的变化,正逐渐改变着京城人的生活。如今,陌生人之间微笑的多了,“您好”、“谢谢”成了口头语,恶语相向的少了;公共场所举止得体、衣帽整洁的多了,“膀爷”没了踪影,大声喧哗的少了;街头问路时热情回答、主动答疑的多了,冷言冷语、漠不关心的少了;纠违执法时态度和蔼、耐心劝解的多了,冷硬粗暴的现象少了;邻里间主动沟通、和谐相处的多了,斗嘴生气的少了;公共场所有序排队、文明礼让的多了,加塞拥挤的少了;马路上车载国旗、文明行车的多了,不讲文明、违章驾驶的少了……对这些变化,留学英国一年多刚回国的李伟感触尤深:“这座古都的公共文明提高如此之快,以至于用眼睛就可以看到了。如沐春风!如沐春风!!”和平门烤鸭店门前一位纳凉老人说:“陋习是难改,可奥运来了。北京人讲礼儿,不会把脸丢到国外去。”日新月异的不仅是城市建筑,还有人的文明素质——这是这座奥运之城给人留下的最深感受。

首都文明办负责人表示,这几年全市把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作为实施人文奥运理念的主要突破口和提升市民素质的基础工程来抓,从根本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全市形成了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社会文明风尚,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7年的等待,热切期盼;7年的付出,万众一心;7年的迸发,铸就辉煌。一千多万开放、文明、热情、友善、包容的首都人民振臂欢呼:十六天的北京奥运会,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书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中国不仅取得了金牌51块世界第一、奖牌突破100块的优异成绩,而且拿到了北京奥运会奖牌中含金量最高的文明金牌。

标签:;  ;  ;  ;  ;  

北京文化奥运礼仪_文明礼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