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与作用_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与作用_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作用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社会主义的建设。毛泽东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以他为主要代表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代伟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毕竟是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孕育了他,对毛泽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试就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和作用谈点管窥之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毛泽东知识结构中的积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包括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联系的文化,表现在思想观点、理论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哪怕是衣、食、住、行也渗透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滋润着中华大地,也孕育一代伟人。

毛泽东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9 岁在家乡韶山南岸就读私塾,熟读《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等。19岁的毛泽东考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后,便孜孜以求攻读宋明理学、朱熹哲学。特别在杨昌济老师指导下,认真研读朱熹的《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史学典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又熟读《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日知录》等。他特别爱好王船山、谭嗣同的著作和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还精心研读过曾国藩的著作。青年毛泽东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为探索新的政治学说,掌握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当毛泽东成为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的领导人之后,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但并不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而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材料结合起来。不论是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或建国后的繁忙工作中,他总是坚持不懈地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延安时期,他除了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外,还阅读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建国后,毛泽东居住的中南海丰泽园藏书达9 万多册,其中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他特别爱读历史书,一部武英殿版线装的二十四史共850 册,从头到尾都有他阅读后留下的眉批和勾画。从经史子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民间乐府到稗官小说,他都加以研读。对于历朝纪事本末,以及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也都广泛涉猎。周恩来曾于1949年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写道:“毛泽东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而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事革命事业的科学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恩格斯说过:“任何新的学说,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藏在经济事实中。”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其思想的形成也蕴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没有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则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实践斗争的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扬弃,充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

在哲学方面,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受朱熹“知行观”的影响很大,他研读过一些宋明理学著作,包括朱熹的《近思录》、《朱子语类》、《四书集注》等。青年毛泽东也广泛接受过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的影响,对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学术和履践笃实的精神非常佩服;毛泽东很敬佩顾炎武将实地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实学”精神。五四运动以后,青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开始摒弃理学唯心主义而明显地转向于面对现实,把改造中国和世界视为奋斗目标,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他在转变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卓尔不群的特色就是在积极向西方寻找真理时,仍时刻不忘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带头抵制“城市中心论”的教条,坚持深入农村调查,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究其原因,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坚持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是其关键。1937年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对中国古代知与行的相互关系的各种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其正确的观点和合理的因素。毛泽东在写《实践论》标题的时候,特别加上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渊源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对古代知行学说的简单继承,而是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知”和“行”加以重新解释,改造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的新命题,由此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

在政治上,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国情。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借鉴历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有益经验,通过总结历代农民战争失败教训,批判黄巢、李闯王式的流寇主义,深刻阐明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在政治斗争策略上,毛泽东借鉴战国时期的合纵家与连横家的做法,吸收三国时期的三足鼎立政治斗争的思想智慧,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策略原则,即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等;在研究治国理论时,毛泽东批判地吸收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以及荀子的“礼”与“利”相统一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加以改造,来阐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指导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在军事领域里,毛泽东对古代军事理论遗产的继承和运用最为出色。他潜心研读《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国策》、《汉书》、《三国演义》以及曹操、岳飞等人的军事论著,充实、丰富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的问题》等一系列纵论战略的专著中,广泛地征引古代史书与兵法,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推陈出新,继承和发展古代军事辩证法思想,以丰富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理论。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写道:“春秋时期,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名战例。”还援引历史家左丘明对此的专门叙述。另外,毛泽东在其军事著作中还引用了诸多的古代战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有38处注释,其中11处引用中国古代军事成功的战役,如晋楚城濮之战、围魏救赵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通过对这些战例的分析研究,阐发弱军战胜强敌的军事规律。可以说,毛泽东军事理论宝库中大量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军事文化的优秀成果。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理论思维形式及载体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料和语言表达形式。毛泽东善于运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理论思维形式对此加以发挥和改造,并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为载体,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它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中国革命经验作出的理论概括,而且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一句成语,原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班固为西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作传,称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训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清初顾炎武以“经世致用之”实学“反言心言性之”空谈,其后乾嘉汉学训释经义,仍强调,实事求是是不主一家。他们讲求的“实事求是”立意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力求对客观实际和思维活动规律作出正确反映的意向,代表了那种为学治事注意从实际出发,详尽地占有材料的优良文化传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这一成语加以改造和利用,并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为的向导。”这段话继承了“事即物”“是即理”的传统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使这一命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变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学派和思想路线。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不仅在中国革命时期起过指导作用,也是我们当前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另外,反映在毛泽东著作中的中国古代思想概念、命题和成语不下数百种。如引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来阐明党内对待批评及对待犯错误同志的正确态度;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来说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用“愚公移山”概括中国人民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阐明对反动派实行专政的必要性;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行成于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举一纲而万目张”来阐明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问题等。

毛泽东还善于吸取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他用“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说明反动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用李密“陈情表”中的两句话,“茕茕孑立,形影相弔”刻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中国人民革命高潮中的孤立形象;用司马迁推崇完善理想人格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阐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共产主义伦理道德原则。此外,毛泽东著作中还吸取了中国神话、传说、诗词、小说、戏剧等方面的故事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语言,如“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的故事,“林冲夜奔”“宋江三打祝家庄”“霸王别姬”“黔驴之技”的战法等等,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思维与我国民族的语言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把“国际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毛泽东正是这样身体力行,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综上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积淀在毛泽东的知识结构中,而且对以毛泽东为主要创立者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确的理论思维形式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载体为毛泽东所借鉴,由此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使得毛泽东思想这棵参天大树,在中国的土壤里得以生根开花结果。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收稿日期:1998—11—18

标签:;  ;  ;  ;  ;  ;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与作用_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