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键词:众所周知,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阶段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尤显突出。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应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软环境,包括:道德观念,文化思想,价值衡量。另一方面是硬制度,包括:方法手段,管理机制,评价标准。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在软环境的渗透下、硬制度的规范中科学发展,与时俱进。
一、家长、学校、社会应各尽其责(一)家长作为第一老师,应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有一任教名言:“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就是以自己实际行为表现对子女、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待人处事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和榜样。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是家长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好的表现,就会产生好的影响;坏的表现,就会产生坏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切忌以违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言行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影响。例如:在城里横过马路不走斑马线,走斑马线照冲红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在公园里攀枝摘花;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人孕妇让座;在孩子面前辱骂他人;在孩子面前讲骗人的假话;在孩子面前夫妻吵架打架;在家里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
(二)学校作为第二老师,应帮助孩子怎样学习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但由于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不同,实际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学校片面地以智育为中心,只教书不育人,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使一些学生缺乏理想,讲实惠、贪小利,甚至受到腐朽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增加学习负担,对学生进行“分流”,不仅对所谓“差生”放任不管,就是对少数高才生的培养,也只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获取高分上,使多半学生走向了高分低能的发展,也使所谓的成绩差的学生自身的才能不能得以发挥,甚至自暴自弃,过早得走上社会,受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所有这些做法都对学生身心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
2.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缺乏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有的教师经常使用专制的手段,例如打骂、体罚学生,或是采取讽刺、挖苦和其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和尊严造成学生发展上的障碍。
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只有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缺少社会、家庭的配合,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社会作为第三老师,应引导孩子实现人生价值1.社会交往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仅有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虽不是轰轰烈烈,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景。青少年由于年龄尚小,判断是非能力较差,好坏不分,只要是现实存在就认为合理。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如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如通过交通路口闯红灯,没有人闯他也会等,别人都闯的时候,他也会跟着闯;如拾物交公,过去提倡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今天如果拾到东西交公,会被一些人认为这个孩子是不是傻;如排队加塞,不管是购物、买票、交费,总有一些人不自觉,找理由加塞等等。以上现象的长期存在,使孩子分不清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耳濡目染便会形成思维定势,进而形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再想改变恐怕就非常难了。对一个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社会交往,加入许多群体组织,甚至同时加入几个群体组织,成为几个不同群体的成员。就个人发展而言,加入群体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自尊的需要,增加自信感和力量感,获得安全感等。总之,加入群体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
2.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种类的艺术作品、电视、电影、互联网络、书报刊物、音像制品等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以及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游乐场、歌舞厅、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从审美角度认识与评价现实的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概括、凝练,以独特的方式再现出来,因而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人文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如此。例如,某些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不高的艺术作品、文化娱乐形式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着消极的影响。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各种不同意义的信息未加区分和筛选地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良莠。因此,在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青少年所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
二、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袁贵仁在《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一文中指出,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除过去所讲的体力和智力外,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力、意志力、理想力、信念力、道德力,以及想象力、洞察力等。爱因斯但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上的伟大。
总之,素质内包含着知识和能力,但知识、能力不等同于素质。素质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知识教育观到能力教育观,再到素质教育观,是教念的重大进步。
论文作者:侯利阳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社会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青少年论文; 孩子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