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我国高考改革的思考_高考论文

新课程下我国高考改革的思考_高考论文

关于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课程与新高考

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200 5年秋季,江苏也将进入新课程实验。在新课程实验区,由于高中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 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所以,广大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 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但同时也有一个共同的担心:使用新课程以后,将来高考怎么办 ?如果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仍沿用现在的高考模式,实施高中新课程必然会遇到阻 力。校长、教师、家长会问:用新课程可以,但你能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或我的孩子三 年后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原因很简单,新课程既然是实验,就不可能是十全十 美的,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调整、修正和完善。问题是,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 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个高中阶段,也许只有这么一次高考的机会。这就决定了高中新课 程实验只能成功,不许失败。2007年,参加实验的四省区高中毕业生将面临高考,毫无 疑问要有新的高考方案来适应。如果只有课程的改革,而没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措施 相配套,课程改革的目标恐怕将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必须关注高考。新 课程实验区的教师、家长,都盼着新的高考方案早日出台,而且越早越好。只有这样, 才能给实验区的广大教师和家长吃一个“定心丸”,以解决实验的后顾之忧。

2004年高考结束后,部分新闻媒体炒作“南京高考现象”,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与应 试教育的重新讨论。有的论者谈到这个问题时,习惯于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我认为 是不切实际的。不能说你搞了素质教育,就可以不管高考成绩。哪个地方高考成绩突出 ,就说人家在搞应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正视高考,而且会有好的高考成绩,这 才有说服力。如果一个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很好,但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恐怕这种素 质教育也没有多少说服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彭芝校长所说:“我们要正确地认 识高考。素质教育不是不要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好也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我们应当理 直气壮地抓高考,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 的大学,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代表了广大考生及其家长最根本的利益。所以,抓好高考 ,就是为国育才,就是造福于民,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注:见刘彭芝.人生为一大 事来.第19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对于任何一所高中来说,不管是使用新课程的实 验区,还是使用过渡性课程的地区,高考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高考改革的多元化趋势

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高考的直接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新生提供依据。但 是,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 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使得高考逐渐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以2003年为例,全国 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620万,而招生人数为380万,录取率仅为61%,其中录取到本科 院校的人数还不到30%。所以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但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 出(注: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前言.文科,2004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的发展,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 教育的期望值逐渐增加。正是由于这种供需的矛盾,造成了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 此,高考自然而然地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甚至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之一,高考也被认 为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改革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评价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决定着各地中考改革的方向。

近年来在高考改革问题上,有关部门一直强调“稳中求变,稳中求新”。2004年,我 国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高考试卷的多样化。分省单独命题 的省份,由原来的上海、北京,又增加了天津、重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湖南 、湖北、辽宁,共11个省市。其余省份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4套试卷中选择。 所以,2004年,全国共有15套语文高考试卷。2005年,自主命题的范围又将进一步扩大 ,山东、安徽、江西也将加入自主命题。教育部制订《考试大纲》,各省可以根据本省 的省情制订适应当地实际需要的《考试说明》,从而给各省以更大的高考命题自主权。

从2004年的语文高考试卷来看,已经出现一些新的考查方式。如上海卷几年前就已经 增加了作文在整个试卷中的分值,有专家建议打破高考作文60分的僵局;古代诗文阅读 在上海、北京卷中所占分值也有所提高,北京卷在题型上有了新尝试;全国有8份语文 高考试卷考到了对联;在选材方面,普遍关注现实,体现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的正确引导。江苏卷出现了书面语与口语转换的题型,等等(注:见2004年普通高等学 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汇编语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这些变化,应该是 研制新课程的高考方案时给予关注的。

三、新高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当前,高考存在着太多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承载的功能太多,高考本身两难性的问 题也太多。比如,新课程要求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培 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个性化又要求不能千人一面。影响的因素太多。政治、经 济、文化、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文明程度以及公众的承受心理等,都是影响高考的因 素。边远山区与现代化都市公众的承受心理和考虑问题的视角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基于 这种情况,在制订新课程的高考改革方案时需要特别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1.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创新,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是很好的教育 理念和目标,但是改革和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必须 综合考虑国情省情、诚信环境、公众的承受心理以及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才能确保高 考新方案为各方面所接受。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新课程的高考方案要关注普通高中课程的共同要求和多样化模 式以及各实验区省情的关系。我国发展的不均衡性是非常突出的。经济的不均衡决定了 整个社会进程、公众的心理承受、追求的目标等一系列的不平衡。比如,山东的方案不 见得适应于广东,广东的方案也不一定适应于宁夏、海南。不平衡决定了新的高考方案 在遵守共性、保证语文新课程共同要求的同时,必须兼顾多样化模式和各实验区不同的 省情。

3.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高等院校与普通中学对高考改革的出发点、视角可能 会不一致。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既要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又要考虑我国目前基础教 育的实际情况,注意中学语文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比如,文学鉴赏鼓励学生个性化 阅读,高考试卷也在有意识地增加开放性。2004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以“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为话题。应该说,这对于那些有文学才能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有启 发性的题目,不少专家学者大加称赞。但这种改革由于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有一定 的距离,学生难以适应,只好乱写一气:“母亲是水,父亲是山。”“我面对灵动的水 ,登上沉稳的山,大喊一声:我不会写!”甚至出现交白卷的现象。

四、新高考: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高考需要改革,否则会严重妨碍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妨碍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这已 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但是要改什么和怎么改,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新课程的 高考改革方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吸收已有改革成果。新课程的语文高考方案要注意吸收近年来语文高考、中考改革 中的新成果,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考查。语文高考的价值取向,要从 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能力立意;命题范围要遵循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同时又要不拘泥于某一种版本的教材;命题内容进一步加强理论与 实际的联系,特别是与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联系。

2.兼顾必修与选修。新课程的语文高考要将统一性与多样性、选择性相结合,在满足 高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新课程的必修模块是共同基础, 应成为语文试卷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进一步在更广泛、更本质意义上体现选修模块, 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的内容,以体 现高考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相关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专 业培养目标等要求选择相应的选考科目。选考科目可以有所不同,同一考试科目也可以 进行不同水平的考试。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新课程实验区不妨大胆探索有助于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个 性特长的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系。中学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高校选拔人才提 供更多的学生成长信息,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参 考之一(注:高凌飚.关于高考改革的一些看法.见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 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新课程实验区的学生在修满规定学分后,可根据自己 的情况和报考学校的要求,可以参加不同科目、系列和水平的考试。既注意适应不同层 次高校的要求,又适应新课程实验区不同选修模块、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

4.应加强对命题的研究和阅卷队伍的组织。适当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试题, 同时对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进行改革。主观题的增加,势必要增加阅卷的难度。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效的高考阅卷教师队伍,并在时间、财力上有足够的保证 ,才能有效地控制阅卷的质量,尽量减少评分误差。

总之,新课程呼唤新的高考方案早日出台,新的高考方案需要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 者、各级教育部门、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制订新的高考方案,必须充分考 虑到我们的国情省情教情,既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对合格新生的要求,又要尊 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既要正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又要注意吸收当前语文 高考改革的积极成果。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实事求是,群策群力,一定会为语文高考找 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

注释:

①本文是在笔者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2005文化神州语文教育 论坛——新课程与语文高考改革研讨会”发言稿的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的

标签:;  ;  ;  

新课程下我国高考改革的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