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述的六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与述,冷与热,多与寡,回溯与即时,庄与谐,规范与自由,这些都是影响综述学术质量和可读性、实用性的基本矛盾。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综述,作为集学术性、资料性、检索性为一体的高层次文献信息产品,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因而也成为图书情报部门极力推崇、刻意追求的情报研究成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对图书情报人员煞费苦心撰写及发表的许多综述不仅未加青睐,甚至常常不屑一顾。这是因为他们对综述的作用重视不够、情报意识不强,还是我们的综述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后者,即图书情报部门未能很好地处理以下六大关系。
1、综与述
综与述可以说是任何类型的综述都必不可少的特性。无论图书情报界对综述的内涵与外延作何种定义,均离不开综与述这一本质性的矛盾统一体。实际上,综与述犹如知识与载体构成文献一样,是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的合二为一。具体说,综是内容、述是形式。要想综,必须得述。若要述,非有综不可。
之所以这样来表述综述的本质,并不是有意在套用哲学公理,而是这对我们重新审视综述,走出认识的误区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目前图书情报界在对综述的研究中均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综与述拆开而谈的。如分析某些综述文章不足时指出其“综而不述”或“述而不综”;类分综述时常分为以综为特征的“文摘性综述”(有的干脆称之为综合文摘)和以述为特点的“述评性综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综而不述”,能综得了吗?“述而不综”能述下去吗?显然都不能。这就是说,“综而不述”和“述而不综”均无形成综述的可能,也就自然谈不上是综述的不足了。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与其费心劳神地分析综述不足的具体表象,倒不如直接探究其本质所在。
正是由于以综与述的分离为依据将综述分为“文摘性”和“述评性”两大类,进而导致许多人潜意识地认为综述即多篇文摘的组合,述评即几篇文摘的评论,加之图书情报人员在其他学科知识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得综述的质量普遍不高,难以真正显现其应有的功能。
实际上,综述就是综而述之,述评就是述而评之,二者是性质、功能、作用不同的情报产品,根本不存在“文摘性综述”和“述评性综述”之分。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我们撰写综述时,就会将综与述看作为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在选取资料、浓缩信息、构思结构、润笔行文的过程中,对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聚类和再创造,做到综中有述、述中有综,达到综与述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以“述”为线串连起一系列文摘而成为“综述”的缺憾。
2、冷与热
“综述的选题,首先应选择各学科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这似乎已成为图书情报界的“定理”之一。于是,多年来我们总是象新闻记者一样,到处扑热点、抢焦点,忘却了冷静地思考,更无心于“坐冷板凳”去长期钻研某一方面的问题。因此,图书情报人员废寝忘食、呕心呖血赶出来的“热点问题综述”,在学术界则早已到了“冷处理”阶段,使情报的筛选、聚类与报道缺乏时效性,与用户的需求总是“慢半拍”,成了“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我们的综述之所以“热不到火候上”,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未能冷静地面对学海、面对社会、面对自己。首先,忽视了学术的专深性和动态性。未对某一学科、某一专题的基本知识有专深了解,未对某一问题的学术研究历程有系统全面的把握,只要看到某一时期报刊文章屡屡讨论某个问题,便去操笔综述。这样的综述对学术界读者来说,只能起“马后炮”的作用。其次,忽视了社会需求的层次性。许多综述在学术界看来很肤浅,在普通人看来又“深不可测”,造成读者定位空缺。其三,我们总是以“博”自居,无论什么学科,什么专题,只要是热点问题,都敢于综而述之,甚至自认为图书情报人员撰写综述的能力强于教学、科研人员。岂不知“万金油”式的情报开发是难以有所作为的,是深层次情报服务工作的大忌。
综述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热点问题的平面扫描,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对学术研究的“推波助澜”方面。应注重从学术和决策角度去考察发现那些有较大价值、本应引起人们关注但尚处于“冷层”的问题,通过综述使其“升温”,进而形成热点。这样,综述的深层次功能才能得以发挥,才能倍受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的关注。要做到这一点,无疑对图书情报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种哪“热”扑哪的应急型综述方式必须让位于定向、定题式的研究型综述方式;非图书情报专业的高学历人员必须成为图书情报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图书情报界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封闭体系,与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结成有机联系的开放系统。
3、多与寡
综述的多与寡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微观讲,每篇综述所覆盖的文献量应以多少为宜?有人认为至少应在10篇以上,有人认为应以30—50篇为宜;从宏观讲,不同学科、不同专题的综述文献与原生文献之比应控制在怎样的跨度之内,才能适应文献情报量“爆炸式”增长的当今社会?有人提出,在社科领域,这个跨度一般为1:10~60,在自然科学领域一般为1:40~100。 这种从文献控制的角度来研究综述的微观与宏观计量理论的作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但这项研究在我国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具备确定具体计量规范的条件,上述有关“模糊数量”也只能给人们一个模糊的参考而已。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在图书情报界仍具有广阔前景,它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利用综述来控制文献这样一个开拓性的理论课题。显然,对这样的重大课题,我们首先应避免先入为主地去下结论,而应向国外的同行们那样,扎扎实实地做统计调研分析工作,先搞清楚不同学科、不同专题的综述文献在微观与宏观方面的覆盖面、引文量及文献控制量的现状,然后分别探求其不同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确定出合理的,分别适应不同学科、不同专题的文献控制计量规范,以便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促使各学科综述文献的多寡稠稀程度与该学科的发展状况相适应。这样既可以防止情报信息“冗余污染”,又可有效地控制文献。仅仅提出社会科学领域或自然科学领域的综述文献与原生文献之比的跨度范围显然过于笼统,达不到控制文献的目的。
4、回朔与即时
综述从时限来讲,可分为回朔性与即时性两大类。回朔性综述为人们展示了学术研究的纵向发展历程,即时性综述则从横向方面显现了学术界对某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或争鸣观点。二者共同构成了科学文献的综述网络,起到了浓缩文献信息、控制文献系统的作用。
然而,从我国目前自发形成的综述体系来看,还未达到网络化的程度。即时性的会议综述、争鸣类综述占居绝对多数,回朔性的年度综述、学术研究进展综述及学科发展历程回顾性综述相对很少,造成了“横面重、纵面轻”的不协调状况。其原因在于:其一,学术界普遍存在着器重论著,轻视综述的观念,认为论文、专著是创造性成果,综述是资料性文献,二者不属一个等级,多数造诣较深的学者们只将综述看作是副产品,可有可无。其二,热衷于撰写综述的图书情报人员,苦于学科专业知识的相对浅薄,很难涉足于难度较大的回朔性综述,而纷纷搞起得心应手的“短平快”产品——即时性综述。其三,报刊编辑部门从读者心理考虑,更倾向于发表反映有关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争鸣的即时性综述,促进了即时性综述的不断问世。
要逐步改变上述状况,还需学术界、图书情报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就图书情报界而言,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构建综述网络、控制文献信息的主要职责。应切实分析各学科领域中即时性综述与回朔性综述分布现状,积极探索二者间合理的比例结构;应尽快创办全国性的综述刊物及专门选收综述文章题录的分类索引,以引导综述文献由自发无序向系统有序发展;文献情报研究人员应克制急功近利、抢扑热点的浮燥心态,静下心来专攻某一门学科,进而写出有份量的回朔性的综述。
5、庄与谐
庄谐相融、寓庄于谐,这不单单是对通俗读物的要求。理论文章、学术论著同样应注重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将科学严谨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在这方面,许多伟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科学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遗产。人们读起这些大作,不仅汲取了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在自然清新、诙谐幽默的语言气息中受到了高尚的人生哲理与情操的薰陶。反观我们的综述文章,大都是庄重严肃有余,生动活泼不足,一脸书卷气、一口学究腔,片面强调了信息浓缩性,忽视了文章的可读性,致使综述类文献“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形式呆板、色彩单调,难以吸引普通读者。
当然,综述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学术观点、报道研究动态,开阔学者视野、启发探索思路,推进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综述仅仅是为了高层的研究型读者服务的。况且随着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断综合化,研究者愈来愈注重了解和汲取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信息,同样需要读一些通俗性学术综述。这对我们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在选题上不应全扑在学术尖端上,还应关注对社会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些科普性内容,如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人权与社会文明之类均可作为综述的选题。其二,对专深的学术性综述,应尽量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述,使一批被高度浓缩了的情报信息在有限的篇幅中形成有血有肉的机体,便于非专业的学者们了解与观察。要适应以上要求,必须对所综述的学科内容有专深的了解,必须善于将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这无疑对图书情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迫使我们不仅要钻研综述的撰写方法与技巧,还需钻研一两门学科专业知识,以使表达综述内容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样,对情报研究人员的培训,也不能仅局限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圈子内,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专深培训。
6、规范与自由
综述作为三次文献开发产品,要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广泛交流和流通,要发挥其族性检索和控制文献的作用,就必须得规范化。但作为对知识信息再创造的学术性论著,又必须讲求自由,离开了自由谈创造,是写不出特色的。如何将规范与自由控制在合理的度内,是我们研究综述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图书情报界的学者们对综述的规范化谈得较多,认为综述的参考、引证文献的著录方法和格式应该统一;行文过程中应杜绝诸如“一种观点认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一些人指出……,另一些人指出……”之类的不尊重著作权的做法,而统一为明确提出原作者的名字;综述的题目应统一为“××研究综述”;撰写综述的程序应统一;综述的文体应统一等等。而对如何体现综述创作的自由性、特色性却闭口不谈。这不利于综述的完善和发展,因为综述毕竟不同于目录、索引、文摘之类的二次文献,它的创作性成份和论著性成份显然要高于报道性成份和检索性成份,所以不能以图书情报界常用的“标准著录”式的思维定势来规范综述。否则,综述岂不成了一种往设计好的表格里填内容的报表或是强调规格性的应用文了吗?这大概有违多数综述撰稿人初衷吧。
那么,合理的自由度和规范度应如何把握呢?从微观上讲,选题应自由、行文应自由,至于题目的确定、撰写程序更应该自由。不应该把一种观点狭隘地理解成某一位作者观点,因为某一种观点有可能是由几十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而另一种观点又是另外几十位作者的意见聚合而成,难道一篇综述的行文中要出现几百位作者的名字才行吗?试想,这种充满了人名的学术性文章,怎么会有可读性呢?从宏观讲,参考、引征文献的著录应该统一标准,主题词的标引应该统一规格,综述文献的学科、专题分布应加强调控。所有参考、引证文献都应依角注号码,按统一的引文著录格式排列于文后,杜绝没有引文的综述发表,杜绝不在文中加角注号号码而只在文后列一堆参考文献的现象;所有综述都应在文前标引规范的主题词;全国更应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三种专门的综述刊物和一种专收综述文章的分类索引;图书情报界应定期进行三次文献成果评比表彰活动,以推动综述文献的质量不断提高。
结语
综述是图书情报部门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主导型产品之一,但目前社会对它的认可、依赖、需求程度远远抵不上目录、索引和文摘。这除了开发时间短、质量不够理想,以及综述文献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形不成系列等等因素以外,我们对综述及综述工作缺乏足够的研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为此,我们应象研究目录、索引那样,对综述展开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应成立全国性的综述研究会,来引导和促进这项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提高综述质量、完善综述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收稿日期:199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