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妈祖文化 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郑智超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摘 要: 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需要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增强两岸同胞在文化上的认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维系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增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向好发展的文化引擎。促进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福祉,妈祖文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要充分发挥妈祖文化在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方面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弘扬妈祖文化过程中把“两岸一家亲”理念贯穿始终,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妈祖文化;海峡两岸;文化认同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与一致愿望,是实现中华伟大民族复兴的最重要环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既要物质上的推动,更要增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其中,增强文化认同是增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进两岸人民福祉的决定性因素。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是增进两岸同胞情感,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向好发展的重要文化引擎。妈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公认的海上和平女神,她的大爱精神、慈悲情怀深受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崇敬与爱护。凝聚两岸共识,团结两岸同胞,需要妈祖文化这一文化桥梁与纽带发挥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好发展。
一、妈祖与妈祖文化
妈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公认的海上和平女神,“自北宋以来,妈祖从一名普通民间女子变成万民敬仰的天上圣母;从一个地方小神上升到国家祭典的全国性神祇;从航海者的保护神发展为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普遍信俗;从地方民间信仰演变成跨越国界的世界性海洋文化,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属罕见[注] 蔡天新:《古丝绸之路的妈祖文化传播及其现实意义》,《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6期,第50-58页。 。”妈祖和妈祖文化以其独特魅力、深刻内涵和至善理念深受海内外中华儿女广为传承与大力弘扬,是包括两岸民众在内的华人世界充分弘扬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情怀的重要载体。
(一)有“海上和平女神”之称的妈祖
妈祖原名林默,她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兴化军莆田县湄洲屿(现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人,相传她从出生到满月,既没有哭啼声,也没有咿呀声,父母因而为她取名为“林默”。因为出生在沿海地区,林默从小就和其他渔民子女一样,在风雨中闯荡,熟练水性,练就一身驰骋海上的好本领。“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这个女孩子生来聪慧、不流于俗。8岁开始读书,便能解书中大意。再大一点时,也没有像其他女孩儿那样专注于把自己塑造成未来合格的家庭妇女[注] 吉峰:《闽台妈祖文化传播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 。”她与其他女子固守传统不同,学习刻苦认真,涉猎广泛,喜诵经礼佛,熟习天文气象,又通“灵慧巫术”,还掌握医学知识,为乡亲治病,教百姓驱疫避灾之法。根据目前发现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即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由仙游籍持奏名进士廖鹏飞所撰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所记载:“墩上之神……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注] 蒋维锬,郑丽航:《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碑记篇,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林默终身致力慈善,时常拯救渔民于海难,至始至终为乡里乡亲治病避灾,逐渐声名远扬,周围地区人人皆知。但是,在一次海难的拯救中,年轻的林默于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不幸遇难,享年28岁。林默遇难后,莆田民众把她的事迹传颂,说她羽化升天,成为海神庇护百姓。善良的百姓将她称作“妈祖”,把她作为大爱的化身、慈悲的化身、善良的化身,使她由普通渔家女子变成了护佑百姓的海上女神。宋雍熙四年(987年),莆田民众在湄洲岛设庙缅怀林默,他们将建庙地点设在她生前常举红灯引领航向的湄峰之上,这就是湄洲妈祖祖庙。此后,沿海地区民众都纷纷前往妈祖庙烧香祭拜,祈保平安,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出海安全。
自北宋以来,除了沿海民众对妈祖的崇拜外,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对妈祖进行了敕封,福建沿海民众在出海讨生活、开展贸易活动过程中也将妈祖带到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等国。“妈祖在中国众神祇中创下诸多之最,如历代官方对妈祖尊称高达16个;民间对其尊称高达100多个;历代皇帝褒封高达36次;封号字数高达64个字;世界各地妈祖宫庙达近万座;信众遍及33个国家,达2亿多,被誉为世界海上和平女神[注] 张国栋,柯力:《妈祖文化与当代社会》,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5-36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历史的不断演进,妈祖的神格得到不断提升,受到信奉的程度越来越高,妈祖信仰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得以扩展,从而推动了以妈祖信俗为主要内容的妈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既体现了沿海民众对妈祖的缅怀与崇敬,又体现了妈祖文化自身所反映的那种大爱精神与慈悲情怀,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运用,把对妈祖的信仰同儒、道、释三教之精华相融合,贯穿于百姓生活生产始终,逐渐升华为丰富的以妈祖信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独具魅力,颇具丰富现实意义的妈祖文化,它是独领风骚、一枝独秀的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俗为基础内容,以妈祖信仰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妈祖宫庙、祭祀仪式和以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的文学艺术形式等为主要载体和依托,融合儒、道、释等多元文化元素,是一种凸显海洋特色的独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内容众多,涉及广泛,涵盖经济、政治、宗教、社会、民俗、文学艺术、建筑、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妈祖祭典是中华三大祭典之一,与黄帝祭典、孔子祭典同列。2006年5月,妈祖祭典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妈祖信俗入选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凸显海洋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妈祖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和现实价值,成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文化动力。
当底板最外缘拉应力达到235 MPa时底板的剪力滞系数分布图如图13所示。此时,塑性阶段的剪力滞系数是通过数值计算的结果除以屈服应力235 MPa得到。从ANSYS中提取固端正应力结果后,此时底板最外侧几个点的正应力已经超过屈服应力235 MPa,其他大部分点均未达到屈服应力,说明在这种均布荷载作用下各点的剪力滞系数与弹性阶段剪力滞系数分布都差不多,同时截面的应力分布还处于弹性阶段的状态,模型的塑性变形不明显,主要是弹性阶段的变形。
清代是妈祖文化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对妈祖文化的支持和弘扬力度是比较大的。清代对妈祖之所以有如此高规格的敕封,主要与康熙年间解决明郑政权问题收复台湾有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解决收复台湾问题,“闽浙总督姚启圣奏言:‘荡平海岛,神佑灵异,请锡崇封’,遂封天上圣母[注] 《宗教志·神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99页。 。”把对妈祖的敕封看作是收复台湾的关键步骤,既希望通过妈祖能够顺利收复台湾,又希望通过对妈祖及其信仰的弘扬来争取人心,为自己顺利收复台湾获取合法性。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施琅收复台湾过程中,于澎湖之役得到妈祖“神助”,因而奏言,使妈祖再受敕封为“天后”,将妈祖的神格地位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施琅统一台湾后,他亲自将湄洲妈祖神像奉入鹿港妈祖庙兴安宫之中,推动了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一个新高潮。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192年间,满清政权对妈祖的敕封和弘扬达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共对妈祖进行了15次褒封,2次赐匾。除清廷在官方层面的大力推动外,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依旧和大陆移民密切相关,清代是大陆百姓移民台湾、开发台湾最为鼎盛时期。割据局面结束,台湾回归祖国,台海两岸交流重新开启,虔信妈祖的大陆移民将妈祖信仰源源不断带入台湾,为妈祖文化的鼎盛积蓄民间力量。
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作为维系海峡两岸民众至深情感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对妈祖文化的弘扬,既是对平安的祈求,更是对“根”的追寻、对“乡”的思念、对“国”的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能够超越阶级阶层、超越地域限制、超越党派意志、超越意识形态,架构起海峡两岸和平稳定的文化桥梁,为增进两岸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维持海峡两岸的和平与稳定,增进两岸同胞情感,需要持续弘扬妈祖文化,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从思想深处凝聚起两岸民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精准扶贫的“减法”是采取有效方式和手段理清理顺扶贫供需关系,增加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①权力结构,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和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权,简政放权,推行“四到县”(含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制度,坚决杜绝和消除省级层面“截权”和县级层面“争项目”“争资金”等乱象,改善和理顺扶贫权力结构。②土地结构,推进土地流转,落实土地三权分制,推进贫困地区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③产品结构,减少滞销产品,建设名优特产品,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特色产品满足市场消费者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妈祖文化与两岸关系
妈祖文化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亲情的精神纽带,是增进海峡两岸民众福祉的精神动力,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海峡两岸同胞情在文化上的重要体现。“妈祖信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和传播在社会变迁、人口流动背景下,对两岸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注] 张国栋,柯力:《妈祖文化与当代社会》,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4页。 。”两岸同胞对妈祖的信仰之深,对妈祖文化弘扬力度之大,更加体现了两岸同胞之间割舍不断的骨肉深情,更加反映了两岸民众祈求和平、盼望统一的强烈心声,更加凸显了“两岸一家亲”的至深情怀。
妈祖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有机构成,主要分为信俗层面内容、物质层面内容和文学艺术形式层面内容三个部分。信俗层面内容是妈祖文化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并稳定下来的一些习俗和规矩,比如:大醮、清醮、出巡、分灵、回娘家等,以及在祭祀活动中一些成熟的规矩和成规模的仪式、活动,如:妈祖祭祀仪式、妈祖民俗文化活动等。妈祖文化物质层面内容主要有:妈祖宫庙建筑群的形式与风格;与妈祖有关的民间工艺、服饰、碑刻、塑像,等等。妈祖文化物质层面内容是呈现妈祖文化信俗层面的内容和文学艺术形式层面内容的载体和依托。除了信俗层面和物质层面外,还有文学艺术形式层面的妈祖文化内容,其中,神话传说占据较大的比重,除神话传说外,还有诗词、楹联、戏剧、绘画、雕塑等等。这三个层面内容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妈祖文化,这为妈祖文化能够历久弥新、流芳百世搭建了坚实平台。
(一)台湾是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从早期移民把妈祖信仰带到台湾开始,一部妈祖文化在台湾弘扬的历史,就是一部两岸民众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历史,两岸交流顺畅,则妈祖信仰热、妈祖文化兴;妈祖信仰热、妈祖文化兴,则两岸相亲相爱、互惠互利。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海峡两岸局势仍处于严峻状态,台湾就有部分渔民借打鱼之机与大陆渔民暗中取得联系,找寻时机前往湄洲妈祖祖庙进香,以完成其多年的心愿与期望。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也开启了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与合作的历史序幕。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在海峡两岸民众中间引起强烈反响。但是,台湾方面和国民党当局仍旧没有改变思路,其所谓“三不”政策强烈阻挠海峡两岸民众的交流与交往。“官不通民通,明不通暗通。”作为台湾民众重要的民间文化——妈祖文化就作为“民通”的先行使者率先进入祖国大陆,通过“暗道”冲破国民党当局的封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为打破两岸僵局,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表率。1985年5月,在妈祖诞辰1025周年之际,有大批台湾同胞冒着违反禁令风险,通过各种渠道前往湄洲妈祖祖庙进香并参加活动。1987年,妈祖羽化千年祭(农历九月初九),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经由台湾渔民把1500多张请柬送往台湾,欢迎台湾同胞来湄洲妈祖祖庙进香、参加活动。“此举引起台湾有关方面的注意,急忙组织各宫庙举行环岛绕境祭典活动,企图阻止台胞来湄洲岛,但是仍有500多位台胞冒险前来[注] 吴明刚:《闽台文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第24期,第11-16页。 。”妈祖文化是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好发展的文化引擎,对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来说,是一个无形的推动力量。1987年国民党当局开始调整大陆政策,改变其原来僵硬的敌对举措,逐渐放宽了对海峡两岸民众交流、交往限制,使得回乡探亲人数逐年递增,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不断深入。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第一次在台湾巡游,所经各地都得到民众朝拜。这是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动。进入21世纪,随着2000年闽台“小三通”的启动,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启“大三通”、“两岸直航”后,以妈祖文化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交流就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对两岸和平稳定局面的改善和两岸经贸合作的持续不断搭建了重要平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贯穿其中的是传统中国哲学所提倡的诸如“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善积德”“孝老爱亲”等诸多内容。妈祖以仁爱兼济天下,慈航济世,助人为善,护国庇民,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精髓。纵观妈祖文化的发展史,人们把古代圣贤的美好品德与高尚行为寄托在妈祖身上,既把她看作是一位有着仁义之心和大爱善举的渔家少女,又把她看作是一位救苦救难、护佑四方的海神天妃,在沿海百姓对妈祖的信仰和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敕封和支持、利用和推崇下,妈祖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并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不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到今天,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其崇德向善的优秀文化基因依然释放着闪烁的光芒,依然深受包括两岸民众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敬仰与推崇。
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的需要与民间的交流、互动特别是大陆移民赴台数量不断增加,妈祖文化在台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妈祖信仰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民间文化。然而,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因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成为殖民地。在被日本殖民时期,妈祖文化在台湾面临着一个曲折发展阶段。但是,不管日本殖民政府压制有多么大,所谓“皇民化”浪潮有多么汹涌,台湾民众对妈祖的信仰、对妈祖文化的弘扬仍然是有增无减。台湾民众“拜妈祖、怀故国”,每逢妈祖诞辰都要冒着风险,开展进香活动,举行各种祭拜仪式,甚至有9次还前往湄洲妈祖祖庙进香。由此可见,尽管在曲折的发展时期,台湾民众对妈祖的信仰,对妈祖文化的传承仍旧没有停止,哪怕冒着杀头风险他们都要把妈祖的大爱精神、慈悲情怀持续传扬下去,这既是对平安的祈求,也是对故土的思念,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与坚守,就其实质而言,对妈祖文化的持续弘扬充分展现了台湾民众作为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情、拳拳赤子心。
1945年台湾光复后,妈祖文化在台湾继续发展,然而,到了1949年以后,由于两岸军事对峙,使妈祖文化的弘扬受到了严峻形势的阻碍。直到1978年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吸引台湾民众冲破国民党禁令赴大陆探亲、开展交流与合作,妈祖文化作为两岸“破冰”的先行使者,最早冲开封锁两岸民众的大门。这使妈祖文化在台湾又迎来了新的鼎盛期,这一鼎盛期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不断持续。“如今,妈祖信众约1600多万,遍布政商等各个领域,占台湾地区人口总数的2/3以上[注] 吴海端:《妈祖为缘 构建两岸心灵共同家园》,《海峡通讯》2018年第5期,第58-59页。 。”妈祖文化在台湾的弘扬依旧保持着昂扬的生命力,并且在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密切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二)妈祖文化是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好发展的文化引擎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同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会面时指出:“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台海动荡紧张,两岸冲突对抗,民众深受其害;走和平发展之路,谋互利双赢之道,利在两岸当下,功在民族千秋[注]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30页。 。”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好发展过程中,妈祖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为两岸走和平发展之路、谋互利共赢之道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台湾地区是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是妈祖信仰最为繁盛、妈祖文化传播最广的地区之一。妈祖文化扎根台湾的历史与整个台湾开发历史密切相关。早期赴台移民开发台湾因为有妈祖信仰的精神支持而得以顺利。早期赴台移民在准备动身之前,都要到当地的妈祖庙去祭拜,祈保路上平安顺利。许多人在祭拜过程中,还要从妈祖庙中带上一把香火、一尊妈祖的小型塑像,祈求分身的妈祖像能够为之后的航行与定居带来平安与吉祥。“因此一旦定居下来,为答谢妈祖神灵的保佑,便设祠立庙奉神,而且往往还要由专人专程渡海返乡于祖籍地祖庙中,以‘割香’‘分灵’等形式将妈祖神像恭奉入台,立庙建祠加以祭奉,使家乡的神灵同移民一起移居台湾,在台湾开花结果[注] 王秀华:《妈祖文化与海峡两岸民间信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1期,第135-138页。 。”明天启四年(1624年)开台圣王颜思齐在台湾笨港(今台湾新港)的东南建立自己的府邸,并在其府邸西侧建天妃祠,称“开基妈祖”。17世纪荷兰侵占台湾岛,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部抗击荷兰,进而收复台湾,由于明代“活动于海上的军事力量,不论属官属民,都要妈祖来保护他们[注] 朱天顺:《元明时期促进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社会因素》,《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第16-24页。 。”所以,郑成功在入台之前,祈求妈祖保佑,并在湄洲妈祖祖庙请得妈祖像。入台驱逐荷兰后,郑成功改荷兰人建造的天主教堂为妈祖庙(又称天妃宫),称“正统鹿耳门圣母庙”,内奉由湄洲祖庙分灵而来的妈祖像,这里也由此成为了台湾规模最大的妈祖宫庙。无论是颜思齐开台带来的“开基妈祖”,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所建造的规模最大的妈祖宫庙,还是早期移民在赴台后从自己家乡所带来的各种妈祖的“分灵”,妈祖和妈祖文化由此在台湾逐渐扎根下来,为日后在台湾的广播与盛传打下坚实基础。
只有进行了浅阅读,我们才能了解这本书或材料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或者喜欢阅读的,以此来取舍。所以,其筛选功能毋庸置疑。譬如,对于娱乐性新闻或者生活小知识,了解即可,完全没有必要深阅读。但是功利性阅读,你想不深入还不行。
(三)妈祖文化是维系海峡两岸民众至深情感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首先在Unity中创建一个Android工程,并且将刚刚Unity打包的工程作为model导入Android工程中去,关键代码如下:
妈祖文化是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和福祉,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与心灵契合的文化桥梁,要把“两岸一家亲”理念贯穿于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全过程。既要坚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要注重寻求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点,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向好发展。
三、践行“两岸一家亲” 理念与妈祖文化的作用发挥
当前,两岸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保持着和平与稳定,但却依旧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除了两岸所实行的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两岸同胞的部分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外,“台独”势力在台湾岛内的滋生和“去中国化”浪潮在台湾一浪高过一浪的现实沉重地影响着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使一些不必要的隔阂又无形拉大,不利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向好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页。 。”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维系两岸民众的至深情感,反对“台独”势力的所作所为,就要强化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激发两岸同胞间的思想共鸣,筑牢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文化根基。其中,妈祖文化就是重要力量之一。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要充分弘扬妈祖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不断巩固和强化两岸文化命运共同体,使“台独”势力在文化上、法理上和民众中彻底失去市场。台湾岛内的妈祖宫庙大概有600多座,大多从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过去。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传承,妈祖文化在台湾的弘扬,剪不断的是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的相连血脉,割不断的是两岸民众同为中国人的骨肉亲情。弘扬妈祖文化,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坚决反对“去中国化”错误思潮,共同反击“台独”分裂势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根植两岸同胞内心的民间信仰文化,妈祖文化就要发挥其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两岸一家亲”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融入两岸民众的内心,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通过妈祖文化的弘扬与交流无形地扎根在两岸同胞的心灵深处,把维系两岸民众至深情感的纽带扎紧扎实,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向好发展的桥梁筑牢巩固。
首先,要切实把湄洲岛保护好,把妈祖文化传承好。这是弘扬妈祖文化,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前提。要持续优化湄洲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相关文物古迹,为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搭建稳固平台,努力把湄洲岛打造成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的核心区、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区和两岸人文交流的前沿地。
另外,各相关机构通过净化整个网络环境,为数字报纸创造了发展机遇。2017年5月,国家网信办正式颁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自6月1日施行起,一批娱乐公众账号被封,微博、今日头条、腾讯等网站被约谈,改善了整个网络新闻环境。2017年8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公告,要求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提出报刊内容审核把关制度,加强对所办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类媒体刊发内容的审核把关,从而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的采编,提高数字报纸的质量,维护数字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次,要以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为主题,加强两岸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要积极开展对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联合台湾学者一道,汇聚众家智慧。要把“一祭典、一论坛”的文化品牌建设好,把传统祭典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和民俗旅游活动办好办实办新。特别要把作为中华三大祭典之一的妈祖祭典宣传好、弘扬好,积极邀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妈祖信众和华侨华人到妈祖祖庙进香、瞻仰和了解,扩大妈祖文化在境内外影响力。要积极联系台湾妈祖信众及其所在团体,共同参与到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两岸敬拜妈祖、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的活动形式,利用妈祖文化的网上弘扬,打通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网络渠道。
再次,要把弘扬妈祖文化与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相结合。通过弘扬妈祖文化吸引台商到大陆投资兴业,吸引台湾人才赴大陆就业创业,从而实现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知识等方面交流与合作,实现海峡两岸发展的互利共赢。
分离立交桥梁工程是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规模性、复杂性常常要面临许多难以预测的安全风险[1],这通常会导致施工期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对分离立交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2].
最后,通过妈祖文化的弘扬,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融入两岸交流与合作之中,深化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妈祖是海峡两岸的“和平使者”,妈祖文化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血肉情感的精神纽带。要始终通过对妈祖文化的弘扬,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贯穿于两岸经贸、人文交流与合作全过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参考文献:
[1]吉峰.闽台妈祖文化传播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13.
[2]蒋维锬,郑丽航.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 碑记篇[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1.
[3]张国栋,柯力.妈祖文化与当代社会[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35-36+194.
[4]梁静华.男性话语下的妈祖崇拜[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5]王秀华.妈祖文化与海峡两岸民间信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35-138.
[6]朱天顺.元明时期促进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社会因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16-24.
[7]宗教志·神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399.
[8]吴海端.妈祖为缘 构建两岸心灵共同家园[J].海峡通讯,2018(5):58-59.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30.
[10]吴明刚.闽台文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J].福建党史月刊,2014(24):11-16.
[1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6.
On the Promotion of Mazu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of “Cross -strait Family ”
ZHENG Zhi-chao
(Graduate Schoo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cross-strait family-family”,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family ties and well-being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enhanc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nd use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maintain the flesh and blood ties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nd enhance the spiritual ties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Mazu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cultural engine for promoting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good developmen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Promoting the spiritual fit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Mazu culture play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role.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bridge and link role of Mazu culture in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cross-strait family-family”.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Mazu culture, the concept of “cross-strait family-family” will be passed through, and the complet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great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be realized at an early date revival.
Key words :Mazu culture; cross-straits; cultural identity
中图分类号: D 67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743( 2019) 02-0045-07
DOI: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9.02.009
收稿日期: 2018-09-18
作者简介: 郑智超,男,汉族,福建仙游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7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责任编辑:赵 峰)
标签:妈祖文化论文; 海峡两岸论文; 文化认同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