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招远市中医医院 山东 招远 265400)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药治疗盆腔瘀血症的疗效。方法 对82例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对症用药,并给予中药灌肠治疗。结果 痊愈38例占45%,显效31例占38%,有效13例占17%。结论 中医治疗盆腔瘀血症;疗效好、疗程短、痊愈率高。
【关键词】 盆腔瘀血症;中医;中医灌肠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313-02
盆腔瘀血症是妇科常见病,常以小腹坠痛、低位腰痛为主要症状,多见于体弱多产、子宫后位的妇女,其病理本质是组织长期淤血,相对缺乏营养,使盆腔静脉血流受阻,局部组织代谢障碍,并发组织炎症。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中药辨证,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5月~2014年6月,我院共收治盆腔瘀血症患者82例,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37岁,病情6个月~10年,其中发生在产后34例,置环后28例,流产后20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曹泽毅主编《中华妇科科学》[1]关于盆腔瘀血症的诊断标准;①盆腔坠痛及低位腰痛,夜间为甚,或经期加重;②月经量多或白带多;③性感不快;④体位试验阳性(既胸膝卧位时疼痛消失或减轻);⑤外阴、阴道及宫颈充血或呈紫蓝色,宫颈摇举痛,子宫后位或下垂,双侧附件压痛,触诊有条絮状增厚感或包块,压之界限不清;⑥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两旁双侧附件区。子宫静脉及卵巢静脉分布的区域可探及管状无回声结构,呈串珠状或网状改变,内为纵横交错流速缓慢的彩色血流显示;⑦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后位肥大淤血,子宫卵巢静脉充血曲张;⑧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及肿瘤,确诊需要做盆腔静脉造影,可见子宫卵巢静脉增粗弯曲,静脉显影消失的时间延长。
2.辨证治疗
2.1中药内服治疗
2.1.1 寒凝血瘀型(24例)
病因为素体阳虚寒盛,或经期产后感受寒邪,寒客胞脉,血行不畅。症状:下腹及腰骶部冷痛,经行尤甚,经色紫黑面青畏寒,舌紫黯,脉沉迟或迟涩。治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方用小腹逐瘀汤加味,处方:当归15g、没药10g、赤芍9g、川芎12g、元胡10g、五灵脂9g蒲黄10g、小茴香10g、炮姜6g、官桂9g、土元6g。伴有盆腔囊肿者加夏枯草、三棱、莪术;伴盆腔炎性包块积液者加蒲公英、泽泻;伴痛经者加益母草。每日一剂,水煎两次,两煎混合,早晚分服,本方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治疗本病疗效甚佳。
2.1.2 气虚血瘀型(28例)
因久病耗损正气,或过劳伤气,气虚不能摄血行血,症状:面色苍白,气短神疲,下腹坠痛,经血色淡,量多夹有血块,舌淡苔薄白。治疗以补中益气,活血行淤。方用黄芪 建中加汤加减。处方:黄芪 45g,白芍、大枣生姜各15g,党参、当归各20g,桂枝、川芎、小茴香、没药、灸甘草各10g,桃仁6g、红花10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3 气血两虚型(22例)
因为产育频繁,或失血过多,损伤肾气,冲任不顾,不能收摄胞系,病症:头晕乏力,四肢疲软,小腹隐隐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博白,脉细数。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 30g。当归15g、白术10g、远志15g、熟地20g、川芎15g、赤芍10g、茯神15g、龙眼肉10g、酸枣仁20g、丹参30g、红花10g。
2.1.4 气滞血瘀型(8例)
病因为肝气郁结,气失调达,气滞则血瘀,症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定,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不思饮食,下腹胀痛,经行腹痛加重,乳房胀痛,舌有瘀点或紫黯,苔薄黄,脉沉弦或涩,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行淤。方用柴胡疏散加减。处方:柴胡15g、香附15g、陈皮10g、枳 壳15g、川芎12g、芍药15g、甘草6g、小茴香10g、红花15g、乳香、没药10g。
2.2 中药灌肠治疗
处方:黄芪30g、丹参30g、赤芍30g、夏枯草20g、临床加减。经期腹痛拒按;经期乳胀加三棱、莪术;月经量少,经色紫黯者加桂枝、细辛。用法:每天药剂,煎熬至150ml,药温37~40℃,患者取侧卧位,用一次性输液器,剪去过滤器,接上8号导尿管,涂润滑油,插入肛门约15~20cm,每次10~15min,灌完为止。2周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
3.治疗标准和治疗结果
3.1治疗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相关病症的治疗标准制定。痊愈:下腹及腰 部坠胀疼痛等症状消失;显效:主要症状及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
3.2 治疗结果
82例患者中痊愈38例,占45%;显效31例,占38%;有效13例,占17%。平均服汤剂20剂,灌肠平均21例。
4.讨论
生育过多,有盆腔脏器手术史,子宫下垂,宫体后位,习惯性便秘等均可导致本病。盆腔静脉曲张时,静脉压力增高,血液回流受影响,是盆腔淤血症的重要因素。除子宫卵巢静脉丛血管扩张淤血外,外阴、阴道、子宫颈、肛门直肠周围、输尿管周围、膀胱静脉丛及下肢静脉曲张可同时存在,长期病变可引起相应组织的炎性改变,故临床表现有下腹及腰 部肛门下坠感,月经量及白带增多,便秘等,腰 疼痛于久站,经前期、性交后加重,极度疲劳、双下肢沉重感,且三分之一以上患者伴有泌尿系感染症状,但是尿常规检查无异常,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是其特点。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及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广泛应用,诊断此病并不困难,但仍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相鉴别。[2]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腹疼”、“腰疼”、“痛经”等范畴,按照中医辨证属血瘀症。《证治要诀.妇人门》云:“经事来而腹痛,不来腹亦疼,皆血不调也。”其病因病机不外乎: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感受寒湿,客于胞脉;久病或脾虚致气血双虚,胞脉失养;产育或流产过多,损伤肾器,冲任不固。“瘀”是产生盆腔淤血症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主要原因。但“瘀”与“虚”是相互为患,瘀久则体质较弱,致“血虚”“气虚”,气血两虚则能加重血瘀,故在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酌加理气补益之品。由此我们在日常治疗上常采用:①化瘀勿忘补虚,王清任云“虚者加黄芪一两或原方加党参三五钱即可”②血瘀日久,治疗困难,药力难达,常佐辛香走窜通络之品,如没药、乳香等;③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活血化瘀中多加温通之药,如小茴香等。
另外,中医保留灌肠使药力直达病所,利气机、通血脉、,效果好,值得推广。心理精神调护在本病治疗中,也起很大作用,使患者消除紧张与忧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有利于本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45-1347.
[2] 顾美皎 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1.
论文作者:刘宝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2
标签:盆腔论文; 静脉论文; 子宫论文; 灌肠论文; 淤血论文; 黄芪论文; 小茴香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