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扩大劳动收入差距的阶段_收入差距论文

中国正处于扩大劳动收入差距的阶段_收入差距论文

我国处在劳动收入差距扩大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差距论文,阶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具有鲜明的外延扩张和粗放增长的性质,劳动力资源总量庞大,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特征明显,以剩余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隐性失业现象严重。随着社会劳动力流动性提高,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端劳动收入的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低端劳动,引致劳动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劳动收入差距处在扩大阶段的基本态势,将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制度安排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剩余劳动力的沉重压力加大了劳动收入差距

我国农业部门的隐性剩余劳动力问题日趋显化,已经游离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亿多人,形成了农民工大军,正处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过程之中。同时,还有更大规模的潜在的、尚未游离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暂时滞留在农村,等待合适的时机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中去。

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劳动收入长期过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两低”特征。一方面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长期处在社会最低层,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4元,明显低于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6859.6元,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报酬的期望偏低;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只能从事对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要求偏低的简单劳动。1999年全国城市住户抽样调查表明,在我国城市中的外来农民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上仅占13%,初中及以下占87%,明显低于我国国民的总体平均水平的受教育程度。大批具有“两低”特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进入城市,挤占城市低端劳动份额,成为了我国非农行业低端劳动最主要的和最沉重的现实压力。

城镇的失业人员作为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又一种形式,构成了对低端劳动的另一压力。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一部分企业通过减员增效,将原来人浮于事的隐性失业人员挤出生产过程,成为显性的失业人员;另一部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破产清理,导致大量的原有职工失去工作岗位,加入失业人员队伍。大部分失业人员只能转而从事其它专业技能门槛较低的简单劳动,被迫挤进低端劳动行列。

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人口和城市失业人员组成的剩余劳动力大军,对我国现有的低端劳动岗位及其劳动收入形成了巨大的现实压力,大大加重了相关行业暂停或减缓提高低端劳动收入的砝码,进一步扩大了劳动收入的差距。

劳动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外延性扩张的要求

大量的过剩劳动力造成了对低端劳动力价格的长期压力,简单劳动的低成本状况将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引导和激励我国经济的粗放增长和外延扩张。在这个阶段继续鼓励非农产业的外延性扩张对于实现普遍就业、稳定社会环境、实施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外延性扩张产生的大量低端劳动岗位,一方面为广大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提供产业转移的可行路径,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行业迁移,通过农业人口的机械性减少,形成农业土地的集聚和集中,最终提高农业人均土地面积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为我国国企改革产生的大批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提供了重要渠道,从而推动了经济体制创新,提高了经济增长活力。

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外延性扩张产生的低端劳动岗位,可以在较低的资金配置下,大量吸收过剩劳动力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使这部分不同程度游离于社会生产过程之外的劳动资源,从原先的无效或低效状态,转入到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非农行业的生产过程中,简约而又迅速地增加了社会总产出,推动了经济增长。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由简单劳动为主的一线生产工人的劳动报酬构成其经营成本的主要部分,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只占经营成本的较少份额。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劳动报酬对经营成本的影响较小。面对高层人才相对短缺和经常流失的现实压力,企业容易做出提高其劳动报酬的决策;而低端劳动报酬在经营成本中的权数过大,小额的上调就会造成经营成本的较大增长,在社会拥有充裕的低端劳动后备大军的情况下,企业缺乏上调低端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推动,完全可以通过相对稳定低端劳动报酬来维持产品的较低成本,保证产品竞争能力。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我国正是凭借大量的低成本的低端劳动者,与初具规模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相结合,吸引了大批境外投资,形成了我国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逐步占有了国际市场的相当份额,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

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我国低端劳动者的收入,适当提高高端劳动收入,在劳动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前提下,维持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成本总体价格,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剩余劳动力大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收入总量上提高我国社会低收入人群的总体收入水平;有利于保持我国此类行业对外资的吸引力,维护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和低端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根本改善奠定基础。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差距的扩大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的充分流动,使得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的内在价值,逐步摆脱相对封闭市场的约束,在全球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实现。这种意义上的劳动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对原有价值扭曲的矫正,是各类劳动内在价值的复归。经济全球化在这里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和加速器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面对国内高端劳动人员相对短缺,以及国内高端劳动报酬率与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国外企业大多通过提高高端劳动收入水平的方式,尽快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在这种压力之下,国内企业为了稳定自己的高端人才队伍,也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导致高端劳动人员收入逐步向国际市场标准靠拢,推动高端劳动收入的增长。而低端劳动在存在巨大的社会剩余劳动压力的情况下,不仅难以与高端劳动同步增长劳动收入,企业还可能通过向更低低端劳动成本地区转移,压低低端劳动报酬来稳定生产成本,维持产品的竞争优势。就近期而言,全球化经济将推动高端劳动报酬率的进一步提高,加大我国劳动收入的差距。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农业部门还将面临国际农产品的冲击,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部门的实际收入,加剧我国农业劳动者收入与其它非农劳动者,尤其是与高端劳动者收入的差距,进一步强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挤出的速度和力度,加大剩余劳动对低端劳动的压力。

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12月17日完成自由贸易谈判并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该协议规定在未来10年内逐步消除区内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大量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这三个国家间大规模流动,使这一区域的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这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大了这三个国家的劳动收入差距。由于墨西哥廉价低端劳动力的供给,和美国简单劳动密集型企业迁移至墨西哥生产,使得美国的低技术的简单劳动的低端劳动收入相对下降。美国、加拿大在墨西哥的大量投资,和高端人才更为有效的流动机制,大幅度提高了墨西哥高端劳动的收入水平。墨西哥的农业劳动者在失去关税屏障保护之后,实际收入水平进一步下降,大量的农业居民涌入城市,为非农产业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形成了对城市低端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沉重压力。社会收入水平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墨西哥经济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墨西哥的基尼系数一直高于50%,美国同期的基尼系数也在40%以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经济快速增长与劳动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知识经济加大了劳动收入的差距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不仅可以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调整生产要素、创造新兴产品和改进生产工艺,知识要素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可以抵消甚至超过传统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的幅度,使整个经济具有递增的边际规模效益,推动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和发展趋势。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端劳动者,作为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的执行者和承载体,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各类经济实体竞争能力的主要内容。这时,高端劳动者理所应当地获得与其所创造的价值相适应的高额劳动报酬,知识经济在客观上加剧我国业已存在的劳动收入的差距。这种符合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现象,将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按照人力资本理论,高端劳动中有一大部分收益不再是劳动报酬,而是在接受教育、积累知识等过程中的投资回报。人力资本理论为分析劳动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在知识经济中,低端劳动处在一个极其被动的境地,不仅要面对剩余劳动大军的压力,还要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压力。随着新的技术出现,当使用机械装置的生产成本,低于低端劳动报酬时,企业采用机械装置来取代低端劳动者,将这批低端劳动者抛出生产过程。因此,缩小劳动收入差距,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劳动者总体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

我国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辩证分析

首先,我国的劳动收入差距扩大是指不同工作岗位劳动收入之间的相对差距扩大,而不是指具体劳动者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具体的劳动者只要保证就业,按照“边干边学”原理,其劳动收入应该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劳动熟练程度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工作岗位的提升和转换,而不断地有所提高。

其次,我国劳动收入差距扩大是指不同劳动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不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在一定场合,劳动收入差距扩大与有效改善社会低收入群体收入状况并行不悖。如前所述,在保护和鼓励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的前提下,社会低端劳动岗位增多,为广大的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加入社会生产过程,获取劳动收入的机会,直接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总量,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人均收入水平。倘若背离市场经济法则,人为地提高低端劳动收入,对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实为有害而无利。直观看来,提高低端劳动收入就是维护了低端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就能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但是事与愿违。过早过快提高低端劳动收入,必然引起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成本上升,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企业效益下降,导致生产要素转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区域或行业,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停滞,甚至负增长,使得文化素质较低,只能从事低端劳动的低收入群体失去就业机会,失去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和接受在职教育,提高劳动素质的条件,直接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严重地损害了低收入群体的根本利益。这一似为悖论的经济现象的理论逻辑清晰而简明。

第三,我国劳动收入差距扩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价值实现,对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因势利导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初次分配环节中,尊重市场机制,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贡献大小分配劳动收入;在再分配环节中,则需兼顾平等,对低端收入的困难群体给予适当补贴。这种补贴应以提高低端劳动者素质和就业技能为主。一方面为低端劳动者提供各类专业技能教育和岗位培训,尽快改善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收入状况;另一方面,为低端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接受文化普及教育提供资助,避免贫困的隔代相传。这样有利于推动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崇尚知识、热爱劳动的良好风气。

充分就业是我国劳动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必要条件。充分就业标志着针对劳动因素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拐点,社会生产将从简单的粗放扩张方式,向具有更高的生产率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化。在此期间,随着劳动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将逐步失去经济比较优势,将通过产业的区域转移和行业转移的形式退出我国重要行业的地位,完成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

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不再是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增量投入,而是知识要素的增量投入,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的贡献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这时,企业将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投入,重视现有职工的在岗培训,使用机械和自动化设施来替代原先的简单劳动,新办企业采用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设计和技术,新增固定资产含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要求,投资偏好向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和人力资本倾斜。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普遍提高是我国劳动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充分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一个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低端劳动的绝对过剩和高端劳动的相对短缺并存是我国劳动资源的显著特征。在一定时间内,要继续扶持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行业的发展,努力增加低端劳动岗位,迅速改善我国大量过剩劳动闲置浪费状况,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要适当提高高端劳动收入水平,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积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切实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力度,对低端劳动者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教育普及和教育资助,真正保证全体公民受教育权利,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为最终缩小我国劳动收入差距创造有利条件。

标签:;  ;  ;  ;  ;  

中国正处于扩大劳动收入差距的阶段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