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中几个问题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机化学论文,对人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基础论文,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1]提出: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范例。在教学时,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人教社《有机化学基础》教材[2]是一本既继承人教版教材精华,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但我们在使用该教材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特提出来,供编著者和一线教师参考。
一、有些说法明显有误
1.教材第7页:键能,以共价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裂解成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该种共价键的键能,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键能是与共价键数目有关的一个物理量,键能定义要指出断开1摩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否则,学生易误解为断开1个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
2.教材第44页:下表中给出了芳香烃的通式,请归纳出其他脂肪烃的通式。
芳香烃指含苯基的碳氢化合物,如甲苯、苯乙烯、萘等,苯的同系物指含一个苯环,侧链为烷基的一类烃,因此,苯的同系物属于芳香烃,而芳香烃不一定是苯的同系物,是苯的同系物的通式。
3.教材第102页: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物质的量应为(2n-1)。
由苯酚和甲醛两种单体发生缩聚反应生成酚醛树脂的方程式,生成小分子物质的量为(n-1),而不是(2n-1)。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物质的量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机械地下结论。
4.教材第102页:作为缩聚反应单体的化合物应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
酚醛树脂是用酚类和醛类发生缩聚反应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苯酚只有一个官能团,它在和甲醛发生缩聚反应时是活泼氢原子参加反应。因此建议改为:一般来说,作为缩聚反应单体的化合物常含有两个官能团。告诉学生还有特殊情况。
3.教材第48页: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烃基与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建议改为羟基与链烃基、脂环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4.教材第62页:提示:可以通过观察酯层消失的时间差异,来判断乙酸乙酯在不同条件下水解速率的差别。
对于可逆反应,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时速率减小,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由于反应生成的醋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而趋于完全,即指水解反应的程度较大,不是指水解速率大。
5.教材第74页:如果R、R′、R″相同,称为简单甘油酯。
Simple有简单、单纯等多种词义,R、R′、R″相同,并不是油脂的结构就简单了,查阅有关大学教材,称为单纯甘油酯为妥,简称单甘油酯。
6.教材第101页:如果用二元酸和二元醇发生酯化反应,就会得到连接成链的聚合物(简称聚酯)。
二元酸和二元醇发生酯化反应,分别可以得到链状酯、环状酯和聚酯。因此建议修改为可以得到连接成链的聚合物。
三、化学方程式方面的问题
有机反应主要是分子之间的反应,反应缓慢,有机物具有多个反应部位,反应产物复杂,没有一定条件有机反应很难发生,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不同。因此,有机反应一定要标明反应条件,注意有无同分异构体以及物质的状态等,教材在这方面注意还不够。
1.教材第58页:乙醛被新制氢氧化铜氧化生成氧化亚铜反应中的↓删掉,因为反应物氢氧化铜是悬浊液。
3.教材第70页:第2题下列物质中,能与镁反应并生成氢气的A选项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中氢元素都没有,怎么可能与镁反应生成氢气呢?这是一个无效选项。
4.教材第71页:第9题如果在制取丙烯时所用的1—丙醇中混有2—丙醇,对所制丙烯的纯度有何影响?
有何影响意味着或多或少有影响,而实际上1—丙醇中混有2—丙醇对所制丙烯的纯度没有影响。建议改为对所制丙烯的纯度有无影响?
5.教材第78页:习题3 12g氢要指明为12g氢气更妥当。
6.教材第85页:习题3的D选项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它们多个分子脱水而形成的高分子物质。
此题前三个选项明显错误,配套教师教学用书选D,但此答案不严密。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指单糖,多个分子脱水而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指多糖,漏了低聚糖,应该删掉高分子这几个字。
7.教材第96页:习题2从结构上看,糖类是__。
此题版面设计有问题,因为横线上只能填入5个小字,而根据教材内容要填入18个字,这样会使学生不知所措。习题7也有类似的问题,DNA、RNA的功能的填空题也留空太少。其实,在第97页有大量的留白。
8.教材第96页:习题6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主要有__、__、__等,化学因素主要有__、__、__、__等。
教材指出,物理因素包括: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X射线等;化学因素包括: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甲醛、苯甲酸等。主要因素到底是哪四个?不如将此题改为:各举四种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9.教材第103页:习题2写出下列聚合物的单体和它们的聚合反应方程式。
写聚合反应方程式肯定要写单体,所以写出单体的要求纯属多余,应该删去。
10.教材第118页:复习题2可制造合成纤维织物的单体是__。
选项中只有间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可选,虽然它们可以发生缩聚反应,但是合成纤维“六大纶”中的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是目前产量占第一位的聚酯纤维,采用间苯二甲酸作原料的只有芳纶,为与实际情况相符,建议将间苯二甲酸换成对苯二甲酸。
五、图像中的一些问题
1.教材第18页:图1-9苯甲酸的重结晶实验:使粗苯甲酸溶解,全溶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
说法前后矛盾,粗苯甲酸全部溶解,就没有必要过滤,因为苯甲酸是冷却结晶;要是有难溶性的杂质就不能说粗苯甲酸全部溶解。
2.教材第34页:图2-12原油的分馏裂化的产品和用途示意图与化学必修2第96页图相同。不换角度,简单重复,没有多大的教学价值。
3.教材第53页:图3-7苯酚的酸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标明苯酚水溶液而实际是苯酚乳浊液。乳浊液是小液珠在分散剂中形成的分散系,呈浑浊状;溶液是溶质在溶剂中形成的分散系,是澄清透明的,意义不同。
4.教材第60页:科学探究1的实验装置图的问题。
实验装置图中两根导气管太短,将无法连接各装置。
5.教材第63页:思考与交流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的装置图的问题。
此装置图没有标明药剂,与本书的其他的实验装置图标明药剂不协调一致。并且,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放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乙酸乙酯的制取之后讲,比放在酯类水解之后讲逻辑性更强,效果应该更好。
六、其他问题
1.教材引言: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物排泄物——尿素(
)的实验事实,其中尿素的结构简式应为
,因为氨基中的N原子与羰基中的C原子相连。
2.教材第21页:二甲醚与乙醚的名称问题,二甲醚也叫甲醚,否则学生根据推理认为乙醚的名称是错误的,不利于教学。
3.教材第13页: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就叫烃基。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就叫烷基,以英文大写字母R表示。教材第74页:油脂结构中R、R′、R″分别代表高级脂肪酸的烃基。
开始说烷基以R表示。而油脂结构中R、R′、R″又说烃基。烃基包括烷基,前后说法不一致。建议修改为: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就叫烃基,以英文大写字母R表示。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就叫烷基。油脂结构中R、R′、R″分别代表烃基。
4.教材第21页:乙醇结构式中的-OH应改为-O-H。
5.教材将烃和卤代烃放在第二章学习,易使学生误认为卤代烃属于烃。
6.教材第42页:用何种波谱的方法可以方便地检验出溴乙烷的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中有乙醇生成?
根据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有机物粗品要经过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分子式、再用波谱确定结构式。溴乙烷水解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得到的是乙醇、溴乙烷、氢氧化钠、溴化钠、水的混合物,直接用波谱的方法检验不规范、不方便,而检验乙醇纯品,用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氢谱均可,与标准图谱对照即可。
7.教材第43页:
在中学已学化学用语中,Cl·既不是电子式,也不是元素符号,不如像1996年化学高考题第1题表示为。
8.教材第67页: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羧酸可以由醇氧化得到,草酸的前一步的中间体应该是乙二醇。
醇催化氧化得醛、酮,醛氧化得羧酸,因此,草酸的前一步的中间体应该是乙二醛。只是在写方程式的时候,有时直接写成由乙二醇生成草酸。
9.教材第龄页: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漏掉了由苯制取硝基苯、由乙醇制取乙醇钠的关系网络。
10.教材第76页:你在生活中使用肥皂时是否发现过这样的现象:肥皂在含有较多钙离子或镁离子的硬水中很难产生泡沫,而是生成一些黏性的、不溶于水的浮渣。为什么?
在生活中从外观上是无法辨别硬水和软水的。应该用举例法如井水等含有较多钙离子或镁离子的硬水。
11.教材第86页:氨基酸的命名,既有习惯命名,如α-氨基丙酸,又有系统命名法命名,如2-氨基-1,5-戊二酸,命名方法不一致,易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12.教材第88页:只需测定蛋白质样品中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可计算出蛋白质的质量分数。
用这种方法测算蛋白质的质量分数是有重大缺陷的。我国不法商人在牛奶中掺三聚氰胺,造成了震惊国人的“三鹿事件”,即是钻了上述方法的空子。因此,要介绍更有效的测定蛋白质的质量分数的方法来代替此法,如2009年美国“更绿色反应条件奖”就是研究测算蛋白质质量分数的相关内容。
13.教材第113页:在合成高分子的主链或支链上引入某种功能原子团,使其显示出在光、电、磁、声、热、化学、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特性功能。
光、电、磁、声、热属于物理的内容,与化学、生物、医学不能并列。改成使其显示出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特性功能为妥。
14.教材第108页:为什么用碱催化生成的酚醛树脂能形成网状结构?
笔者查阅了几本大学教材,都只有苯酚和甲醛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甲阶树脂、乙阶树脂、丙阶树脂的叙述,而没有解答为什么用碱催化生成的酚醛树脂能形成网状结构,并且从叙述的内容来看,不能用中学已有的知识解答,据此我认为此内容超纲。
标签:有机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