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保险集聚中国之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跨国保险集聚中国的效应分析
《2006年中国保险行业年度报告》显示,中资保险仍是中国保险市场的主体,跨国保险很难短时间内在市场资源上与中资公司抗衡。但有理由相信:面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经营历史上百年的外资保险,必将成为我国保险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资保险公司形成强大的威胁,跨国保险集聚中国保险市场的时间不会久远。因此,我们应对其产生的效应作出深入的分析。
(一)跨国保险集聚中国的正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保险业是具有规模经济的典型行业,为了实现风险控制与分散风险的职能,保险公司需要具备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求,随着产出即业务规模的扩张,成本也被相应摊薄,经济效益进而也有所提高。跨国保险的进入,为我国保险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快了险种的升级换代,促进了保险界的观念更新,整体效益明显好转,实力明显增强。到2006年末,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97万亿元,保险产品达6000余个,种类不断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保险机构网点、人员数量、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6年6月30日,我国保险市场中共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980家,其中保险代理机构1463家,保险经纪机构284家,保险公估机构233家,兼业代理机构13.4万家。2006年末,我国保险从业人员有180多万人,占金融从业人员的40%;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达到19731亿元,占我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约4.6%。这都降低了单位保险标的的保险费率,提高了保险经营的稳定性,从而实现保险业务的规模经营,降低了经营成本。
2.比较优势效应。保险的比较优势是保险分工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保险公司凭借险种、承保风险、价格、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优势,参与保险分工,获得好处。跨国保险公司集聚中国使得我国的保险分工合作更加容易,能够促进我国保险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分工程度较低的保险公司向分工程度较高的保险公司发展或转移。中资保险公司凭借资源网点的绝对优势和稳定的客户群,仍是中国保险市场的主体。2006年,国内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达到5641.4亿元,同比增长14.4%,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3亿元,同比增长22.6%;寿险保费收入3592.64亿元,同比增长10.6%。外资保险公司则向中资保险薄弱环节和领域发展,充分发挥了外资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险种优势,从2006年来看,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59.2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59%,市场份额比2005年增加了1.47个百分点。
3.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保险市场是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保险资金的长期稳定性使其具备了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独特优势。保险市场的有效性,越来越取决于保险资源在各个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截至2006年末,我国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8%,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为431.3元。另外,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7785.39亿元,较2006年初增长26.2%。其中,银行存款占33.67%,较2006年初下降2.98个百分点;债券投资占53.14%,较2006年初上升0.49个百分点。由于国内股市表现良好,保险公司全年共拿出912.08亿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而直接投资股票以及未上市股权的保险资金累计达929.24亿元,占5.22%,比2006年初上升了4.1个百分点。大量的国外保险资金通过海外投资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形式逐鹿中国保险市场,这直接推动了我国保险综合经营和保险市场的发展,提高了保险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对我国整个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4.技术外溢效应。技术外溢是跨国保险公司对当地保险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保险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跨国保险公司的技术外溢通常由四个途径产生:模仿与竞争,联系效应,竞争优势,人力资源流动。如平安保险通过模仿同行先进经验和借助外国经营,通过建立平安保险、平安产险、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银行、平安养老等一系列子公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跨国保险公司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了我国的保险市场竞争,刺激了当地保险企业更加有效的使用现有的资源,而且迫使其建立赶超意识,更新观念,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资源配置,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将技术加以使用和推广,就形成了跨国保险公司的技术外溢。
(二)跨国保险集聚中国的负效应
1.抑制竞争力效应。保险业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竞争发展史。只有那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保险公司才能在保险竞争中存在和发展。譬如,中国人寿经过改制,于2003年6月30日在北京成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12月17日及18日分别在美国纽约和香港两地上市,在中国保险市场居领先地位。在《财富》杂志评选的2006年世界五百强的评选中,中国人寿排名第23位,已经成为寿险公司市值最大的公司。在华跨国保险公司进一步增加,业务面逐步扩大,留给国内保险公司与跨国保险公司合作的市场机会将越来越少。从长远看,外资保险公司带来了先进的保险技术、服务理念、内部机制和市场拓展经验以及崭新的员工激励机制,加快了我国保险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但从短期来看,这将从多方面挤压国内保险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给我国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2.依赖效应。由于我国保险公司不具有产业的核心能力,与跨国保险公司集群进行市场竞争,惟一的选择就是融入跨国保险公司集聚网络的某条产业链中。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再保险收入除法定分保费收入外,商业分保所占的比例仅有4%左右,显示出了对海外再保险市场的严重依赖性。随着2006年法定业务的全面取消,中国的再保险业务将全面实行商业运作,国内再保险市场将形成众多主体竞争的格局,这是中国再保险市场向成熟的市场化迈进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我国再保险市场要解决日益突出的再保险供需矛盾,也应该融入国际再保险市场中去。在跨国保险公司集聚网络下,产业的核心能力掌握在以少数跨国保险公司为中心的巨大的保险集团手中。由于国内保险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公司治理等都存在着差距,将使我国保险市场融入其中往往需要国内保险公司付出较高的成本,并形成对跨国保险公司技术和市场的依赖。我国保险业开放的时间还不长,这种两难境况目前还没有出现。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这种困境可能很快就会需要国内保险公司去面对。
3.边缘化效应。在我国保险目前技术、管理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跨国保险公司在华集聚可能会使我国保险公司发展边缘化,既无法获得核心能力,只在低附加值环节具有优势,将国内保险锁定在价值链中次要的环节。跨国保险公司群体和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地位的不对称性,决定了我国保险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积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的艰巨性。而这些能力又是国内保险成功“走出去”的前提。技术、管理能力没有显著增强的情况下,使我国的保险企业“走出去”战略显然难以成功实施。
二、关于跨国保险集聚我国的几点思考
跨国保险公司集聚化地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保险怎样应对才能获得相对竞争优势而不至于被挤出市场?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调整保险市场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
保险市场结构是决定保险产业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供给主体数量少且分散;二是保险商品差别化特征不明显;三是保险新企业的进入和老企业的退出存在着壁垒障碍;四是缺乏保险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五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不足(如营业税过高,不同等的国民待遇,对保险业进行严格的投资限制,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国内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保险监管制度、逐步稳健地放宽保险资本经营的限制、培育规范有序的竞争市场、降低保险税率、创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等途径来解决。
保险业知识、技术、资本构成的高低成为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跨国保险公司从资金实力、产品开放技术、展业方式、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强于国内保险公司,要与之进行竞争,其严峻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保险业的逐步开放是国内保险业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契机。只有把我国保险企业逐步纳入国际保险网络,才能尽快缩小乃至消除与发达国家在保险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
(二)加快保险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市场体系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保险市场的结构也在经历明显的变化。保险供给主体由少变多、规模由小变大、保险产品由贫乏变得日益丰富。但与国际上成熟的保险市场相比,中国保险行业仍然存在诸如国内地区差异化大,行业资本能力不足,保险中介与农业险薄弱等问题。随着我国保险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合资范围等方面向外资全面开放,为我国保险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市场化改革时期,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市场化改革,就是要破除那种卖方市场的思维惯性,有节奏地把握住业务的扩张,使社会资金得以合理分流,确保保险企业经营稳定。因而,市场化改革要求我国保险的每一个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摆正效益与发展的关系,坚持集约化经营,在充分享有自主经营的各项权利的同时,承担起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全部义务。通过我国保险市场化改革,加快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一体化进程,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
(三)实施人才战略,优化保险人才结构
现代保险业发展的历程已经证明,保险业全球化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技术和资本的竞争,其本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优秀人才涌向保险业,既是保险业兴旺发达的基础条件,也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标志。另外,外资保险公司要在中国开展业务,必须要依赖本地人才,因为这是由保险业这一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讲,最直接的人才就是目前国内保险业的精英们。由于这些保险公司具有待遇等方面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估计会有大批保险人才流入这些外资保险公司。同时他们也会在外资保险公司会得到充分的锻炼,但由于他们在外资保险公司很难达到最高的管理层,因此也有可能会返回国内保险业。
近些年,我国保险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支撑保险业改革发展基础力量获得长足发展,但是与保险业快速发展形势相比,保险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和整体素质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适宜,人才问题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为提升我国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实施人才战略,国内保险公司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保险人才的有效激励;着眼于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培养一批人才;着眼于保险业快速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用人机制,大胆使用一批人才;引导保险人才合理的流动;着眼于优化保险人才队伍结构,积极引进一批人才,优化保险人才结构。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保险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保险的国际化。随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进一步走向深入,跨国保险公司全面地进入到中国保险市场,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了国际保险合作与分工,扩大了保险服务规模,提高了利用外资水平,改善了保险投资环境,提升国内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保险经营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国际保险企业并购和重组频繁发生,大型跨国金融服务集团不断涌现,对国际保险监管合作提出更高要求。从目前看,内资保险可以通过投资国外保险市场、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和开放本国保险市场等形式,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