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提高儿童保健质量及疾病诊治水平, 全方位为儿童健康服务的医学科学。儿科学教学是在讲授人体发育的过程中, 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群体和个体、整体和局部、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内容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机地结合和贯彻。儿科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的艰巨任务。整体儿科学教学的结构和内容,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儿科学教育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医学教育;儿科学;发展
现代医学的发展,将儿科学的内涵从单纯的疾病防治延伸到了个体儿童时期健康和卫生涉及的所有问题。儿科医学教育已经步人一个新时代, 即群体和个体、整体和局部、身体与心理的各种内容都应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机地结合和贯彻的时代。因此, 儿科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探索儿科医学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的艰巨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儿童疾病谱(s p e e tr u m o f d is e a s e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学模式必须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b io p s ye ho s o e ia l m o d e l) 转变, 才能适应这些变化。因此, 整体儿科医学教育的理念、结构和内容, 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川。这对儿科医师实践能力的评估, 加进了更多的综合因素。
一、儿科学教学在整体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包含了内科学的基本内容, 又与外科学不可分割, 更与妇产科学紧密相关。最重要的是, 儿科学始终贯穿着个体生长发育的成分和主线, 使之成为与个体年龄和身体变化关系最密切的临床医学。目前, 我国医学教育在临床课程的分配中, 儿科学大约占内、外科学学课时的1 / 2 , 与妇产科学的课时基本相等。这种课时的分配, 对儿科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学本科学生在内科学和外科学学习的基础上, 再通过儿科学课程的学习, 他们才能拥有相当程度的儿科学基本理论及技能。这要求他们从根本上明白, 儿童绝不是“ 小号” 的成年人, 而是具有特殊生理、身体和心理的个体,而且是在不断生长、不断成熟中的个体。首先, 小儿从生命开始直到长大成人, 整个阶段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他们在外观上不断变化,如体重、身高的增加, 身体各部分比例发生改变; 内脏器官的功能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心理不断发展成熟等。只有熟悉小儿的正常发育规律, 才能判断其正常与异常, 及时发现偏差, 从而追索疾病发生原因。儿科学教学的难点, 就在于授课教师必须将个体这些特殊点, 贯彻于儿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次, 由于小儿生长的特点是代谢旺盛, 对营养物质, 特别是蛋白质、水和能量的需要量大; 营养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 而且与许多儿童期疾病密切相关; 许多成年期疾病与儿童期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故营养学在儿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儿科学教学思考和建议
目前, 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课程之间保持相对独立, 内容衔接性差。因此, 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已成为目前医学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 就是要教会医学生在课堂学习和临床实践中, 将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去认识疾病, 树立系统正确的临床思维观念, 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闭。让医学生树立系统正确的临床思维观念, 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就儿科学而言, 教师应该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医学生不会对儿童时期不同年龄段个体发生的疾病感到无所适从。因此, 减少大课讲授课时, 增加见习课时是这一改革的举措之一。通过多年的儿科学临床教学实践, 对儿科学教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2.1改革儿科学大课讲授方式。授课教师应首先明确大课讲授要达到的目的。大课讲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儿科学各论的主要特点, 并能抓住其中的几条主线, 以此为出发点, 不断对一组疾病展开讨论, 找出此组疾病的内在规律, 以及和其他疾病的联系; 教会学生以疾病的病理生理为主线,搜索疾病可能产生的临床表现, 理解疾病的治疗原则, 杜绝照本宣科、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方式。
2.2改革儿科学的见习方法。临床教学必须“ 临床” , 临床见习是一种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临床见习的问题来源于患者和实例。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向教师请教。临床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参与。临床教学中,教师放手, 学生主动, 教师结合实际病例对大课内容加以补充, 从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教师切忌长篇大论, 重复大课讲授的内容。这样便可达到教学重点在实践中获得巩固和深化的目的。
2.3改革临床实习。临床实习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 也要让其了解少见病和疑难病症。教师应在临床实习中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主治医师带领学生查房, 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每天的查房工作中, 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临床工作是将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基本框架, 再补充该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 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知识。同时, 还应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2.4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医师的交流能力越来越影响到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效果, 医患沟通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患者对医师的信任度。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导致医患沟通缺陷。因此, 应该在儿科学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 并将这一能力作为评估其综合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总结:儿科学的发展受到科学发展, 尤其是生物科学发展的强烈推动。儿科学授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 关注世界医学教育的进步, 重视教学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投人到儿科学教学改革中去,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儿科医师。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范兆雄,顾志跃.儿科学教学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裴新宁,郑泰年.在探究中体验科学一科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田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儿科学论文; 疾病论文; 学生论文; 大课论文; 个体论文; 医学教育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