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财政理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_财政学论文

中西方财政理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_财政学论文

中西方财政理论体系比较及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理论体系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西方财政理论逻辑的比较

中西方财政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逻辑。西方财政理论的逻辑是:市场是基础,市场能够完成的,则市场比政府更有效率,只有市场不能办到的(称为“市场失败”)或者市场效率极低的(称为“市场失效”),才是政府经济的职能范围。基于对市场失败和失效领域的考察,财政必须完成以下四个职能:

(1)市场制度建设。市场运行是在设定的制度环境下运行的,制度参数是外生的,是市场无法自身解决的,因而市场的完善与否,需要政府设置制度环境。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考察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状况后,明确地把这一条作为财政的四个职能之一。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度建设的完成,这一职能是可以淡化的,但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是不可忽视这一职能的。

(2)资源配置,主要是“公共商品”的供给。其主要目标是使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有必要从效益原则出发,将资源作最有效的配置。由于“公共商品”在消费性质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独占性特点,因而在供给上必然具有外部效益特征。“外部效益”的实现,单纯靠市场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自身已经不能充分调节经济运行过程,并使有限的经济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税收、公债等措施决定或影响经济资源在部门、行业、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

(3)达到公平目标的社会再分配。市场能达到的公平是市场公平,即“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而作为一个社会整体,人人都应该获得被救助的权利,所以需要有财富的转移。另外,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需要达到最优,而整体最优的再分配,市场也无力完成,便需政府担负。

(4)经济稳定和宏观调控。市场能够在波浪起伏中实现经济的不间断发展,但波浪起伏中蕴含着一个“市场调节成本”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加大,运行更趋笨拙,“市场调节成本”便越来越高。这是市场自身难以避免的,也恰恰是市场自发调节所产生的,因而解决这种自身调节成本过高的问题,还必须由政府调节来完成。

无论是西方的传统财政学还是现代财政学,都围绕财政的这几个职能来展开研究。传统财政学研究财政职能执行的宏观经济效果,而现代财政学(以布坎南为代表)则就财政对个体选择的影响,特别是个体对财政选择的影响展开分析,使财政研究在整体框架内进一步细化和精确深入。

我国财政学理论逻辑则是:以国家职能为基础,凡是政府有精力管的则政府管,政府无力管的,则市场去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又存在这样一个前提假定(抑或事实):政府没有不能管的,如果不能管的话,那只因编制过小或机构太少。于是财政理论研究就在这种暗含“政府万能”的思想下展开。财政理论为:

(1)如何拓宽财政管理领域,将“万能的手”摸遍芸芸俗客的头颅,以带给其吉祥的光辉。于是有财政的“大包大揽”、“无所不包”。

(2)如何保证收支平衡。由于市场简直不起作用,财政的一统经济,使得财政成为整个经济的头颅。财政感冒,则经济发烧,财政平衡,则经济无事。于是,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就成为财政工作的重点,在“政府万能”的前提下,是无需去管效益之类问题的。因此,理论研究的重点也就放在财政的收和支上。如何增收,如何节支,成为各财政教科书的主体。

总之,我国传统的财政处在一个“八面威风”的地位,在“万能”思想的前提下,不可能去做什么研究探索工作。

二、西方财政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西方财政理论发展虽有传统财政学与现代财政学的划分,然而它们却是整个财政理论的不同侧面、两个分支。

传统财政学就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展开研究,主要是关于财政政策对就业、物价、国民经济以及发展速度的影响进行研究。财政政策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1)公共商品的供给,其目标是使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的帕累托最佳状态。(2)收入再分配,其目标是要达到社会“公平”或“公正”的分配状态。由放任自由的市场机制决定的分配,并不一定符合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各种机会的不均等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均等。因此,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来调整和矫正因自发的市场机制盲目性而造成的分配不均的状况是十分自然而迫切的。(3)经济稳定和发展,其目标是利用财政预算政策手段,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稳定的物价水平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稳定而又适度的国际收支状况。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已不能自动地调节经济。为了减轻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要求政府施行宏观经济调控,通过扩张的或收缩的财政收支政策熨平经济萧条和膨胀的波动。

同时,西方财政理论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经济的特点。当代西方财政理论基本上是以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立足点是其“充分就业理论”,核心思想是所谓的“有效需求”。凯恩斯特别强调政府财政福利支出的重要性,认为这类支出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凯恩斯的整个财政理论以反对经济的放任自由,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反对稳健的财政政策,主张实行扩张性的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以缓和经济危机为基本点。

不同的内容,在分配形式上形成了以税收、公债为主体的公共收入体系。支出主要采取拨款、补助、政府定额采购的手段,按照国家职能的基本需要实施分配,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因此,西方传统财政学对税收和公债展开了精密细致的研究。研究的落脚点是:税收的增减、课税对象的变化、公债的规模、支出的数量和方向对就业、物价、产出、速度等的影响。

传统财政学分析的基本工具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建立模型,展开实证研究。因此研究工作能够在前人(或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而无需从头开始或重复劳动。

现代财政学,以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为代表,它是西方财政学与政治学综合研究的成果,该理论不仅从政治学和经济学及财政学的结合中去发现影响现行财政体制、税收体制和预算规模的因素,而且用经济学和财政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政治过程。该理论是当代西方财政理论发展的方向,其出现的经济背景是50年代频繁的经济危机和财政面临的大量难题。公共选择理论的倡导者把一种政治上的基本的公平主义标准与经济上的非公平主义标准结合在一起,并把交易经济学的方法和“经济人”的假设延伸到政府的财政决策领域。认为西方财政各领域活动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市场机制的结果,而且也受制于政治决策的过程。社会中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其政治代理人或“投票过程”去影响政府的各项财政决策和预算规模的决定和选择;政府关心的并不是人民的经济福利,而是人民手中的选票,为了得到个人的私利,在财政和经济的决策过程中,面对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进行权衡、妥协、平衡。因此,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是研究个人、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间的利益交易过程。其理论内容落脚于:

(1)既定的财政政策将影响个人的劳动供给和消费决策,也就是,将财政政策作为外生变量,研究个人的选择行为。将财政政策领域由宏观推进到微观。

(2)个人的选择(主要是对公共需求与私人需求之间的选择),在民主社会中怎样决定财政政策的选择。这一研究,独辟蹊径,将财政政策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而个人选择作为外生变量,研究财政政策是怎样被决定的。

因此,西方财政学的理论研究已为其构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各种不同的经济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财政学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首先是福利经济学被引入财政研究。其次是产权经济学和制度学派与财政的结合等等,都为财政研究拓宽了视野。

三、我国传统财政学应在借鉴中求发展

我国传统财政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财政学亟需改革,不仅是研究方法,而且还有根本的理论前提和理论逻辑。这样,传统财政学需要彻底更新。西方财政学远远走在了实践的前面,加入其理论研究和拓宽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借鉴其成果,特别是在国家干预经济和宏观调控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适度发挥国家干预经济的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对经济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包揽执行社会需要的全部经济职能。客观上需要政府出面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以补充、矫正和调节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功能来调节我国的经济发展。

2.建立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普遍运用财政、货币等手段,强化宏观调控力度。这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一,必须适当集中财力,以便履行各项财政职能,真正体现政府的意图和国家的利益;第二,必须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政府要从宏观上正确引导和调节社会经济,以弥补或矫正市场调节无效或失效的领域,促进市场健康正常地发展。因此,建立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该体系主要由财政支出、国家税收、财政补贴、财政信用等子系统组成。西方国家以财政为主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财政是国家运用最普遍、范围最广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对“市场失败”或“市场失效”进行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

根据我国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以财政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3.协调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根据西方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险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逐渐向以财政、货币为主的需求型管理方式转变,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松紧搭配的方法,协调运作,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一般来讲,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双紧”形式,二是“双松”形式,三是“松”、“紧”搭配形式。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一般情况下,都应该采用松紧搭配、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政策,而不宜采用“双紧”或“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可以增加非生产性的投资;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搭配,可以提高生产性的投资。但这两种政策如何搭配,都必须立足国情。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其走势看,主要问题是投资规模过大,在建规模过大,行政费用过高,社会集团消费 过大。因此,要实行一定力度的总量紧缩政策,对“过大”方面实行紧缩政策,对“瓶颈”产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相对宽松的政策。这就是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国力协调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理论的现行选择。

标签:;  ;  ;  ;  ;  ;  ;  ;  ;  ;  ;  

中西方财政理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_财政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