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对策_发展中国家论文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对策_发展中国家论文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出路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是当代“发展研究”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课题之所以被推到重要位置,固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直接相关,同时也是由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的问题所使然。一方面,与西方那种似“自然性”现代化过程相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有其明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用一般现代化理论解释不了的,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无论规模还是力度都是空前的,能否正确认识和解决各种“悖论性”的矛盾,事关现代化的成败。为防止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被现代化过程所葬送,必须对现代化过程的具体推进问题予以关注。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面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亟需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思路与方向。因此,研究和借鉴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研究,对于顺利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逻辑

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统一的概念。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历史和文化条件不同,人口、面积、气候、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不同,社会制度与经济体制不同,因而有着很大差异。但是,尽管有诸种差异,发展中国家还是有其共同的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处于落后地位。正是这样一种状况,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问题和中心任务是如何加快发展,如何促进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化。不过,由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是迟发的,所遇到的问题是特殊而复杂的,因而其推进过程与那些现代化早发国家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发展逻辑:

一是发展的背景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都有过殖民扩张的历史。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殖民征服和威逼利诱等手段,使许多国家、地区纷纷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正是通过残酷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国家积累了巨额财富,奠定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与此相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有过被殖民和奴役的痛苦历史,程度不同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在亚洲,西方殖民者从17世纪便开始大规模入侵。首先是印度,然后是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伊朗等主要国家,相继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美洲,遭受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历史更早。自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西方殖民者就开始对中美和南美进行殖民征服,到了18世纪中期,北美的大部分地区也都相继落入殖民者的手中。在非洲,西方殖民者所进行的侵略和掠夺比在其它地区更为残酷。从15世纪后,非洲基本上成了西方殖民者掠夺黄金、象牙等贵重物品和猎取黑人的地区,大批黑人被贩卖和屠杀,整个非洲被置于殖民者的铁蹄蹂躏之下。直到“二战”后,上述这些国家才逐渐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政治独立。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不仅给这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这些国家丧失了巨额的资源和财富,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障碍,致使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都是畸形的。

二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着手推进现代化的时候,它们所面对的是广阔的世界市场,所处的是有利的国际分工,整个经济格局对它们是非常有利的。而发展中国家则不然,在其开始现代化进程时,已经在国际环境中处于不利的位置。由于这类国家现代化起步的时间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晚了好几个世纪,因而这些国家开始启动现代化时,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已经形成,这些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就只能处于边缘地位,为占中心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初级原料和产品,依附西方而发展。尽管经过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不懈的斗争,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不合理的世界格局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就目前的世界格局来看,整个世界市场基本上仍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领着,现存的国际分工也主要是被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着,这样的国际生产关系常常体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一种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关系又往往导致“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就非常狭小、有限。

三是发展的起点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多起步于经济上的变革,即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由此创造了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则由特殊的历史原因所决定,起步于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只有在完成这些政治变革之后,才能着手一系列的经济变革。结果,不仅延误了现代化的时间,而且丧失了正常发展的机遇。发展起点的不同,不光是体现于起步的领域,而且也体现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构成。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始现代化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开始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传统社会障碍有了比较彻底的铲除,因而非常有利于现代化的推进。相反,发展中国家在着手现代化建设时,大多没有进行过类似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生产关系革命,许多国家基本上是在封建色彩非常浓厚的社会关系中起步的。在长期的殖民历史中,殖民主义者根本不会在这些国家实行旨在彻底清除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恰恰相反,出于维护其殖民统治的需要,总是要对一些自发的革命运动进行镇压。所以,尽管二战后这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独立,但其生产关系还是比较落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在其生产关系体系中还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构成经济现代化的巨大困扰。

四是推进方式不同。由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社会长期积蓄而成的,因而其推进方式一般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民间,而非来自政府,国家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个人主义的、小规模的家庭型的资本主义,在工业化初期是十分流行的,那时不仅国家没起什么积极作用,而且资本仍属个人财产,还没有形成团体法人的形式,那时的银行在投资方面不起什么作用。”(参见汤姆·肯普:《现代工业化模式》,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第9 页)一批来自民间的力量,包括工商资本家、新贵族、自由民和技术人员,成为当时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在当时的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中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在开始推进现代化进程时,由于社会上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主体力量,因而现代化的推进就只能自上而下地来进行,政府充当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无论是现代化目标的设计,还是现代化战略的具体实施,都要通过政府来进行。政府的作用一旦出了问题,现代化的进程也就会出现停顿甚至夭折。只有在新兴的现代化主体力量培植起来后,这样的推进方式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五是发展的导因不同。发达国家历经数百年的变革与发展,其现代化的因素是逐渐培育起来的,因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水到渠成”的,是在自身基础上逐渐演化过来的。虽然从16世纪开始,国际间的交往和联系对这些国家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将西欧主要发达国家视为“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因为它们主要还是在自身内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则不同,这些国家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并不是主要靠现代因素的积累推动的,而是靠外部力量的“刺激”引发的。“救亡图存”、“实业兴国”几乎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首要选择和原始动因,因而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并不像西方那样近似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更具“人为性”的自觉设计和选择的过程。所以,这些的现代化往往被称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当然,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区分为“早发内生型”与“后发外生型”,只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合理的,因为“内生”与“外生”的区分,只是就现代化的最初起因不同而言的,并不是指现代化的整个动力系统有其不同的来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固然是由外部力量刺激引起的,但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就很难说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因而也很难说是“外生”的。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特殊矛盾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逻辑,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特殊矛盾。这些矛盾之所以是特殊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矛盾在一般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在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是不曾遇到或很少出现的。这些矛盾大都具有“悖论”的性质,因而又常常被称之为“两难困境”。虽然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发展矛盾,而且矛盾的表现形式和激烈程度也各不一样,但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这样一些“悖论”性的矛盾:

1.浓缩与循序。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如果从16世纪开始算起,距今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 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从萌芽到成长发育而后臻于成熟的阶段,即现代化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而且,在这种循序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之间相对说来是比较适应、协调的,即使有时出现了某些不协调,也因社会机体内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自行运行、自我调节的机制,其不协调的因素会被吸收、化解,而不致引起社会发展的动荡与失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则失去了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历史给予它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短短的时间中,不仅要走完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几百年所走过的近代化路程,而且要迎头赶上当代现代化的潮流。在这种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浓缩过程中,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任务自然是相当繁重的:不仅要实现近代工业化,而且要实现当代后工业化;不仅要完成体制转轨,而且要完成社会转型;不仅要完成器物层次的革命,而且要完成观念层次的革命,等等。这样,西方发达国家胚胎发育式的社会发展在当代发展中国家就转变为整体结构式的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时性矛盾就转变为共时性矛盾。共时性矛盾的出现,使得现代化推进异常艰难,因为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变迁,是这些领域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产物,而当各个领域的问题压缩,交织在一起时,演进就会变成激变,互动就会变成磨擦。此外,矛盾的空前集中,使得问题解决的难度也大为增加。由于发展过程的浓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从容不迫,按部就班。本来,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现代化条件的形成、现代化步骤的展开都是需要时间的,然而过程的压缩,使得各种复杂矛盾的解决缺少时间上的回族余地,发展常常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曲折反复,实际就是与这种困境的出现分不开的。

2.滞后与超前。由于发达国家是按照胚胎发育式的渐变道路发展过来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彼此协调,因而基本上不存在什么滞后与超前的问题,社会发展“瓶颈”现象较为少见。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赶现代化,显然不能四平八稳、亦步亦趋地走西方国家的老路,亟需加快发展进程,由此便引发出发达国家不曾有过的滞后与超前的发展难题。一方面,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现有的基点上一步步地缓慢发展,必须有一种超前的眼光来盯住世界现代化的潮头,充分利用国外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力求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为此,就要积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注意瞄准国际市场,及时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的贸易渠道;加快建立新产业,促使原有产业升级换代。总之,观念上要有紧迫感,行动上要有超前的动作。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限于整体水平的落后,好多条件处于滞后的状态,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像发展中国家大多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方面严重滞后,文化观念的滞后,制度供给的滞后等,都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后面这一类滞后,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中尤为可怕,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有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较好的基础设施,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超前与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发展的“拉锯式”掣肘,其结果是严重限制社会经济正常的起飞。就是已经起飞,也常常因某种滞后或超前因素的干扰而不得不暂时降落。现代化当然不能等到这种矛盾解决好了再推行,但也不能完全无视这种矛盾而盲目推行。这就意味着:该超前的应当超前,不该超前的绝对不能冒进;一定的滞后是不可避免的,而过分的滞后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所谓发展,就是要寻求滞后与超前矛盾的合理解决,使现代化的推进能够达致一种基本的平衡与协调。要不然,滞后的更滞后,超前的更超前,发展将难以正常支撑、进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非正常的超前(如消费超前、分配超前等)与某些现代化必要条件的严重滞后并存,实际上构成了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

3.机会与压力。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面临大量的发展机遇。如目前世界处于科技革命的新突发时期,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新科学技术来武装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而跨越某些技术发展的阶段;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向国外转移某些产业的机会,乘势寻求发展能够发挥本国资源优势,提高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适用技术产业;伴随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参与国际化分工,推动国际性、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等等。发展机遇虽然是很多的,但发展压力也是很大的,机遇与压力并存。发展中的压力主要来自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落后的条件、基础往往难以满足和适应机遇的需求。在缺乏条件的情况下,即使看到了机遇也很难抓住,就是抓住了也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机遇与条件的脱节,致使发展常常处于停顿、搁浅的境地。良机一旦失去,结果是可能再次错过机遇,造成发展中的恶性循环。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压力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另外一层压力,这就是来自整个社会落后状态的压力,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落后保守,使得发展无从推进。两种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发展更增添了难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真正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除了观念上的改变之外,关键的一点是要创造和改变发展的条件。

4.解构与重建。社会现代化作业一种巨大的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一个传统社会解构与现代社会重建的过程。西方发达的社会解构与重建曾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长期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尽管个别国家也出现过激烈的社会冲突,甚至也出现过某种反复与倒退,但总体说来,由于这些国家有充裕的时间来完成新旧体制的“磨合”与交替,因而没有出现因转变太快而发生大的动荡以至“翻船”的局面,也没有因此阻挡发展进程。发展中国家则不然,由于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解构与重建的任务,实现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所以遇到的问题空前复杂。像在新旧体制相互交替的过程中,由于旧的体制一时难以彻底瓦解,新的体制又一下子难以建立起来,这就必然会出现许多空档。这些空档又不能完全保持真空,于是各种东西便乘虚而入,泥沙俱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不健全的新体制,残缺不全的旧体制,封建制度的残余,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和西方渗透进来的资本主义因素,都同时发挥作用,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的复杂性,使得社会发展的磨擦明显增大。如果这种磨擦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再来刹车处理,又必然会延误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国家就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陷入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现代化举步维艰。因此,解决好社会解构与重建的矛盾,这是保证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5.民族化与世界化。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任何国现代化都必须回到这一文明的主潮流,离开这一潮流的社会发展无从谈及现代化。诚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它们的共同点。例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走工业化道路,与世界经济接轨。研究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管如何强调其特殊性,这几点都是无法回避的,不能以强调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又的的确确是一个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发展过程,它不光是一个自觉适应现代化潮流的世界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能动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化过程。走自己的路,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发展中国家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别人的老路,受制于人,永远难以自立自强起来。所以,只有民族化的现代化才是正常的现代化。但是,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在实践中也并非那么很好处理:过分强调民族化,可能会离开世界文明主潮流;过分强调世界化,又会脱离本国实际,使现代化难以成功地推行下去。多少年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所谓“西化”与“本土化”、“崇洋”与“崇古”的较量和反复,实际上就是这种矛盾与冲突的明显反应。

要处理好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好外来因素与内部因素的有机结合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几乎都属于“外生型”的现代化,从其启动时就受到外来势力的强烈冲击。在其发展过程中,外来的因素虽来势凶猛、生机勃勃,但因其外来,往往在很长时间内找不到在本社会内生长的土壤;而该社会内部的各种传统因素虽遭到外来冲击,但也很难在短时期内被消灭或改造。两种力量的对抗和冲突,往往会导致其社会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变形,引起其内部功能的紊乱。单靠外来因素或内部因素都无力推进现代化进程,只有内外因素在历经冲突对抗而相互改造吸收之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加快。也就是说,只有等到外来现代化因素成为该社会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只有等到该社会原有因素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被改造,而没有生命力的部分被淘汰时,真正的现代化进程才算开始了,发展过程中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关系才算理顺了。

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其种种矛盾和问题,但也有其独特的“后发优势”。如当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进程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历史,其丰富的经验教训可供发展中国家采纳和记取,从而可以绕过许多慢慢探索的阶段;当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经济技术成果,“后来者”可以直接借鉴和吸收这些先进成果,从而实现经济技术发展阶段上的某种跨越;由于有发达国家先进文化的传入,发展中国家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这种文化,缩短本国文化更新的过程,同时形成文化杂交的优越;由于发达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代化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这便给后来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非常有利于整个社会动员,激励民众奋起直追;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涌入,为克服传统重负提供了强大冲击力量,使得现代化步伐可以日益加快,等等。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当然是很多的,但这些优势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变为现实的成果,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创造相应的条件。

三、在困境中寻求现代化的出路

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研究来更好地寻求现代化的出路。这就要求在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上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确立合理的发展导向,克服发展的障区。

1.发展目标的选择。发展的成效与发展的目标设计密切相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曾经被众多发展中国家奉为楷模,成为追求的目标模式,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工业文明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产生了“发展性危机”,因而在发展中国家面前已经没有一个理想的目标;而发展中国家受到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如传统的影响、体制的制约、国内政策和国际局势的波击、领导人员的变动等),其发展目标也是来回变动的,这就使目标扑朔迷离,难以捕捉。不合理的发展目标往往导致不合理的行为,使得现代化得不偿失,危机四伏。灾难一旦酿成,再来纠偏补救,又会贻误时机、影响发展。所以,现代化不能盲目推进,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合理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不仅要有经济技术的设计,同时要有价值设计,以期形成发展目标的总体设计。另外,发展不仅要有总体目标、最终目标的设计,同时要有阶段目标或局部目标的设计,以使总体目标和最终目标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并具有可操作性。当然,目标设计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行为,它也是一个过程。随着情况的变化,修订和调整原有的目标也是应该的、必须的,但是切忌目标设计上一开始就陷入误区,以至给以后调整增加不必要的难度。就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目标设计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有利于本国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缓解,而不是激化。千篇一律的目标模式是没有的。作为一种“后发式”现代化,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特殊困难就在于,它既要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又要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目标;既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在数百年时间内所完成的现代化任务,又要在此期间避免和消除西方出现的“工业化痛楚”和“发展性危机”。这些矛盾集结在一起,就使现代化的目标设计格外困难。这就要求目标设计时既要顺应现代化的规律和趋势,又要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注意各种关系和利益的调节,防止片面现代化或畸形现代化的出现。

2.发展战略的制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不仅要有明确的合理的发展目标,而且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一般应包括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应采取的战略方针措施等。对于任何国家,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战略应主要处理解决这样一些重大的全局性关系问题: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国力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内向与外向的关系等。对这一系列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便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战略决策难度,因为就国际条件来看,发展中国家不仅失去了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发展机会,而且还增添了发达国家与其竞争的压力;就国内条件来看,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社会政治、文化基础,都对经济发展不利。纵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其发展战略上固然不乏成功的经验,但也有着大量沉痛的教训,如盲目模仿甚至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对于发达国家和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过分依赖等。这样,在研究发展时,就要考虑一个发展战略究竟应依据什么来制定的问题。不言而喻,发展战略的制定,应有客观的根据,应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凭主观愿望或某种热情,也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或选择发展战略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直接左右着战略的选择。有些发展中国家领导人有着良好的愿望和宏大的理想,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工业化和现代化,但这些愿望和理想并不那么切合实际,实现起来难免碰壁。此外,有些领导人的认识还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不能真正代表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由此制定的发展战略也难以顺利实行并取得成效。“二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后实行过不同的发展战略,如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面向出口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战略、优先发展轻工业发展战略、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战略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发展战略,有的搞成功了,有的国家则搞失败了。把这些发展战略不加分析地简单加以比较并断言孰优孰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成功的选择不取决于主观的愿望偏好,而是取决于时间、地点、条件。如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面向出口战略,但面向出口战略无论有多好,如果没有一定条件也不能实行(一般来说,在实行面向出口战略之前,通常要有一段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时期),盲目推行的结果必然会造成新的矛盾与障碍。因此,发展战略制定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3.发展过程的推进。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发展过程的顺利推进来保证,否则,目标的实现便是一句空话。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些国家的现代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些国家的现代化则基本没有启动,还有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启动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过多久,现代化事业又出现了夭折。对于这种现象,以色列社会学家、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艾森斯塔特将其称之为“现代化受挫”,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按照艾氏的观点,现代化受挫并不是指现代化进展缓慢,或是没有发生从“传统”到“现代”的起飞,恰恰相反,现代化受挫现象往往是发生在这种起飞的过程之中或之后,也就是说,虽然迅速的变革过程发生了,大量的变革成果出现了,但由于无法解决和驾驭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矛盾和问题,因而便出现了现代化的严重挫折。(参见孙立平《传统与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7 页)“现代化受挫理论”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就在于:不要天真地将现代化看作是一个直线式的、和谐的发展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和估计到其间出现的大量问题、矛盾以至冲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盯住现代化的目标,而且要十分注意现代化的具体过程。注意具体过程,就是要在现代化的推进时,注意协调和化解各种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大起大落,从而避免各种不必要的挫折和损失。

要保证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除了要形成能够解决现代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外,还必须注意现代化其他各种条件的创造。因为只有具备了一系列能够维持和促进社会变革、发展的条件,现代化才能成为一种“自我维持增长”的进程。而“后发型”现代化的条件问题是非常特殊和复杂的,美国社会学家列维曾进行过专门研究,并提出了四个相互联系的命题:第一,维持较高水平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并不一定就是获得这种现代化水平的前提条件;第二,“内源发展者”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不一定就是“后来者”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第三,同是后来者,某一国家现代化起步的前提条件并不一定就是另一国家现代化起步的前提条件;第四,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后来者中,其社会结构中与较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结构最相类似的因素,并不一定就是走向现代化的最好基础。(参见同上书,第83—84页)列维的分析应当说是比较深刻的,他提醒我们注意客观估量自己的现有条件,并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来推进现代化进程。忽视现代化条件的培育而一味追求现代化的成果,可能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现代化应当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

标签:;  ;  ;  ;  ;  ;  ;  ;  ;  ;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对策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