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观的北京风俗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俗画论文,北京论文,王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观说:他十一二岁用毛豆纸画了一段厂甸年节街景,把父亲和小友都画了进去。可以想象这颗捡菜帮充饥的幼小心灵对他周围的事物多有感情。他之醉心于学画,是要表现他心爱的北京。
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学,14岁当了铁路杂工、印刷工及临时工,三年中两次失业。从小随家长东搬西迁,住遍东西城贫民窟,和街坊邻居五行八业的穷苦人结下了不解之缘。20岁在北京站当站夫,懂得了要活命就得斗争的道理。受党领导,积极进行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但自己被当局开除,砸过饭碗。他的学画,全靠自己摸索,幸得长辈帮助,有机会进故宫饱看古画和画册,他爱上了夏珪《长江万里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对他创作《旧京图卷》有一定影响。他曾对连环画小人书看得入迷,把看过的电影默记在心,画成小人书,在失业期间,曾靠卖小人书吃饭。
北京解放,他在工会做宣传工作,有一时期工会推荐他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班学过基础课,算是一次正规的学习。
《旧京图卷》分上下两卷,上卷已完成,下卷尚在创作,共长50米,把30年代的旧北京的城关庙宇、宫殿民房、车马树木、民情风俗描绘得一丝不苟,应有尽有,真是洋洋大观,堪称《清明上河图》以后的一件风俗画大杰作。大观为创作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画卷,伏案五载垮了身体,希望他好好保养,继续努力,完成全卷。
中国画家表现生活的特点:凭记忆,凭想象,一切形象储藏在记忆里,可以随时取用;取用时还得发挥想象,引人入胜。遵循这一方法,画家在创作时才能随心所欲而游刃有余。除了这一点,还必须像大观那样,熟悉北京,热爱北京,加上坚韧不拔的毅力,呕心沥血,赋予作品以生命。
[编者按:王大观先生的《旧京环顾图——残冬京华图卷》最近完成,与80年代创作的《夏京回望图》和《旧天桥一览》一起,共长百尺,以长卷形式再现了50年前旧北京的广阔的风俗画面,是中国美术创作的一大收获。
“画卷以故宫为中心,左右展开,将这座历史名城描绘得淋漓尽致。卷首自京畿通州路河塔起,北望密云,诸峰如黛,古长城重关深锁。顺八里桥西行过东大桥,穿东岳庙会,临朝阳门下。跃起南折到建国门古观象台,登临城头眺望,城南崇楼峻宇,亭台殿阁,府第宫苑,或金铺玉户,或重轩镂槛,一一尽收眼底。由朝阳门入城,经大小胡同进南小街子,然后斜刺折转的米市大街。再经东单东交民巷至天安门前,入故宫腹地。跨正阳门至前外大街,直趋南下,步天桥天坛止于南苑大兴,西望宛平卢沟之野。”(摘自李起敏先生文章)
王大观先生今年70岁,是个地道的老北京,全靠自学成才。曾拜叶浅予等大家为师。他1978年开始投入创作,历时十余载,数易其稿,终于全部完成。
这里发表叶浅予先生生前为王大观所写的文章,一方面介绍了王大观其人其画,同时也对叶浅予先生表示我们的缅怀之情。]